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面试题二.doc
10页⑵.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按类治疗8. 结核性脑膜炎中期(脑膜刺激期 ):约 1~ 2 周有颅高压表现,颅神经障碍,部分有脑炎表现 ①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年长儿多见,婴幼儿则常表现前囟隆起紧张 ②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多呈喷射性呕吐,尖叫,惊厥,可伴有脑积水征 ③颅神经和脑实质损害 :最常见的颅神经障碍有面神经、动眼神经、 外展神经瘫痪等 脑实质损害多表现为肢体瘫痪、 多动、 失语、手足徐动或震颤等患儿可有感觉过敏 ④烦躁与嗜睡 交替出现,以后逐渐进入昏睡状态9.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⑴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昏迷者应鼻饲注意眼、口、鼻及皮肤的清洁,定期变换体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⑵抗结核治疗 :采用四种药物联合应用①强化治疗阶段,疗程 3~ 4 个月②巩固治疗阶段:总疗程不少于 12 个月⑶糖皮质激素 :在足量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同时, 适当加用激素能减轻中毒症状, 抑制炎症渗出降低颅内压,减少粘连,防止脑积水生⑷降低颅内压①脱水治疗③侧脑室穿刺引流④腰穿减压,鞘内注药: 适应于 a 颅内压较高, 激素及甘露醇效果不好,而未作侧脑室引流者,可试用鞘内注药; b 晚期病儿或炎症控制不好以致颅内压难于控制者; c 肝功能不良,口服 INH 被迫减量或停用者; d 脑脊液蛋白量在 3.0g/L 以上的患儿。
适当放出一定量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 同时给予 INH 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 3 岁以上每次注入 INH 50mg及地塞米松 2mg; 3 岁以下剂量减半开始时为每日 1 次, 1 周后根据病情改为隔日 1次、1周 2次及 1周 1次,10~20次为 1个疗程⑤脑外科分流手术治疗⑸. 对症治疗① 抗惊厥: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或安定静注或肌注等② ②合并周围神经炎或肢体震颤、精神过度兴奋、多动者,给予安定、维生素 B6、B1、安坦等③有脑血管及微循环障碍时,可用血管扩张药物④纠正水电解质的碱平衡九、感染性疾病1. 麻疹治疗⑴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⑵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 剧咳时用祛痰镇咳剂 治疗各种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麻疹时应给予维生素 A,有干眼症者, 1~ 4 周后应重复给予维生素 A 制剂⑶并发症的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2. 脊髓灰质炎治疗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⑴前驱期和瘫痪前期卧床休息,隔离 40 天。
避免劳累、肌注及手术等刺激肌肉痉挛疼痛可予热敷或口服镇痛剂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及维生素C,可减轻神经组织水肿有条件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 · d) ,连用2~3 天,有减轻病情的作用早期应用α-干扰素有 抑制病毒复制和免疫调节作用,100万U /d 肌注, 14 天为一疗程⑵瘫痪期 瘫痪肢体置功能位置, 防止畸形 地巴唑0.1 ~ 0.2mg/(kg ·d) 顿服, 10 天为一疗程,有兴奋脊髓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加兰他敏能促进神经传导,0.05 ~ 0.1 mg/(kg · d)肌注, 20 ~ 40天为一疗程; VitBl2 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0.1 mg/d 肌注呼吸肌麻痹者及早使用呼吸机;吞咽困难者用胃管保证营养;继发感染者选用适宜抗生素治疗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尽早开始主动和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也可采用针灸、 按摩 及理疗等,促进肌肉功能恢复,严重肢体畸形可手术矫正3. 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⑴持续高热不退⑵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⑶呼吸、心率增快⑷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⑸高血压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⑺高血糖4. 手足口病治疗⑴普通病例 ①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②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⑵重症病例 ①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a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 每次 0.5-1.0g/kg ,每 4-8 小时一次, 20-30 分钟快速静脉注射 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 必要时加用呋噻米b 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 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d 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e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②呼吸、循环衰竭治疗a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b 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c 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 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d 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 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 f 头肩抬高 15-30 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g 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h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i 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j 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k 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③. 恢复期治疗 a 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b 功能康复治疗c 中西医结合治疗5. 感染性休克代偿期(早期)临床表现符合下列6 项中3 项⑴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⑵ 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发绀,皮肤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干燥为暖休克⑶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3 秒(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 ⑸尿量 <1 ml/(kg · h) ⑹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感染性休克失代偿期该年龄组平均值减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 收缩压 <该年龄组第 5 百分位, 或 <2 个标准差 即 :1~12 个月 <70 mmHg,1~10 岁<70 mmHg+[2×年龄(岁) ] ,≥ 10 岁 <90 mmHg6.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⑴液体复苏 充分液体复苏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措施需迅速建立2 条静脉或骨髓输液通道。
条件允许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⑵血管活性药物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休克难以纠正,血压仍低或仍有明显灌注不良表现,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血压、改善脏器灌流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莨菪类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硝普钠⑶积极控制感染和清除病灶⑷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休克疑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如流脑)、 ARDS、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出现儿茶酚胺抵抗性休克时可以使用⑸纠正凝血障碍早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 5~10 IU /kg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注意肝素钠不能 皮下注射),每 6 小时 1 次若已明确有 DIC,则应按 DIC 常规治疗⑹其他治疗 ①保证氧供及通气,充分发挥呼吸代偿作用可应用 NCPAP,必要时小婴儿更需积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以免呼吸肌疲劳 儿童肺保护策略与成人相似 ②注意各脏器功能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③保证能量营养供给,注意监测血糖、血电解质7. 中毒性菌痢分型及治疗 :分型 :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治疗:⑴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 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 惊厥不止者, 可用地西泮 0.3 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最大剂量≤ 10 mg);或用水合氯醛 40~ 60 mg/kg 保留灌肠;或肌注 苯巴比妥钠每次 5~ 10 mg/kg 。
⑵感染性休克的治疗⑶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首选 20%甘露醇降颅压, 剂量为 0.5 ~ l g/(kg ·次 ) 静注,每 6~8 小时一次,疗程 3~5 天,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⑷抗菌治疗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8. 颅内感染治疗 :⑴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昏迷者应鼻饲注意眼、口、鼻及皮肤的清洁,定期变换体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⑵密切监测生命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⑶病因治疗 :抗细菌、抗病毒、抗结核治疗⑷治疗脑水肿、降低颅高压⑸控制惊厥⑹控制高热⑺呼吸循环功能的支持治疗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吸氧, 必要时气管插管, 予以人工机械通气有休克时按休克治疗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⑼治疗并发症⑽康复治疗十、风湿性疾病1、典型的急性风湿热传统上采用1992 年修订的Jones标准,其内容包括:⑴主要表现 :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⑵次要表现 :关节痛,发热,急性期反应物( ESR、 CRP)增高, P-R 间期延长 ⑶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 即咽拭子培养或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阳性,链球菌抗体效价升高。
如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并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项主要表现加两项次要表现者,高度提示可能为急性风湿热 但对以下三种情况, 又找不到其他病因者, 可不必严格遵循上述诊断标准,即:⑴以舞蹈病为唯一临床表现者;⑵隐匿发病或缓慢发生的心脏炎;⑶有风湿热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当再感染 A 组链球菌时,有风湿热复发高度危险者2. 急性风湿热治疗:⑴休息: 无心脏炎 2 周,有心脏炎无扩大 4 周,有心脏扩大无心衰6 周,有心衰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