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docx
9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谈谈哲学的产生、使命与未来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65) 摘要:哲学产生于惊异、闲暇与沉思,哲学的使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主体与客体相一致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哲学的未来是十分美好的,未来的世界必将是哲学的世界,未来的人类也必将是赋予哲学思维的人类 关键词: 哲学 产生 使命 未来 “哲学”来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组成在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通晓事理”等意哲”之为“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时时刻刻充分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并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同现实世界打交道而所谓的现实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在《周易》中讲的“天、地、人”三界,“天”、“地”属于自然界,而人则处于天地之间,人与人之间不但构建了一个个极其复杂的宏观“社会界”,同时,每一个人又是一个同样复杂的微观“社会界”。
人及其社会的活动尽管千差万别,但说到底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就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就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在古代,人们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不管是认识世界也好,还是改造世界也罢,只要有哲学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析分,人们就逐渐把专门研究自然的学问称之为“自然科学”,而把专门研究人自身和社会的学问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哲学始终犹如镶嵌在皇冠上的明珠一样,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也包括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核心 基于此,如果我们弄清了哲学的产生和使命,实际上也就等于弄清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使命当然,对于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也是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 认识世界:惊异、闲暇与沉思 应该认为,哲学甚至包括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其使命不外乎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认识世界虽然也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改造世界,但主要是在人类的思维领域或主观世界完成的;而改造世界则主要是在自然、人类社会领域或客观世界完成的因此,我们把大体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使命分开来研究,这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地把握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使命。
人类对宇宙奥秘以及人自身、人类社会的认识,都起源于对万事万物的惊异哲学源于惊异(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或者说,惊异即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条件茫茫宇宙,万事万物,千差万别;风雨雷电,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人类的初期,就好比初生的婴儿,对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迷惑,那么惊异正是在这些万千的惊异之中,人们通过对星象转移、气候变化、河水涨落等等的观察,以及河道治理的计算和田地的丈量等实践活动,才逐步把握到一些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正是在众多的惊异面前,人们为了解开这些惊异之谜,才逐步有了对宇宙本体的若干认识,这是哲学产生的前奏 古希腊数学家泰阿泰德(Theaetetus)曾说过,疑讶之感是哲学家的标志,哲学产生于一种对事物的疑讶惊奇之中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怀疑一切”(De omnibus dubitandum)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箴言①古代的哲学就是自然之学,即关于自然的知识Physus 、 Physics,都是关于对物质世界的原理的认识亚里士多德(Gr.Aristotel es Eng.Aristotle)曾说过,只有一个对迷惑有所惊异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哲学的智慧,惊异感越大成长就越快;一个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没有惊异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著名的牛顿,正是从苹果的下落产生惊异,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发现镭,也是对照片上痕迹的惊异才导致深入地研究《荷马史诗》中的陶马士(Θarμas),即是疑讶、可疑之物疑讶产生智慧,陶马士之女伊里士(Iris),乃虹之女神,是宙斯的使者,伊里士的使命就是传达神与神之间的信息,并向众人宣布神的召谕,伊里士正是传播智慧的化身柏拉图(Gr.Plalon Eng.Plato)讲,伊里士不愧为陶马士之女人类有了疑讶,才有智慧,才能走向文明当然,也许婴儿对于万事万物是最感惊异的,但这仅仅只是感性的直观,他们是无法上升到知性、乃至理性的抽象高度的 除开惊异是哲学的第一个条件之外,闲暇是哲学的母亲(Leisure and curiosity——The mother of philosophy)可以说,闲暇是哲学的第二个条件,是哲学的保证之所以原始社会根本不可能产生哲学,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产生奴隶哲学家,就因为奴隶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不可能有什么闲暇没有闲暇,就标志着一个人始终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奋斗,他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宇宙世界、人类社会乃至人生,就不可能对这些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客观地探求。
著名的狄慈根是一个修鞋匠,虽然他有自己的哲学,但很难做到系统化只有在奴隶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产生了一个有闲暇的知识阶层,他们既不必过多考虑生计,又有知识,因此,在充分的闲暇之中,才有可能去对自然、世界的奥秘、本原、人类社会、人生等等问题进行探索,进行静观和沉思,从而不断认识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曾说,历史的发展,要使人过上轻快的生活,只有这点达到了,人才有闲暇,才能去深思熟虑各种重大问题这是理智、理性的需要,而绝不是金钱或其它物质享受的需要也许,一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之徒,他们有很多闲暇,但他们宁肯到处拈花惹草、吃喝嫖赌,也是绝无什么哲学沉思和辩证思维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什么都会产生一个知识阶层这个知识阶层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士”,或称“士大夫”阶层;在西方国家这些人基本都生活在上流社会表面看来这些人并不独立,他们要么依附于统治阶级,这一点在中国的“象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士象不离老将爷”;要么依附于广大的劳苦大众,特别是这些人如果想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他们就非得依赖广大的劳苦大众不可反之,如果一个朝廷想永葆自己的天下,他们又必须充分依靠这些人为其出谋划策。
如果我们综合起来看,一个社会到底是好是坏,恐怕既不能全听统治阶级的夸夸其谈,因为统治阶级没有说自己不好的;也不能全听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话,因为他们不可能把握宏观的情况;应该说,处于中间层次的“士”阶层他们上联上流社会,下联社会底层,也许他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翻开中国的历史,凡是“士”阶层好过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个社会处于比较顺畅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学术和哲学也会比较繁荣;凡是“士”阶层不好过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一定是有大问题了,这个社会的学术和哲学就会处于凋敝的状况 人类有了对万事万物的惊异,甚至也有闲暇,但仅仅是为哲学或理性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外部条件,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主观的哲学沉思或理性沉默才是最重要的,沉默(reticent)是哲学的第三个条件我们讲的是思维领域中的哲学沉思或沉默,是知性的分析、理性的抽象、深刻的反省,是辩证的思维和规律的揭示通过这种抽象思维,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最终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欲达到人类智慧的这一光辉顶点,没有哲学的沉思或沉默,任何企求都将是徒劳的西方人常说:“Speech is silvery, 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惊异的客观存在和闲暇的现实保证不断转化为人本身主观的沉思,才能真正地产生哲学的智慧火花只有勇于沉默、静观,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哲学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士(Thales)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多言并不就表示理智的判断” ②,“去找属于自己智慧的东西吧,去选择智慧这一惟一美好的东西吧,这样就会钳住许多饶舌汉的嘴”柏拉图曾说过,人缺少教养就是最粗野的动物,要少讲话,多思索,不要学贫嘴沉默可以培养理解力,帮助反思,进行抽象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rd Russell)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时,曾有一段十分富于哲理和精彩的谈论沉默和静观的话:“据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说,理智的静观(也可看成是哲学的沉思或沉默)乃是一切活动中之最美好的幸福在于有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而最好的活动则是静观的静观要比战争或政治或任何其它的实际功业都更可贵,因为它使人可以悠闲,而悠闲对于幸福乃是最本质的东西实践的德行仅能带来次等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则存在于理性的运用之中,因为理性(有甚于任何别的东西)就是人人不能够完全是静观的,但就其静观的而言,他是在分享着神圣的生活,而超乎一切其它福祉之上的神的活动必然是静观的。
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有似于神的,所以是最幸福的,最美好的”③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具有通观全局的大智的,并且大智若愚,即有所知又有所不知,知全局而藐视小节这样的大智,理应属于思辩颖悟的范围之所以柏拉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哲学家才配当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通观全局和胸怀坦荡 大凡历史上名垂千古的智者,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几乎都具有大智若愚的沉默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鼻祖泰勒斯,是第一个提倡和赞赏沉默的人经过沉默,他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著名本体论命题苏格拉底(Gr.Sokrates Eng.Socrats)、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一起,被世人尊称为世界四圣苏格拉底是极其沉默的,他因军功而受到奖赏,但他辞而不受;他能独自一人站在兵营外沉思默想一天一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乎心里仍在期待着什么尽管苏格拉底遭到莫须有的罪名被判死刑,面对毒酒,他仍然磊落坦荡,他说,“人应该在平静的祈祷中死去”正因为苏格拉底如此大智若愚,他的美名才永垂千古,他才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智慧释迦牟尼本是太子,但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怀揣一颗救苦救难的菩萨之心,终生都为天下苍生奔波,一直到在穷困潦倒中走向涅槃为止。
中国的孔子,在他生前事实上也是一个沉默的人,他在周游列国中惶惶如丧家之犬如果不是后来董仲舒对儒家的极力推崇和汉武帝的慎重选择,恐怕孔子至今都会默默无闻耶稣是一个典型的殉道者,他不但凄苦悲凉,而且还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既不依附权贵,也终生未娶,为追求真理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知识渊博,被后世称为万学之父亚里士多德曾经是马其顿王腓力浦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但他并不为虎作伥,始终遨游在哲学和科学的太空近代的康德(Immanuel Kant)对哲学的贡献极大,他的功绩是空前的,但这一哲学巨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沉默的,终生未娶,孤独一生 在古代中国哲人中,具有本体论的应首推老子,老子的“道”实在博大精深但是,老子也是大智若愚的,他既不愿意像孔子那样教授学生,也不愿意写什么著作如果不是在过函谷关时被逼无奈之下一挥而就,恐怕连五千字的《道德经》也不会留下,老子完全具有哲学的沉默 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一些真正有过理论或实践的重大贡献者,也大多是一些沉默的智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如果凭他们的聪明才智,要获得一官半职,或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们相信这是极其简单的事情。
但我们知道,马克思终生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孩子病了都无钱医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马克思倾其全力研究和写作《资本论》“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