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估算关于基本井距的要求、资源资源储量计算方法.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木**
  • 文档编号:189693741
  • 上传时间:2021-08-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03.6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GB/T 29119XXXX 21 E F 附录F (规范性) 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估算关于基本井距的要求 F.1 垂直井探明地质储量估算关于基本井距的要求 表F.1 垂直井探明地质储量估算关于基本井距的要求 构造复杂程度 储层稳定程度 基本井距 km 类 特点 型 特点 第类型构造简单 1.煤系产状平缓 2.简单的单斜构造 3.宽缓的褶皱构造 第一型 煤层稳定, 煤层厚度变化很小, 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3.04.0 第二型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 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 尖灭 2.03.0 第三型 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 大, 且具有明显的变薄、 尖灭或 分叉现象 1.52.0 第类型构造较复杂 1.煤系产状平缓,但具有波状起伏 2.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皱构造,两 翼倾角较陡,并有稀疏断层 3. 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皱构造, 但具有较多断层, 对煤层有相当的 破坏作用 第一型 煤层稳定, 煤层厚度变化很小, 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2.03.0 第二型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 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 尖灭 1.02.0 第三型 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 大, 且具有明显的变薄、 尖灭或 分叉现象 0.51.0 第类型构造复杂 .煤系地层呈紧密复杂的褶皱, 产状变化剧 2. 褶皱虽不剧烈,但具有密集的 断层,煤层遭受较大破坏 3.煤层受到火成岩体侵入,使煤层 受到严重破坏 第一型 煤层稳定, 煤层厚度变化很小, 或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1.02.0 第二型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 部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 尖灭 0.51.0 第三型 煤层不稳定,煤层厚度变化很 大, 且具有明显的变薄、 尖灭或 分叉现象 0. 5 注: 在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井距进行合理调整;对于构造极复杂、煤层极不稳定地区宜 实行滚动勘探开发;在少数探井和早期储量计算的基础上,高产富集区块优先投入开发,或者根据实际情 况确定;煤炭开采阶段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开采权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井距,以达到先采气、后采煤 的要求。

      F.2 其他类型的开发井探明地质储量估算关于基本井距的要求 对于羽状水平井、丛式井、U形井等煤层气开发井,在研究煤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 种因素,根据煤层气田的资源条件、分布面积、开发规模、开发方式等实际情况确定 GB/T 29119XXXX 22 F G 附录G (资料性) 煤层气资源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G.1 地质储量计算 G.1.1 类比法 类比法主要利用与已开发煤层气田(或相似储层)的相关关系计算储量计算时要绘制出已开发区 关于生产特性和储量相关关系的典型曲线,求得计算区可类比的储量参数再配合其他方法进行储量计 算类比法可用于预测地质储量的计算 G.1.2 体积法 体积法是煤层气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适用于各个级别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算, 其精度取决于 对气藏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认识,也取决于有关参数的精度和数量 体积法的计算公式为: Gi = 0.01AhDadCad (G.1) 或 Gi = 0.01AhDdafCdaf (G.2) 式中: Cad = Cdaf(100-Mad-Aad)/100 Gi 煤层气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A 煤层含气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h 煤层净厚度,单位为米(m); Dad 煤的空气干燥基质量密度(煤的容重),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 Cad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Ddaf 煤的干燥无灰基质量密度,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 Cdaf 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Mad 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为百分数(%); Aad 煤的空气干燥基灰分,为百分数(%)。

      G.2 可采储量计算 G.2.1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煤层气可采储量计算的一个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中利用专用软件 (称为数 值模拟器)对已获得的储层参数和早期的生产数据(或试采数据)进行拟合匹配,最后获取气井的预计 生产曲线和可采储量 a) 数据模拟器选择: 选用的数值模拟器必须能够模拟煤储层的独特双孔隙特征和气、 水两相流体 的 3 种流动方式(解吸、扩散和渗流)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煤体岩石力学性质和力学表现 等 b) 储层描述: 是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 是对煤层气藏进行定量评价的基 础,描述应该包括基础地质、储层物性、储层流体及生产动态等 4 个方面的参数,通过这些参 数的描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于产能预测 GB/T 29119XXXX 23 c) 历史拟合与产能预测: 利用储层模拟工具对所获得的储层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计算, 将计算所 得气、水产量及压力值与气井实际产量值和实测压力值进行历史拟合当模拟的气、水产量动 态与气井实际生产动态相匹配时, 即可建立气藏模型获得产气量曲线, 预测未来的气体产量并 获得最终的煤层气累计总产量,即煤层气可采储量。

      根据资料的掌握程度和计算的精度,储层模拟法的计算结果可作为控制可采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 G.2.2 采收率计算法 可采储量也可以通过计算气藏采收率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Gr = GiRf (G.3) 式中: Gr 煤层气可采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Gi 煤层气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Rf 采收率,为百分数(%) 煤层气采收率(Rf)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计算: a) 类比法: 根据与已开发的气田或邻近气田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类比得出, 只能用于预测 可采储量计算 b) 储层模拟法: 在储层模拟产能曲线上直接计算, 可用于控制可采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的计算 Rf = GPL/Giw (G.4) 式中: GPL 气井累计气体产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Giw 井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c) 等温吸附曲线法:在等温吸附曲线上通过废弃压力计算,只能用于预测可采储量的计算,也可 以作为控制可采储量计算的参考 Rf = (Cgi Cga)/Cgi (G.5) 式中: Cgi 原始储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Cga 废弃压力条件下的煤层气含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d) 产量递减法: 在已获得稳定递减斜率的产量递减曲线上直接计算, 可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计算。

      Rf = GPL/Giw (G.6) 式中: GPL 气井累计气体产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Giw 井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单位为亿立方米(108m3) G.2.3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 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如气水性质、煤质与组分、储层物性、等温吸附特征、温度、压力 和气水产量等,按照GB212、GB/T 13610执行,或另行制定细则 G.3 几种煤层气含量的换算和校正公式 可采用干燥无灰基(dry ash-free basis)或空气干燥基(air-dry basis)两种基准含气量近似计算煤层 气储量,其换算关系可根据下式计算: Cad = Cdaf(100-Mad-Ad)/100 (G.7) 式中: GB/T 29119XXXX 24 Cad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Cdaf 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 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Mad 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为百分数(); Aad 煤的空气干燥基灰分,为百分数() 但是,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好采用原煤基(in-situ basis)含气量计算煤层气储量原煤 基含气量需要在空气干燥基含气量的基础上进行平衡水分和平均灰分校正,校正公式为: CC = Cad100-(Aav-Aad)+( Meq-Mad)/100 (G.8) 式中: CC 煤的原煤基含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Cad 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单位为立方米每吨(m3/t); Aav 煤的平均灰分,为百分数(); Meq 煤的平衡水分,为百分数()。

      各种基准煤层气含量及平衡水分测定参照美国矿务局USBM煤层气含量测定和ASTM平衡水分测 定方法 G.4 面积权衡法确定煤层含气量校正系数的方法 面积权衡法确定煤层含气量校正系数有2种方法,即等值线面积权衡法和井点面积权衡法 1)等值线面积权衡法 在同一煤层气区块采用直线内插法分别编制GB/T 19559-2008所测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平面图,以面 积作权分别求取平均含气量,平均含气量的比值为校正系数,即: = (+1 2 ) =1 =1 (G.9) 122 CCk (G.10) 式中: C煤层含气量平均值,m3/t; i C第i条等值线代表的含气量值,m3/t; 1i C 第i+1条等值线代表的含气量值,m3/t; i A相邻两条等值线间第i块面积,m2;n等值线条数,n1; 1C 煤田勘探阶段煤层含气量平均值,m3/t; 2C 煤层气勘探阶段煤层含气量平均值,m3/t; k2校正系数 2) 井点面积权衡法 以等概率观点为基础,在同一煤层气区块将GB/T 19559-2008所测煤层含气量钻井最邻近的井点依 次连接成三角网, 各三角形除该钻井所在中垂线之外的二条中垂线连接的面积为单井控制面积 (若中垂 线的交点落在三角形之外,则以各三角形除该钻井所在中线之外的二条中线连接的面积为单井控制面 积),以面积作权分别求取平均含气量,平均含气量的比值为校正系数,即: GB/T 29119XXXX 25 n 1i i n 1i ii A AC C (G.11) k3= 12CC (G.11) 式中: C煤层含气量平均值,m3/t; i C第 i 井点含气量值,m3/t; i A第 i 井点的控制面积,m2;n钻孔数,n2。

      1C煤田勘探阶段煤层含气量平均值,m3/t; 2C煤层气勘探阶段煤层气含量平均值,m3/t; k3校正系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