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研究011.doc
24页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研究(2009011)重庆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一般选题)课题承担单位:西南大学课题主持人: 李加纳重庆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报告说明本课题组于2009年6月到2009年12月就“重庆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走访调查,并于2009年12月在西南大学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座谈会,邀请18个区县近20名优秀村官到会,会上就村官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与学校的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的调查,共完成问卷调查400余份,覆盖了基层干部、普通群众、大学生村官、在校大学生等多个与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的群体通常大部分有关的调查研究均以大学生村官作为调研的主体,本课题组在此次调研中以基层干部群众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配合对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调查,力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报告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现任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部门、部分专家与热心人士的指导课题组感谢所有为本报告完成做出贡献的工作者引言2008年,重庆市按照中央关于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要求,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开始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计划。
这个计划确定,在5年内选派32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其中有1万“大学生村官”相比其他省份,我市“大学生村官”选派起步较晚,但是在规模、政策、方式等方面,较之以往有很大突破,除外界瞩目的“两年期满合格转公务员”、“享受公务员工资津贴”等政策外,还包括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规定区县部门或市级单位原则上不再直接向高校招录应届毕业生,要将70%以上的名额拿出来给下到基层有经验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个渠道和平台,为公务员队伍补充新生力量我市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进行近两年来,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正不断的成熟壮大,不断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状况(一)农村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迫切需求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硬指标”上,各种“软指标”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农村基层对人才的诉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在农村基层单位迫切需求人才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无异于“雪中送炭”重庆市委市政府拟在未来5年内,每年选派2000名经济学、农学等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村任职,5年共选派10000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
调查的结果表明,基层干部群众都认为农村基层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基层群众另一方面,这种需求的迫切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非主城地区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更希望大学生到当地基层工作这一调查结果基本符合通常的认识,相对欠发达地区更迫切需要优秀人才图1:农村基层单位是否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注:5表示“迫切需要”,1表示“没有必要”(二)村官“入村”工作情况大学生“村官”必须在农村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这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要进村、入户,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实际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普遍不高,村官顶着大学生的“光环”来到基层工作后,必然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有关上级职能机构截留大学生的报道不绝于耳其他地区有关的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本村居住、工作的原因为:一是经济困难从反映的情况报告来看,“06、07年的‘村官’,有一部分是到镇里任职而没有下村”,“某些国家级贫困县,村庄无法解决‘村官’的吃住问题,保证不了生活”二是乡镇领导的担心与偏爱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不确定性大,每年报考国家、省市公务员,2-3年后可能走人,从农村工作的延续性来说不利,乡镇领导对他们能不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此外,乡镇领导认为“村官”文字能力强,能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愿意“借调”在乡镇办公室做打字员、记录员,甚至成为“秘书”。
三是村干部的态度村干部大都希望能把专业对口(如农业种植、养殖、法律、财会、电子信息、企业管理)、综合素质较高、为人正直、作风踏实、性格外向、能带领大家致富创业的优秀“村官”派到村里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与村干部所期盼相差较大,“连邻里纠纷问题都不容易解决”等等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同时,部分大学生村官“虚荣心”使然,或是不敢面对农村较差的硬件设施,不主动要求到村工作,乐于“提拔”到乡镇工作,也是村官“不入村”的重要原因但此次调研结果表明,重庆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都能够较好的完成“村官入村”,能够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村一级;从分析结果看,无论是主城区的村官还是非主城区的村官,大学生村官普遍完成了“有工作到村里”的工作要求,基本达到了“在乡镇集中住宿,每天到村工作” 图2 大学生村官“入村”情况2009年初全国范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有45%居住在所任职的村里,东部为39%,西部为31%即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晚上不在任职村庄居住在回答“每周在村里工作的时间”问题中,17%的人7天时间在村里工作,44%的人5-6天在村里,25%的人3-4天在村里,14%的人在村里的时间在2天以下。
比较而言,东部地区每周在村工作时间超过5天的占71%,中部地区为59%,西部地区为43%尽管此次调查与相关调查在选项设置上不完全一致,但是从结果看,27%的村官吃住均在村里,60%以上的村官每天到村工作虽然评分标准有较大的主观性,但至少说明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的时间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认可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村官每天都到村工作目前来看,重庆各区县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情况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三)村官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基层高学历人才的缺乏等因素都使得村官到达工作岗位之后,普遍从事的工作类别较多这些工作当中,有一些是与农村群众直接打交道,比如社情民情调查;有一些是与基层干部合作较多,比如档案材料的整理等多样化的工作任务能够让大学生村官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1.工作类别多,差异大,而村官的精力、能力有限,缺乏明确目标的村官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碌碌无为”2.工作类别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给基层干部群众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诸如民情社情的调查、人行便道的铺设等工作能够不断加深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而档案材料的整理、撰写等工作则不容易为普通群众所知晓,这一差异都会影响到干部群众对村官的评价。
3.在不同的发展地区,对村官的要求不一样,相应的主要工作也不一样,村官工作类别必然受到该地区、该社区发展阶段的影响4.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存在较大差异,工作环境生疏,工作经验少,存在职业挫败感如图3所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类别有不同的认识文秘和协调工作在目前村官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这一现象在主城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而非主城地区的干部群众认为农技服务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也占据村官工作的相当份额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干部、群众对村官主要从事的工作的看法也有差异,基层干部认为村官大部分工作是文秘工作,而群众则认为村官所从事的各种工作所占的份额更为平均图3 村官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四)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情况工资津贴收入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村官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事项根据渝委办发〔2008〕17号文件精神和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简章》规定:“选派大学生从到具体工作单位报到之月起,执行所在区县(自治县)机关、事业单位新招录(聘)人员的工资、津补贴标准”即是说大学生服务期间的补贴是按国家规定的新招录(聘)人员的工资标准和经批准合理的津补贴标准执行。
从舆论反映来看,我市的村官工资津贴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成为了吸纳优秀人才投身村官队伍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严格执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主城地区与非主城地区的村官收入差异,在部分经济困难地区,村官工资、津贴的按时发放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客观差异只是收入差异的一部分,本课题组从基层干部群众主观角度对村官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调查问卷中选项设置:分值4代表“收入较高”,1表示“收入很低”分析结果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收入的评价基本一致,认为村官收入基本处于合理水平;但是从区域维度看,收入的区域差异显著,在主城地区,评分为3.35,位于“处于合理水平”与“收入较高”之间,而在非主城地区,评分为2.84,位于“收入较低”与“处于合理水平”之间图4 大学生村官收入区域差异我们在明确村官收入客观差异的同时,也应重视相关人群的主观差异:第一,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何,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政策;村官大多是同龄人,主观感受的落差可能成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潜在因素;第二,基层干部群众的主观评价源自于自身收入、以往经验等各个方面,这一主观差异并不能简单的予以忽视,主观评价差异可能会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评价我市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政策执行一年多以来,政策的效应如何,大学生到村工作后的情况是否达到了政策制定的初衷,是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客观来讲,农村基层情况复杂,事务千头万绪,若干年的积弊也不是大学生村官通过努力能在一年半载中改头换面的但是经过了一年多来的共事,当地干部群众都能对村官工作成效做出一定的评价一) 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 基层干部群众作为大学生村官最直接的工作同事和工作对象,对他们的工作成效最有发言权1. 大学生村官能带来多大帮助图5 大学生村官能带来多大帮助本课题组在调研中,采取了5分法评价方法,5代表“帮助很大”,1表示“没有什么帮助”;基层的干部群众根据平时工作生活中与大学生村官的接触情况,对大学生村官到岗以来的工作成效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区域差异依然非常显著,非主城的大学生村官无疑获得了更高的得分,达到3.47分也就是说,在非主城地区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工作更为基层的干部群众所认可2. 因素分析一: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 为了更为全面的反映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情况,也为了对村官工作成效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本课题组继续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两个因素进行了调查。
总的来看,基层的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努力程度的认可度基本一致,达到了3.4分左右,超过了合格线,也表明大学生村官普遍还需继续努力但就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的对比来看,非主城区的基层干部群众依然给村官工作努力程度评分依然达到了3.56分;在主城区,村官工作努力程度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相应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非主城地区的基层干部群众更为认可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努力程度基本匹配,评分达到3.57;而在主城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得分依然较低图6 大学生村官工作努力程度与工作能力评价注:5表示“非常努力”、1表示“工作懈怠” 5表示“能力很强”、1表示“不能胜任”从我市大学生村官的选派方式来看,大学生村官是经过统一选派考试之后,择优录取入职的,统一考试保证了统一的选拔标准;而从录取分数的大致分布来看,主城区的录取平均分高于非主城地区,至少说明主城区的大学生村官能力不低于非主城地区的村官对于工作能力评价的差异,简单的用“应试能力≠工作能力”来解释,并不能为大学生村官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组织部门对人才进行有效调配,村官自身努力、外部资源的协助等都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各种解决方法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