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6150918
  • 上传时间:2023-09-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5.5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在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第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的山水名篇2、《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唯一一篇自读课文3、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者巧妙地将写景抒情与议论结合在一起写景有条不紊,说理深刻透彻二、学生分析1、七宝中学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学生普遍素质都不错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十三四岁,好奇心、求知欲都颇旺盛,而且也都具有了一定的深入思考能力,这对理解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的议论有很好的帮助前几篇游记的学习也让学生们对游记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应该是巩固探索的过程2、《游褒禅山记》(学生学完此课后的问题和障碍)三、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且能够练习以前学习的古文词语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之”的用法有几种2、掌握“游记”这种题材的写法,能够鉴赏品读,并能够尝试写作一篇叙议结合或者寄情于景的游记3、能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和作者得出的结论,并能够将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目标提出是以上面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为依据的1、 目标1提出归纳总结这一较高要求的提出,是以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都较高提出来的,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要求他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是属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2、 目标2提出要掌握“游记”这一文言体裁,因为“游记”是我们选入中学课本占有很大比例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一名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一年的的学习训练,应该要对这种体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能力这是属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 目标3的提出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主动去思考作者提出来的世上之事“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让学生认可并学会“深思熟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写景与议论的巧妙结合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活动方式分小组讨论七、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游记文有哪些有些同学可能会错误的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列入明确本文文体,让同学们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关于游记的知识二、听录音 6放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字词读音、注意文章断句估计对“华”、“父”等字的读音有疑问在文章一些语句的断句上可能会出问题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帮助读通全文,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纠正一些句子的断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提问题找主旨理清文章思路2①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①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①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通过学生们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四、作者简介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学生们学过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应该对这个事件并不陌生,但是在此要引导学生用这个事件来印证作者在本文中抒发的个人观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五、学生齐读前四段 5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之前听录音时把字词以及一些较难的断句都做了指导,学生这个过程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对前四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便于接下来的师生互动交流六、文章讲解 15①教师提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②作者发了哪些议论?③小组活动本文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议论,这很明显可是,文章又给我们浑然一体的感觉,流畅自然现在请大家前后四人分小组讨论,文章的前后有哪些照应,把这些句子摘录出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好,现在开始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向大家展示你们组的成果④好,现在有哪一组愿意首先向大家介绍你们的讨论成果?(让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发言过程中查漏补缺,最后老师再综合答案⑤好,我们已经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了现在我们来抓局部了我们先看第一段和第二段,我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在快速阅读时请思考: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b、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c、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e、“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f、“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g、“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h、“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①学生能够很容易答出: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②“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等③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求同学们对课文的子句能够透彻理解,有要求他们对这篇文章有全局意识④每个小组找到的肯定有大部分重合,但是也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时就应该有老师加以指导明确⑤因为带着问题,同学们读的时候应该是认真的这个问题不用点名提问,由同学集体答出便可此时以教师讲解为主①教师归纳: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②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③通过这个小组活动,能够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梳理一些字词句④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互动互助。

      这个题目完成后,同学们对王安石为此文时的匠心独运会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险以远,则至者少C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关于志、力、物的描写与议论如果同学们找出也是正确答案⑤这里的提问主要是让同学们能够用心读文章,问题答案就在文章里六、布置作业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课后把第一段背熟下节课抽查预习后面几段背诵是学习古文必须经过的一关,所以在此要把背诵当成作业布置下来第二课时七、文章讲解①先检查作业,抽查两三个同学背诵可以把前两段分层次,提示同学们背出第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②诵读讲解第三段a、“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c、“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e、“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f、“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g、“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③诵读讲解第四段a、“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c、讲小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吕氏春秋•察传》) 讲解之后,可以叫同学起来诵读,同学们应该读的大体流畅,个别虚词老师特别强调读音,并示范诵读a、这个问题应该会有同学答出b、引导同学们向深处思考c、同学们听完故事能够联系到文章中所议论的中心〔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③“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