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畜共患病知识点汇总(全).docx
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人畜共患病知识点汇总(全) 人畜共患病学识点汇总 第一章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1、人畜共患病(zoonosis):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考2、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 (1)按病原体种类举行分类,可分为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2)按病原的生活史分类(这种分类的优点是有利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制定防治措施),分类:①直接传播性人畜共患病;②周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循环传播性人畜共患病),常见的有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③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④腐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腐物传播性人畜共患病); (3)按病原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①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兽源性人畜共患病);②人源性人畜共患病;③双(互)源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④真性人畜共患病 3、人畜共患病多数表现为隐性,亚临床或慢性轻型 多数人畜共患病,人是其终端宿主 4、人畜共患病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除病原不同外,有好多好像性,如传染性、流行性、群发性。
5、什么是后生性人畜共患病? 后生性人畜共患病又称为媒介传播性人畜共患病此类病的病原体在其生活史中需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共同参与,即在无脊椎动物体内繁殖完成确定的发育史,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能传到另一脊椎动物宿主,其主要感染途径为皮肤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巴西焦虫病和丝虫病等 6、真性人畜共患病是什么? 真性人畜共患病是指病原体的生活史(多见于寄生虫病)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举行,缺一不成(如猪绦虫病和牛绦虫病) 其次章 第一节 狂犬病 7、狂犬病(人畜共患病rabies)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种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临诊以家畜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为特征 8、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可防、可控、不成治,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考○9、预防: (1)平日预防 \管、免、灭\①搞好动物管理,对家中饲养的犬、猫应登记挂牌 ②操纵和歼灭传染源歼灭野犬、捕杀狼、狐等对人类有害的野生动物 ③在流行区对家养犬、猫应严格操纵并普遍接种疫苗。
(2)被疯狗咬伤后的处理 ①人或家畜被咬伤后,首先尽快合理处理伤口尽可能使伤口出血,立刻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再用75%的酒精消毒 ②条件允许时,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绕伤口做浸润注射,局部处理愈早愈好 ③被咬伤的人或动物还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如咬伤严重,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联合使用抗血清和疫苗,是目前人类防治狂犬病的最好方法 其次节 痘病毒 10、三大瘟疫?鼠疫、天花、流感;(天花不是人畜共患病,因其只至感染人) 11、痘病毒长期进化后有明显的宿主选择性(每种动物都有其相应的痘病毒) 12、痘病毒感染后以细胞免疫为主 1 / 8 13、最大的病毒是痘病毒(最新研究到的和细菌差不多) 14、猴痘(又称猴天花)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中非和西非热带雨林的罕见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临床病症为突然发病、发热和全身不适,伴以皮肤出诊 15、猴痘的防治:①对进口动物实施检疫,对宠物加强卫生防疫管理;②察觉病患动物立刻捕杀并点燃其尸体,对人早期采取措施;③使用天花疫苗预防人类猴痘,养护易感人群。
概括防治:①制止接触任何疑似有病的土拨鼠或冈比亚巨鼠;②在接触土拨鼠、冈比亚巨鼠或其它任何有病动物后都要彻底洗手;③暴露或紧密接触、医疗护理、调查追踪确诊疑似病例或病畜者应接种天花疫苗;④防止病毒传入:对来自非洲和美国全体的啮齿类动物施行禁运;⑤暴露后接种疫苗;医疗费方面尚无资料,暴露前接种有效 16、在正痘病毒家族中只有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和猴痘病毒四种可以引起人类感染 17、人痘病毒是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招的动物源性病毒 18、潜伏期为10~14d,通常为12d 传染源:被猴痘病毒感染的动物(如宠物土拨鼠)和人群 第三节 禽流感 10、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如何预防人类禽流感?(1)管理传染源,严格封锁疫区疫点周边三公里内,封杀病禽;疫点周边五公里内,对禽类举行强制性免疫接种;对于疫区环境,尤其是禽舍,要举行彻底消毒,限制活禽在地区或国家间的滚动和运输2)切断传播途径发生疫情时,尽量裁减与禽类接触,接触病禽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隔离服,戴口罩,接触病禽后应立刻洗手,并记得戴护目镜和橡胶手套3)养护易感人群留神个人卫生,留神饮食养分,留神饮食平衡,留神身体磨练,留神室内通风,留神休息,提高身体素质。
11、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有:H3N1、H7N7、H9N2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发热、流感样病症,小儿和老人易并发肺炎 12、禽流感根据其致病性分为三类: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H5N1属高致病性) 1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播为主 潜伏期:1~3d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发热39℃以上 主要危害因素:感染的病毒亚型、H5N1亚型、老年病例,有慢性病者、学龄前儿童 14、禽流感为禽畜人共患传染病 15、H7N9流感特点:(1)禽病首见人间;(2)感染源未明;(3)尚未表明人传人的特点;(4)流感变异快,新致病血清亚型将会不断被察觉 第四节 疯牛病 16、牛海绵状脑病——人类自己制造的疾病 特点:(1)朊病毒,一般杀菌方式无法彻底去除;(2)不成逆的间接性进展;(3)病原为正常蛋白变异而来 临床表现:三觉过敏,运动障碍 考○17、什么是疯牛病?疯牛病全称为“牛海绵状脑病”(BEC),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举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与脑组织中奇怪普里昂病毒蛋白有关,这种疾病与感染反刍类动物的羊瘙痒病的分化蛋白有关 18、疯牛病的死亡率为100%,比艾滋病更可怕,病毒杀不死,防不胜防,疯牛病无法引起生物体免疫系统的警觉,并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
*片面老年痴呆症是由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垂直传播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9、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2 / 8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蚊虫叮咬,主要是库蚊(黑花蚊子)) 潜伏期:10~14d 20、临床类型:轻型、普遍型、重型、极重型 临床表现:发烧、强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病症,重者可展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儿童尤其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21、预防措施:①预防接种疫苗,在乙脑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接种;②切断传播途径,灭蚊是预防乙脑的根本措施;③隔离乙脑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并着重防蚊;④搞好畜类卫生清洁,同时对仔猪应注射疫苗 22、防治工作理应从形成传染病的三个因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着手,概括的措施有三个:(1)操纵好传染源,管理好家畜;(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灭蚊防蚊工作;(3)巩固免疫才能,做好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 第六节 登革热 考○23、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他的病原是登革病毒,重要媒介是埃及伊蚊(花蚊子)和白纹伊蚊。
24、登革热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 25、登革热的两种类型:(1)古典型登革热(死亡率低):高热、头痛、极度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2)登革出血热(有较高病死率):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26、如何预防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措施环境治理,是预防和操纵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迸发流行的一个有效手段,需要持之以恒;翻缸倒罐,歼灭一切蚊子幼虫的孳生地;留神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假设展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病症要立刻到医院就诊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27、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主要传染源:鼠会引起严重的肾炎) 2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在20世纪初叶由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斯基提出的,当疾病在自然界并不依靠人类及人类的活动而存在,这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29、人类只是偶然地介入自然界中的疾病循环,才可能发生感染 考○30、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理空间,称为自然疫源地。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存在都需要确定的宿主、确定的媒介以及支持病原微生物、宿主和媒介生存的自然条件因此抉择了这种类型的疾病必定只能存在于确定的地理空间之内,因此,自然疫源地并不仅止于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存在于这一地理空间中的生态系统 31、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其二):人被感染是与带有病原体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结果,人的感染和流行对病原体长期在自然界中保存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而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成为自然疫源地 32、病原体:1709种(病毒/细菌/真菌/蠕虫) 我国察觉的有三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33、流行性出血热和出血热的关系:流行性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出血热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黏膜展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多,它们分别属不同的病毒科 考○34、防治措施:(1)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实时掌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进展趋势,为实时采取预防措施供给依据,疫情登记要细致,必要时应举行个案调查与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对每个案例都应进 3 / 8 行个案调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举行血清学核实;(2)鼠间疫情检测:逐步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部、密度和带毒率;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与交通要道;监测时间:在本病颠峰期前举行;检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大白鼠;(3)灭鼠防鼠,操纵鼠密度;(4)灭螨防螨;(5)加强食品卫生及其管理;(6)加强消毒工作,治理环境,搞好卫生,阻断传播途径;(7)留神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8)疫苗免疫,加强宣传教导,普及学识;(9)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实时清理伤口,并实时接种疫苗。
35、预防与治疗:(1)灭鼠、防鼠;(2)留神个人防护;(3)三类HFRS疫苗:①纯化鼠脑灭活疫苗,②细胞培养灭活疫苗,③基因工程疫苗 第七节 鼠疫 36、鼠疫是细菌性人畜共患病;鼠疫别名“黑死病” 37、重要人物:伍连德 38、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染菌的鼠为媒介举行传播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 39、传染源:肺鼠疫患者及褐家鼠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类型:①腺鼠疫—眼型;②败血症鼠疫—肠炎型;③轻型鼠疫—咽喉型;④皮肤鼠疫 40、如何预防:(1)管理传染源①灭鼠、灭蚤,监测和操纵鼠间鼠疫;②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病人;③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