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工程实际浅谈转换结构设计_18年全国结构设计大赛.docx
3页结合工程实际浅谈转换结构设计_18年全国结构设计大赛 【摘 要】目前,随着高层建筑的蓬勃速发展,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和结构的需要地下室的设计和构建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实例论述塔楼结构体系设计应用,主要探讨了空腹桁架转换层体系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 0.工程概况 某大厦位于中心路段,主塔楼32层,总高度101m,结构形式为框支剪力墙,集商铺、写字楼、酒店公寓三种业态于一体,原建筑方案为3层地下室,上部由1栋29层和1栋35层的双塔巨型框架结构体系组成地下室因资金链断缺等原因,上部结构迟迟未动工 更换开发商后,该楼盘重新启动,原已施工基础及地下室保留,将两栋塔楼方案合并调整为1栋31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塔楼部分因平面功能改变,需以原方案双塔之核心筒作为框支柱,在楼层设置低位转换层来实现现行方案结构设计中将3、4层转换梁采用混凝土-箱形钢骨组合梁形成桁架弦杆,两层之间以钢管混凝土柱作为腹杆连接形成完整的空腹桁架转换层体系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论证,最后成功实现了这种大跨度整体转换结构体系的设计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措施采用设防烈度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基本风压按101年重现期取用,W=0.6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1.基础、地下室的复核及补强 1.1基础承载力复核 本工程基础及地下室已于2007年建成,当时是按照1栋29层和1栋35层的双塔巨型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基础形式以箱形筏板为主,局部人工挖孔桩,两种形式基础都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新方案以原方案的2栋框架结构核心筒作为框支柱,通过空腹桁架转换层形成1栋31层框支剪立墙结构体系,并采用轻质隔墙、楼板填入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减小层高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结构自身重量对基础进行复核计算后得出结论,其承载力完全满足新方案的受力要求,并有一定富余量,不需要进行加固 1.2已有梁柱墙复核 原方案地下室按照6级人防设计,梁的配筋率普遍为0.8%~1.5%,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柱的最大轴压比为0.56,配筋率普遍为3.0%~4.0%,配箍率普遍为0.35%~0.6%,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剪力墙最大轴压比为0.49,暗柱配筋率普遍为1.2%~1.5%,剪力墙配筋率为0.3%~0.4%,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1.3地下室局部补强加固 本工程3层地下室已经施工完成,方案调整后,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在结构第3、4层增设结构转换体系,致使部分柱成为框支柱,需要加强。
设计上采用从-2~3层加大柱截面,增设柱内斜支撑;同时为满足上部承载力需要,地下室局部从-3层开始采用植筋方式增加部分剪力墙长度 2.塔楼结构体系设计 2.1采用合理的抗侧力体系和均匀的刚度变化 根据建筑平面、造型和结构高度,本工程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针对转换层上下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同引起的刚度差异,采取了加强落地筒体, 增加底部剪力墙,调整底部剪力墙位置,转换层以下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措施,减少楼层侧向刚度沿结构竖向的突变 2.2对框支柱和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进行加强 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所有框支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柱,箍筋全柱段加密;所有框支柱和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提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