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素材.pdf
10页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从主导方面和发展方向看,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 ),进行细致耕作,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 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一、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理解精耕细作的形成“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体现为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材或统)”论.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人是组成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相互联系的三种主要材料或系统, 这是一种宇宙模式 ,以考察世间一切事物 .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整体,中国传统农学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的.天人相参、天人相协是它的灵魂和精髓中国古代人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生产的运作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不违农时 “勿失农时 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被定位为 “顺时宣气 ,阜蕃庶物” ( 汉书 货殖传语) ,并逐步形成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物候、天象、气象、节气等多种手段的指时体系地(土壤、地形等)是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 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 “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要综合运用耕作、 施肥和灌溉等措施 ,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并把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作为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 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争取高产如明代马一龙所辑的农说中就有“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踰力者,虽劳无功”的记载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中的主与客、力与知的关系精耕细作重视人的劳动(“力”),更重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 ).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法,也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时的一种能动反应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压力过大”一直是中国农业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精耕细作”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与欧洲相比,虽然面积大致相当,但欧洲平均海拔只有三四百米,适宜农业的平原面积有100亿亩,占其全部面积的 57;中国平原面积12亿亩,即使加上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理论可垦面积也只有19亿亩,为欧洲平原面积的1/7欧洲无低纬度土壤,高纬度的灰化土最多 ,其次是褐色土、棕色森林土等 ,均有良好的蓄水性和可耕性中国的农业地区除东北一隅外,绝大部分土壤属于物理性状较差的盐碱、红壤等,如商君书算地第六云:“恶田居什四,良田居什二欧洲山脉不高,多为东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走向,极地海洋气团可由大西洋沿岸直达乌拉尔山脉,全洲多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雨量均匀,较少灾害中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 全国大部分地区又处于西北大陆干旱风与东南海洋风之间,雨量分布不均匀全国季降水变率每每超过50%, 易于形成灾害性天气据统计,自公元前 206年至公元 1936年,我国历史上有案可稽的自然灾害达 5150次之多 ,平均每半年即有一次(参见邓拓中国灾荒史,三联书店, 1958年版) ;即使在今天的生产力水平下,我国 15亿亩耕地中,每年也还有4亿亩以上面临水旱威胁(农业部研究室编中国农业基本情况,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而历史上中国与欧洲的人口又约略相近,因此,耕地面积与所承受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直至今日,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4,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更加尖锐.当这种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形成以后,农业的精耕细作便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二、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成就中体会精耕细作的精髓“精耕细作” 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代农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精耕细作的具体措施或结果中国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夏商周时期,休闲制代替了原始农业的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 ,连种制取代了休闲制, 并创造了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隋唐宋元,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复种有了初步的发展;明淸,除了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继续发展以外,又出现了建立在综合利用(多层次循环利用) 水土、生物资源基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础上的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的雏形与此同时, 为了保持地力、增加产量,战国时农民就用肥汁拌种,给作物施用粪肥、绿肥和草木灰施肥技术也是中国特色用地与养地结合,使“地力常新这些进步的取得,正是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中国传统农业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从原始农业开始,中国农业就有自己的特色粟和水稻是我国北方和南方土生土长的品种.粟也叫稷,俗称谷子,脱壳后叫小米。
粟在唐代以前一直是北方大众化的粮食李白“只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的诗句,说明粟是当时人的主食 .粟的外壳坚硬,防虫防潮,可储存几十年不坏唐初,租庸调中的“租 规定要交纳的也是粟中唐实行两税法,夏税征收小麦,说明小麦种植很普遍了 到宋代 ,小麦取代粟的地位, 成为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始终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人口的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水稻产量猛增,同时,江淮和华北也种植水稻唐代已出现南粮北运的现象宋代,南方稻田大量增加,水稻在全国成为第一位的粮食作物耕作技术的发展是精耕细作的突出表现.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最重大进步是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两汉是我国农具发展的黄金时代,传统农具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以耧车最为典型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典型标志是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推广使用 这些成就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领先于世界的 .历史进程表明 ,铁犁牛耕所代表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这也说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中国古代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从传说的大禹治水至今,中国的灌溉排水发展历史有5000多年之久 ,积累了许多工程技术经验。
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工程技术已达成熟的程度.古代人民修建的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水利工程是优秀代表.在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促进农业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仍在发挥效益,有的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过程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遵循,那么农作物品种的改良、耕作技术的发展和灌溉技术的提高, 则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也正是精耕细作思想的体现三、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精耕细作的影响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主流,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基因,是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许倬云先生认为,精耕细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原色之一(另有科举制和亲缘组织),它不但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文明基本都属于农耕文明,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明的发达程度和生命力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不息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业技术的发达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农业基础超常稳固, 应该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古代农业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是相互作用的,精耕细作是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的结果。
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从这点上可以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正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表现,精耕细作在适应自然的同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即使遇到天灾人祸 ,也依然能够抵抗住灾害的侵袭,顽强发展 .可以说,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渡过一个个难关的重要保证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比西欧中世纪快得多,这与中国实行精耕细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主要利用人畜力耕作的条件下,精耕细作一般要求投入较多的劳动力, 因此,在作为精耕细作指导思想的 “三才”理论中,“人力”被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样,就产生了增殖人口的内在动力 ,历代统治者一般都注重人口的增殖第二,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土地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为人口较快的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是大致吻合的如中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形成,我国人口也进入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清代人口突破四亿,也有赖于明代以来精耕细作在广度和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深度上的扩展今天,我们能够以世界上1/7 的土地 ,养活世界 1/4的人口,仍然是与实行精耕细作分不开的。
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重综合而轻分析, 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应用而轻机理,注意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概念体系它借用哲理性的概念(如“气“阴阳”等)阐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理, 能较好地反映各种事物的统一性及其相互联系和转化,却难以深入反映事物的特性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技术是远远落后于我国的 ,却有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为求知而独立探索的传统,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体系,他们的思维方式拙于综合而长于分析,而这些却是有利于现代生物学和农学的飞跃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的“节劳型”;一为“多劳型”(即投入大量劳动力,一般不采用铁犁牛耕)明清时期 ,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的轨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以至下降的趋向这一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精耕细作的影响,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精耕细作的合理内核 ,并用现代科学对其进行改造和提高,将精耕细作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的思想和现代的“精准农业”相结合,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四、从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感受精耕细作的价值精耕细作所包含的合理内核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予继承和发扬 . 精耕细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参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精耕细作的农业就是一种环保农业。
我们知道 ,西方式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持续增加、品种资源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加改变地持续下去,就难免有能源枯竭、地球因超负载而崩溃的一天因而 ,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而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天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发扬以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为灵魂的精耕细作传统,就不单是如何协调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的根本问题 .作为精耕细作指导思想的 “三才”理论及其所体现的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重视人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