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政治化与形式主义问题.docx
4页泛政治化与形式主义问题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一些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屡禁不止,政治的泛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泛政治化氛围下,社会内部的许多活动都向着形式化演变,形式主义自上而下,形成惯性,从政治教化到执政和建设的各种实践中都存在着假大空的表现 在我国,克服泛政化现象将是一个长期性问题当前,把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要求作为克服泛政治化的契机和切入点,泛政化现象将有所减弱,形式主义将有所收敛关键词:政治发展逻辑,泛政治化、形式主义前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一此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权力集中此外,在权力集中下,政治泛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政治泛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出于合法性需要,为了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权威,继续推行政治发展逻辑,整个社会中政治主导一切,统帅一切经过广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各种政治运动的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政治,讲政治,事事突出政治的氛围,政治因素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政治逻辑、政治价值成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判断标准、导向、指针和价值尺度,并发展到把政治观点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任何问题都提高到政治层面和斗争格局中来认识,造成政治泛化的传统进一步加强。
在泛政治化的氛围下,社会内部的活动都笼罩着政治面纱,充满着政治色彩,使许多活动都向着形式化演变人们对形式主义普遍认同,形式主义自上而下形成惯性,愈演愈烈,假大空充斥一切一、政治教化形式化在党执政过程的强势推动下,政治教化通过各类政治动员,政治教育,思想改造学习交流,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纲领不断地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最终形成新的传统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在观念上相当稳固从而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执政权威起着积极作用,这些成为党的执政的政治优势政治教化贯彻到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就变为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在学校的青少年中的德育是“育政”而非“育德”在选人用人上的德才兼备的德,主要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而不是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泛政治化由于过渡政治化,思想道德(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违背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忽视思想素质的差异性和道德发展的层次性,生搬硬套传统理论,以“假大空”的教条进行说教,以“高大全”的拔高榜样形象要求学习效仿结果,使受教育者普遍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而当这些正面说教与历次政治运动中以政治之名行恶及其一些说教者背离道德言行不一的现实发生碰撞时,人们进一步对道德政治麻木不仁,产生隔世感。
在政治的权威下,尽管人们对政治教化普遍厌烦淡膜,也无法对其掉以轻心并且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渗透时,出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和忧虑,人们十分敏感谨慎对待政治问题所以,无论各种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如何空洞僵化,都得搁置各自的专业工作,职业判断在仪式上迎合参与其中,无论各种政治运动如何背离实际生活,也得投身其中所有这些,都在无奈的状态下演绎着“认认真真搞形式,老老实实走过场”,使政治教化的刚性落实流于形式政治教化的形式化进一步蔓延到其他的教育活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类职业教育乃至专业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形式化,整个过程自上而下走程序,搞形式,有名无实①与上述应付性形式主义不同,一些人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泛政治化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搞各种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其目的是急功近利,为捞取政绩地位名利及其他好处,对此,人们已有广泛的批评1、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热衷于空叫口号,定高指标,浮夸2、开展活动有的表面上轰轰烈烈,在规模上下功夫,在形式上走过场,实际空空如也,图虚名,哗众取宠;有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3、唯上、唯书、照搬照抄,脱离实际把上级指示当教条,照本宣科4、理论学习装潢门面,把理论学习当成包装自己的手段,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行。
5、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避重就轻,把布置说成落实,把活动开始说成效果显著检查评比听汇报、看材料、走程序、搞形式走过场6、借教育之名,行享乐之实,游山玩水,休闲娱乐上述形式主义浪费了大量的执政资源,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严重后果二、突出政治形式化1、政治宣传形式化,①从媒体到一些单位内部的各个时期的政治宣传的内容与人们的实际工作生活关系甚微,使之形式化②各种“高大全”榜样宣传超越普通人性,缺泛现实感染力,使之形式化2、工作实践突出政治形式化每个单位每个时期的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必须突出上级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领导的指导作用②,这种逻辑在各种媒体中对典型事迹报道更加突出,结果出现了许许多多假大空的东西3、各种献礼仪式形式化各种重要的政绩工程项目建设,为了向党和祖国有意义的日子献礼,往往不惜缩短工期提前竣工,搞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献礼仪式,结果往往造成质量隐患4、打着政治正确旗号 搞政治排场政治发展逻辑下突出政治正确,使政治正确成为评判一切问题的标准,于是,官场中一些人往往摆出政治正确来玩弄形式主义作派长期以来,各级机构中的负责人在完成各项任务时,主要考虑的是政治是否正确,而不是考虑是否遵守法律、以及社会公平社会效益问题,使这些问题流于形式。
三、其他执政问题形式化其他执政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方面中的建设及发展问题,在政治发展逻辑下,根据政治目标的需要,执政中这些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成为政治问题,有的成为某个时期的最大政治无论是执政建设发展问题,或是各个领域中的不同专业,专门问题,都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才能健康发展但是,当这些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就会在政治目标的主导支配下,背离它们身身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向着假大空的形式化演变,因为政治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是假大空执政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其中的任务就上升为政治任务,从而在政治任务的落实中,进一步推行政治机制,各级党政机构依靠政治行政命令要求下级部门机构完成这些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政治经济上的激励或追究,由此形成政治压力,推动下级机构部门运行及完成任务这种情形,正如基层官员时常所说,这是政治任务,不论如何,都得完成政治的如此泛化,必然引发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形式主义一)政治动员形式化 无论是大规模的运动开展,或是日常活动事务布置都离不开政治动员,而政治动员就是造声势喊口号搞形式二)虚夸各级机构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放大再下达给下级机构,一级压一级,指标不断放大虚夸。
三)贯彻上级要求形式化在政治泛化下,来自上级的一切指令、政策行动部署都成为政治任务,下级必须绝对执行,其结果:1、政策执行打折扣、搞形式以应付2、用形式主义贯彻行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3、自上而下的政治秀(上级在政治上作秀、下级跟着效仿)(四)用形式主义掩盖各种丑态1、用形式主义掩盖腐败:①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②反腐败氛围营造(一些单位、部门内部的反腐败政策、法律、宣传、案例警示、标语口号张贴热烈积极)下腐败行为继续2、用形式主义掩盖虚假无作为①反腐败活动形式化,一些反腐败机构在案件查处中虚假执行,选择执行、搞形式走过场,使反腐败流于形式②用形式主义掩盖官僚主义(下乡研查研究走马看花、蜻蜓点水搞形式) 结 束 语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看到了政治泛化对一些形式主滋生蔓延的严重影响因此,要有效戒除形式主义,必须避免政治泛化,并且从顶层抓起,自上而下,使政治泛化层层减弱但是,由于政治泛化的根源在于权力集中,而现行体制下权力集中在执政思维中处于固化,所以,克服泛政治化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过,在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新纲领下,把当前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要求作为克服政治泛化的契机和切入点,让政治更多体现公共性和公共利益,让政治更加务实、开明,从而把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权威建立在正确行使权力的基础上(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
这样,政治泛化将有所减弱,从而改变过去政治权威压力下政治服从的各种扭曲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形式主义将有所收敛注释:①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从职工中各种知识测试到普法考试,公务员培训考试等,有的是考试前已有答案,人手一份,有的是发放试卷时附上答案,考试时都是照抄,这样的考试结果都成个人档案资料,真正的搞形式有名无实 ②周雪光在他的《田野研究记录》中有如下记载:在一次农村干部会议上,一位县委书记启发农村干部:‘……现在上面推行各种项目和有关部署要求,你在汇报工作时就要把你的工作和这些要求联系起来,你讲了一大堆你的工作,但如果不和这些要求联系起来,就不是一个好汇报…,这是点晴之笔,你日常工作总这样做的,但汇报时要和上面的部署联系起来’转引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逻辑思考》开放时代,2011(10)参考文献[1]倪春纳当代中国社会泛政治化现象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葛新斌关于我国道德教育泛政治化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3]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逻辑思考开放时代2011(10)[4]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5]聂世军警惕权力“人格化”和“泛政治化”――包容性增长与单位管理创新[J]新华文摘2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