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
40页学习要求】 思考题思考题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概概 说说一、病因的概念一、病因的概念二、病因学说的概念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 病的原因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 理论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1 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2 2、审因、审因——辨证求因辨证求因 3 3、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根据一系列相关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四、中医病因的分类四、中医病因的分类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其他病因内 因外 因外感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 第一节第一节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一、关于六淫的概念一、关于六淫的概念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 统称 六六 淫淫二、六淫产生的因素二、六淫产生的因素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差异 三、外感六淫的概念三、外感六淫的概念针对六淫入侵途径而言,因六淫多从口、鼻、肌 表侵入人体,属于外表致病因素。
四、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四、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 外感性邪从外入季节性地域性转化性相兼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居住和环境特征六淫多相兼入侵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发生转化风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轻 扬开 泄风性轻浮,有向上向外性疏通透泄,具通透性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头项 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善 行数 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不固定,如风疹,荨麻 疹,行痹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主 动动摇不定、风胜则动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为百病之长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病的先导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湿、风热、风燥等【【风风 邪邪】】寒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寒性伤阳 阴盛阳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寒象,如形寒怕冷 ,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寒性凝滞 寒胜则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 收敛挛急肌腠闭塞,毛窍收缩,筋脉挛急,如 恶寒无汗,拘急作痛等【【寒寒 邪邪】】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暑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暑性炎 热阳热亢 盛临床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 盛为特征暑性升 散耗气伤 津汗多津伤,口渴喜饮,尿少短赤等气 随津泄,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 人事 暑多夹 湿湿热并 存除暑热表现外,又常见胸闷脘痞,四肢 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之候【【暑暑 邪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为火热之气所化 纯属外邪 【【湿湿 邪邪】】湿邪为病的途径以水为事,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感受雾露之气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 泄泻等损伤阳气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粘 腻 性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停 滞 性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湿性趋下就 下 性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湿湿 邪邪】】燥 邪 性 质致 病 特 征干涩伤津,失于濡润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 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 特征燥易伤肺、清肃失司 干咳痰少或无痰,或痰粘难 咯等【【燥燥 邪邪】】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火火 邪邪】】●中医对火、热、温的认识火从邪气角度,温热属外感,火由内生; 从正气角度,火为人体正气之一,温热则不然。
生理之火(正气)— 少火病理之火(邪气)— 壮火君火相火 实火虚火●火邪的产生①感受温热之邪——亢烈之火②风寒湿燥暑——“五气皆化火”③情志变化过度——“五志过极皆能生火”④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有关火的几个概念少火,指谧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阳气, 包括君火(即心火或心阳)和相火(肾、肝、三焦、胆, 主要根源于肾的命门之火)壮火,指阳盛太过,耗伤人体的正气的阳热亢烈之火,包 括实火和虚火火邪性质致 病 特 征 火性燔灼 全身或局部热象异常显著,以高热、脉数等为特征 火性炎上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 肿痛等 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易扰心神 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火火 邪邪】】一、疠气的概念一、疠气的概念二、疠气的成因二、疠气的成因指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 病邪 1、气候因素:气候的异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 3、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 疠疠 气气三、疠气的致病特点三、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第二节第二节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一、七情的概念一、七情的概念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 之为内伤七情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相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详见 《中药学》 内伤七情内伤七情脾 主 思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肝 主 怒心 主 喜肺 主 悲 忧肾 主 惊 恐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伤及内脏气机紊乱怒伤肝七七 情情 的的 致致 病病 特特 点点影响病情变化影响脏腑气机多发情志疾病与精神刺激有关从内而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思伤脾喜伤心忧则气闭情志波动,病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七情致病简表七情致病简表】】情 志病 机临 床 表 现喜为心志 喜伤心,喜则气缓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哭笑不休,神志异常等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 飧泄腹痛,薄厥吐血,胸胁胀满,嗳气叹息等忧为肺志 忧伤肺,忧则气郁 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思为脾志 思伤脾,思则气结 食少倦怠,肌肉瘦削,胸腹痞满,腹胀便溏等悲为肺志 悲伤肺,悲则气消 抽吸饮泣,意志消沉,精神错乱等恐为肾志 恐伤肾,恐则气下 肢厥精遗,二便失禁,心烦失眠等惊为心志 惊伤心,惊则气乱 心跳而乱,神情痴呆,表情惊慌,精神错乱等一、饮食与健康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气血——脏腑——健康二、饮食与疾病二、饮食与疾病饮 食 不 洁饮 食 偏 嗜饮 食 不 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节】】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饥饱失常过饥伤胃嘈杂泛酸化源不足,正气虚 弱气血亏虚,易感外 邪过饱损伤脾胃嗳腐吞酸,胃疼腹 泻痰湿内生痰饮,疳积饮食无时 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饮食不洁饮食不洁】】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食物污染 生冷不洁 腐败变质 有毒食物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饮食偏嗜饮食偏嗜】】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种类偏嗜脏腑功能紊乱水饮积聚,肿满泻利寒热偏嗜损伤脾胃阳气 胃肠积热腹痛泄泻 腹痛便秘,消谷善饥五味偏嗜肥甘厚味 生痰生热眩晕胸痹 肥胖,中风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病 因致病特点主要病证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悸失眠,纳呆便溏房劳过度耗伤肾精遗精早泄,阳萎;月经 不调,不孕过逸气滞血瘀,脾胃 呆滞体弱神疲,肥胖 第三节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痰 饮饮 瘀瘀 血血 结结 石石 痰痰 饮饮一、痰饮的概念一、痰饮的概念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 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 产物。
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 有形之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 之有声的痰饮(实质性)无形之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 之无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的痰饮痰:浓度大,质地稠厚 饮:浓度小,质地清稀痰痰 饮饮 的的 分分 类类三、痰饮的形成三、痰饮的形成肺不行水脾失运化肝失疏泄 肾不主水 心阳不振三焦水道失司膀胱气化失常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外感六淫 五脏亏虚脏腑气化失司水湿停聚痰饮肺脾肾为要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2.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3.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4.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四、痰饮的致病特点四、痰饮的致病特点“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痰饮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痰痰 饮饮 的的 病病 证证 特特 点点风痰—因痰而动风者 热痰—痰热互结者 寒痰—阴寒津凝者 燥痰—燥伤肺津者 湿痰—脾虚湿聚者分 类 瘀瘀 血血一、瘀血的概念一、瘀血的概念瘀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通不畅,甚至血液停 滞瘀阻的病理状态血瘀瘀血互为因果病理状态(病机)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病因二、瘀血的形成二、瘀血的形成外邪 七情 饮食 劳逸 外伤 津亏 痰浊损伤机体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血离脉道停聚于内血运迟滞留于脏腑瘀血肿块脉诊望诊出血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疼痛体表脉涩——涩、迟、弦、结、代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面唇爪甲青紫青紫瘀斑 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癥积体内青紫肿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三、瘀血致病的特点三、瘀血致病的特点一一 般般 特特 点点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瘀阻部位主 要 表 现心心悸、胸闷、胸痛,神识不清、发狂肺胸痛、咳血色暗或夹瘀块肝脾胁痛、痞块、疼痛拒按子宫小腹疼痛,月经不调,闭经,恶露不净四肢局部冷痛,青紫皮内皮下青紫、血肿瘀血内停的部位特点 结结 石石一、结石的概念一、结石的概念结石:身休的某一部位形成的坚硬如石的物 质,为有腔器官或某导管内分泌物液的某种 成分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沉淀,并形成坚硬如 石的物质。
一般以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结石 为多见二、结石的形成二、结石的形成结石外 伤饮食不当肾精亏虚寄 生 虫服药失宜异物积存肥甘炙搏湿热内生虫与湿热药物残留盐类积存诱发因素三、结石的致病特点三、结石的致病特点4.疼痛(如绞痛)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1.以肝、胆、肾膀胱多见 第四节第四节 其他病因其他病因 外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