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史(0002)课件.pptx
26页建学1303 郭清稳 马天霖 庞瑞鑫,中 国 电 影 史,序言,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6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多的历程中国电影史上有三次产业发展时期,前两次距离我们如今较远,因此简述,重点我们聚焦第三次产业发展时期CONTENTS,01,第一个产业时期,02,第二个产业时期,03,第三个产业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有三次产业发展时期,,,第一个产业时期1922年—1937年,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第二年电影现身于上海,从哪里开始起步当时电影的制作流程,技术等等都是国外的,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行业里得人才和技术上得以储备而这时资本家也看上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得以迅猛发展而后电影公司迅速增长最开始电影光丝都是私有),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 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
随后他回国后国内本土院线开始发展壮大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 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 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苏联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 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 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 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 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 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 ;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 “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 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第三个产业时期 1976年的“文革”结束后至今,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
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第三个产业时期 1976年的“文革”结束后至今,,,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 1 世 纪,,,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 目前好莱坞片方能够在中国内地拿到的票房分成是总票房的25%1994年开始,中国内地每年引进10部海外分账大片,加入WTO之后增加到20部2012年之后再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分账片,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特种分账片和普通分账片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这部影片是否引进了2D版本分账片,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虽然不是中国人熟悉的武侠片特色,但在西方人眼中,《卧虎藏龙》向他们展示了神秘而古老的东方世界美国人认为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西方人熟悉的“压抑的情欲”、个性的张扬与他们不熟悉的东方式的“暗恋”结合得如梦如幻,意蕴深远。
而且,《卧虎藏龙》不像传统武侠片那样充满凶残与血腥,也不像戏剧片尽是花拳绣腿它既有激烈格斗,又有曲折的爱情故事更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灰色的城墙房屋、金黄的大漠、红色的峡谷、翠绿的竹林使画面形成了油画般的效果,再配上独具匠心的中国音乐,真是让人心旷神怡除了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外,《卧虎藏龙》一片的宣传和发行也十分成功有人说,世界上最感动人的莫过于悲剧,喜剧只能让人欢乐一时,悲剧却能让人咀嚼一生虽然《卧虎藏龙》通片都是带有港味的中文对白,但英文字幕却很绝妙,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德安,编剧、导演1995年,李安凭借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1999年,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6和2013年,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78届和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商业片,特别是美国商业片投资巨大,票房回报更大,但并不是每部商业电影都是成功的这部电影斥资3000万美元,成为了当年投资最高的中国电影在演员阵容上,此片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甄子丹这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当红影星,就连电影主题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后王菲。
这种制作阵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观的最终,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高达2.5亿人民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影片,创下了无数个历史奇迹两年之后,电影于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区上映,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这种华语电影在好莱坞地区的骄傲成绩至今也非常可观《英雄》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国内外之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多持负面态度,统一的认为这部电影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电影为神作,一个画画的美国人为此片是他看过最好的非英语电影,用“无尽的诗意”和“纯粹的艺术想象”去赞誉它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电影,称“《英雄》这部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英雄》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国内外之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多持负面态度,统一的认为这部电影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电影为神作,一个画画的美国人为此片是他看过最好的非英语电影,用“无尽的诗意”和“纯粹的艺术想象”去赞誉它。
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电影,称“《英雄》这部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THA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