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各考点归纳人教版.doc
12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古代中国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 商周主要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内容:①分封: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室的政令、承担各 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交纳各种贡赋③受封诸侯在封疆内继续分封3)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4)瓦解:①随时间推移,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 ②维护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②按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3)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进而形成一套国家政治结构;(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 嬴政改称“皇帝”;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的职能);九卿是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的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郡县制(1)郡和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命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考点三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行政制度(1)汉: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开始实行刺史制度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宋:设置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4)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实行行省制度2.监察制度:秦汉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成熟 宋元时期强化明清时期顶峰3.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征辟制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唐:①隋文帝规定分科推举人才;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③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内阁的设立 (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2)设立: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奏章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3)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适应西北军务需要(2)设立:雍正帝时设立(3)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3、规律总结: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使权力逐渐转移到皇帝手中在汉代是另设机构——中朝,架空丞相;隋唐时期是分散相权,实行集体丞相制;宋代进一步分割相权,在三省机构基础上又增设若干机构;明清废除丞相后则没有了中央决策机构,仅设侍从顾问机构,皇权加强知识整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 (战国萌芽:法家理论 商鞅变法) 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汉朝巩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大一统”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大将、统兵与调兵、更戍法、禁军 集中行政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转运使、司法人员在文官担任、死刑复核程序元朝新发展: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制定《大明律》,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改革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2、中国历代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秦汉: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北宋: 分权以集权 (制约机制) 元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明朝:废丞相 内阁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理藩院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西周:分封制 战国:县制 (商鞅变法) 秦朝: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北宋: 文臣知州 转运使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废行省 设三司 土司制度 流官制度清朝: (八旗制度) 册封制度 大规模改土归流4、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先秦: 世袭制 商鞅:军功爵禄制 两汉:察举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隋朝到清朝:科举制度 演变过程:形成于隋朝 (文帝分科 炀帝进士) —— 唐朝继承和完善 —— 北宋改革 (严格程序 严密方法 减少科目 扩大名额)——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 清末废除。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5、 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和厂卫机构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评价) 积极:(1)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2)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3)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4)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5)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消极:(1)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文化专制,控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步(3)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束缚社会进步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5)施肥技术发展6)套耕出现考点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2)地主土地所有制3)小农土地所有制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考点三:手工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少量投放市场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2.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1)冶铜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②夏朝: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③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 种类、数量增加;作坊规模大;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造型灵便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工艺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能制造钢剑③东汉:用水排鼓风冶铁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3)制瓷业:①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瓷②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③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④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⑤宋代:技艺大放异彩;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⑥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器⑦明清:出现彩瓷;发明了珐琅彩;根据国外客户需要烧制瓷器(4)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②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③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④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1.商朝:①商朝人善于经营 ②使用骨贝、海贝、石贝等作为货币③商业由官府控制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出现许多大商人③城市繁荣3.秦朝: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繁荣4.西汉:①许多大城市发展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②中外贸易发展起来5.魏晋南北朝:①物物交换成为主要手段 ②北方商业发展波动性大,南方小幅发展6.隋唐:①商品流通范围扩大。
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③城市中“市”发达;7.两宋:①城市商业繁荣:交易已无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市场;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②商业交还品种增加③货币发展:出现纸币④民族政权之间边境贸易发达⑤海外贸易发展8.元朝:①城市商业繁荣②中外贸易发达9.明清:①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②出现许多商帮(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