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
22页《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张耒 原文: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译文: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
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欧阳伯和墓志铭》 2、《张文定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文定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考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丁太夫人忧,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译文: 公姓张,名方平,字安道他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父亲叫尧卿,生来端庄正直、沉默寡言,有出世的想法张方平十三岁的时候,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家里贫穷没有书,他曾经向别人借阅三史,十天就归还,说:“我已经了解书中详细的内容所有的书都只读一遍,就终身不再阅读写文章从来不需要起草宋绶、蔡齐见到后说:“(这是)天下奇才啊 在景祐元年考中,任校书郎,主管昆山县蒋堂主政苏州,得到张公所著的《刍荛论》五十篇,上呈给朝廷张公)升迁为著作佐郎,担任睦州的通判 (张)公献上《平戎十策》,大致认为边城千里,我军分散而贼人集中,虽然屯兵几十万,然而贼人到了(我军)常常以一击十,(这是)一定要失败的等到失败以后再谋划,就会劳顿军队,浪费军饷,不能够这样做。
应该借助完备的百姓力量,在黄河以东屯集重兵,给(贼人)以压迫贼人入侵,一定从延州、渭州再到兴州,(他们)的巢穴防守必定空虚,我军从麟、府渡河,不到十日就可以到达(贼人的巢穴)这可以称得上攻打他必须要救援的地方,这是阻碍(敌人进攻)形势的办法啊宰相吕夷简见到他,对宋绶说:“你能为国家选择合适的人选了但是最终没有用他的策略 张文定刚强率性相信自己,不顾惜毁损与赞誉,所以小人想办法中伤他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来官至参知政事,经历三个朝代,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那一年十二月二日去世,享年85岁,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并议定谥号为文定 苏轼曾经论定编次他的文章说:“常常遗憾这两个人的文章,不能见到完整的现在张方平跟他们差不多吧张公是一介平民时,就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退休而归,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理认同后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时代久远了,道义不复存在,即使是仁人志士,有的人也委屈自己以求为人所用只有张公凭借一往无前的气概,说着正大光明的话,说:‘被任用就尽力去做,被舍弃就归隐藏身。
’向上不追求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虽然尊重他但不任用他,即使任用但不能穷尽他的才能向下不追求符合士大夫的心意,所以喜欢他的人少而讨厌他的人多然而说到天下真正伟大的人,那就一定要将张公放在首位 《张文定公墓志铭》 3、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王安石 原文: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
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译文: 田况,字元均年轻的时候就有伟大的志向,喜欢读书,书本不曾离手,没有他不读的书,也没有他不去记的东西他写文章,拿到纸笔就立即写成,他的文章宏伟博大文辞华美绮丽被天下人称颂初次考试就考中进士,被赐于同学究出身,他没有接受以后过了几年,考中了甲科,补充担任江宁府观察推官,后来升迁为太常丞,在江宁府担任通判。
正当这个时候,赵元昊造反,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说“我们才力浅薄,朝廷派遣的任务恐怕不能独力完成,请求让田况来辅佐我们”,(皇上)就让田公担任他们的判官,在集贤院值班,参于全面管理军事事务自从真宗皇帝平息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每次失败后都进行安抚,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有一位想要全部出动几路军队攻打敌人的大将,朝廷也答应他了,田先生极力说这样做不行,才停止了又上书用来治理边关的十四条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了 升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成都知府,充任四川、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兵马铃辖西南的蛮夷侵入边关,田况部署军队威慑他们并且以恩德信义来引诱他们,随即都下跪臣服四川自从王均、李顺造反了两次,就被号称为容易变乱之地,以往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离四川,流转离散颠沛困顿,有因为这样而死去的人田先生抚慰教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养育那里的百姓,到了有非常严重的罪行的时候,才用法律来惩办他们。
四川人敬爱田况,认为他是张忠定的延续者,都说田先生的延续治理是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年成歉收大饥荒,田况就宽免赋税,减轻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