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刀基础知识集成 第六篇其它构造篇.doc
4页现代刀基础知识集成 第六篇其它构造篇现代刀基础知识集成第六篇 其它构造篇刀身上其餘構造:血槽(Blood Groove):位於劍脊或刀面之凹槽,據稱能在刀劍刺入人體或獵物體內後防止因被肌肉收縮而「夾住」刀片,形成一種真空狀態,使得刀子不易拔出若在刀上做有血槽,則血便會從此流出體外而破壞此一真空狀態然而問題是:從未有證據顯示此一真空狀態會發生,許多獵人及屠夫告訴我,不論使用有或無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動物體時其難易程度並無差別,且社會新聞亦告訴我們,那些手持細薄且無血槽設計水果刀的殺人犯,並不會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後便因刀子被吸住,而無法繼續殺害被害人種種的事實都顯現:只要你刺得入,你便拔得出,不論有無血槽既然血槽無所謂破壞真空狀態的作用,於是有人便說血槽只是純粹裝飾用這個答案只對了一半如果刀長在24”以下,那麼血槽可能只是裝飾用,如果超過,那麼血槽有其實用的功能那麼血槽究竟有何功能?血槽的功能有:1. 增加刀子強度: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只擁有一個刀脊(Spine),從縱切面來看,血槽形成有如鐵軌般的工形結構,此一構造在24”以上刀長的刀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強化結構2. 減輕刀子重量:在早期使用錘打製刀時代,於刀面打上血槽可減少製刀所須之材料,因當打上血槽時刀面便會變寬,與沒血槽的形式相比節省更多的材料,且減輕重量。
現代的製刀是從鋼板上挖除以製成血槽,雖未能減少材料,但減輕重量的功能相同一把經適當熱處理且有血槽之長刀劍比沒有血槽者輕上20 - 35 %所以現在你瞭解了!血槽並無所謂解除真空狀態的功能,而是大型刀劍中不可或缺的強化機制,因不具讓血流出之功能,所以現在美國已將其改名為凹槽(Fuller)洞:(Hole)在刀身上的洞是做什麼用?在刀上打洞似乎只會減弱刀身的強度,但若它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何到目前為止還有那麼多的洞在刀上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至少在十六世紀時便發現在刀上打洞,其功能大多為裝飾或有實際上的用途,如:與刀鞘結合時之保險、當作板手或開瓶器、切雪茄,甚至有些可為連接六分儀裝置之底座,Joe Malloy設計之Knatchet其在刀身上的洞可與其設計的斧刃結合而成為一把手斧除此之外,在刀上打洞亦可減輕刀子的重量但是如何在美感、減輕重量及不損壞刀子強度的情況下打洞,便是十分令人頭痛的設計1960年代,前蘇聯及其附屬國創造了實用形刺刀:Soviet AKM Bayonet,在刺刀上的洞可與刀鞘連接而成為一破壞剪以突破戰場上之拒馬及鐵絲網美軍在越戰遭遇到此一刺刀,在戰後便不斷的思索此一刺刀的功能,因此在1986年時設計出MPBS M9(Multi-Purpose Bayonet System)取代原先之M-7刺刀,成為美國之制式刺刀。
Spyderco 總裁Sal Glesser於1979年在其出產的折刀上打了個洞以作為單手開刀之機制,此一設計立刻受到大眾的喜愛,且成為Spyderco的特色洞越大雖越適於戴手套時單手開刀,但會減弱刀身強度其它如Gil Hibben在其設計之Rambo III上打洞以減輕重量及美觀等等,因此刀上的洞並非只是裝飾,而是真有其功能,但如何兼顧強度及功能之間水平,便是考驗著刀具設計師的智慧指溝(Nail Mark):位於刀身前端上方,為一溝狀設計以利於將大拇指指甲插入後與食指合力將刀片夾住開啟為最早期的折刀開啟機制在冬季或工作時因戴手套而會有無法打開刀片的情形,此時需使用刀籤(一個片狀物構造,末端尖細以便插入指溝以開啟刀子)來幫忙開啟現階段的折刀因大多可單手開啟,故指溝的形式只在瑞士刀及早期折刀樣式中見到(現今瑞士刀亦設計出一款於刀身上打一個如Spyderco的洞,可單手開刀的型號)拇指柱(Thumb Stud):為單手開啟折刀的設計機制之一,位於刀身基部的上方若為單邊拇指柱設計者,右手刀的拇指柱位於刀身左側,左手刀則位於刀身右側,除單邊拇指柱設計外,尚有雙邊拇指柱設計拇指柱的形狀變異極大,從類似圓錐形(如Chris Reeve Sebenza)、圓柱形(如Buck-Strider)到圓盤形(如CRKT # 6813 Ryan design)等等皆有。
拇指柱長度越長者越適於潛水、厚重工作及冬季活動時著手套時使用,如Mission Knives MPF(Multi-Purpose Folder)其原始設計是給水中活動者使用,故拇指柱便較其它刀廠為長,但當刀子用背夾夾於口袋時,越長的拇指柱則越容易與口袋互「咬」,故現在Mission Knives已將MPF的拇指柱縮短,而想要較長拇指柱形式者須特別訂製早期還有可拆式拇指柱的設計,這是因為當時折刀是用雙手開啟,故只有指溝設計,後來有廠商單獨賣可拆式拇指柱,所以可以看到Buck 110上亦有拇指柱拇指盤(Thumb Disk):為另一種單手開啟刀刃的設計,在刀背上直接鑽孔鎖上一圓盤著名刀匠Enerst Emerson所設計的折刀多為此一形式其作用機制與雙拇指柱相似Emerson’s Wave Hook:為Ernest Emerson所設計在刀身基部背面作一鉤狀物,配合Tip-Up的背夾設計,在將折刀抽出口袋時,此一鉤狀物便會鉤住口袋的車縫處而使得刀刃「自動」打開為現今最快開啟刀刃的折刀設計缺點為口袋的車縫處容易磨損鋸齒:在刀上的鋸齒可分為繩鋸、骨鋸、木鋸及破壞鋸(鐵鋸)其中繩鋸的形式及其所占之位置請參閱「刀刃的形式」。
骨鋸常見於歐洲傳統獵刀上,如Puma White-Hunter於刀刃基部設有骨鋸,以便於在某些情況下鋸開獵物之骨頭注意!雖然White-Hunter刀長6’’,但它仍是用鋸而非剁斷骨頭因為獵刀必須保持相當的銳利以解剖獵物,故以鋸而非剁以保持刀刃的銳利(在White-Hunter的刀背具有另一未十分銳利的刀刃以供砍劈木頭或剁之用)木鋸:不論為何種形式,依我的經驗:如果你需要一把鋸子,市面上有許多製作精良的摺疊鋸,否則瑞士刀或工具鉗上所附之木鋸都比在刀背上的木鋸實用在刀背上的木鋸只能算是最後一道防線以備你真的一無所有時使用,且此一設計之木鋸實際鋸的深度90 % 只到鋸齒的深度你從未見過一把4 - 7mm厚的木鋸,因為它不實用且付有木鋸之刀子無法做十分細微的工作,因大拇指無法搭在刀背以提供一穩固之支撐(因會被鋸齒割傷或壓迫疼痛),且在草叢或竹林活動時容易鉤到樹枝造成操作上之不便,所以以我的觀點木鋸是「華過於實」破壞鋸:位於刀背,對付的對象以金屬類為主M-9,AKM的鋸齒便是此一形式,用以對付鐵絲網、冰塊、飛機蒙皮等帶有此種鋸齒之刀子在操控及安全性上皆較木鋸形式為佳(因鋸齒不成尖銳或不規則狀)。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寫寫國人對帶背齒刀子的迷思:一般人認為帶背齒的刀比較「凶」,適合做戰鬥刀,尤其在「藍波」熱潮之後,許多不良少年手持所謂的「藍波刀」犯案,以致台灣管制帶背齒刀將近十年其實帶背齒的刀在戰鬥上有其缺點,包括:1. 帶背齒的刀便似開雙鋒的劍一般,雖然兩面都有殺傷力,但亦容易傷及自己在現代步兵身上所穿之迷彩服、戰術背心、H帶等皆容易在你揮舞刀子時被背齒「咬住」而破損,更慘的是,當你刀子被「咬住」期間你已露出大片的空檔使敵人輕取你的性命2. 在防禦時容易受傷當對方拿長形武器 (如棍、矛、大刀等) 你可能必須使用反手握法以保護你的上手臂及增加防禦時[擋]的功能如果你所用的刀子帶背齒,那麼雖然你擋住了對方的攻擊,但你的手臂亦被鋸齒所傷雖然帶背齒的刀子能在刺入敵人後拔出時造成較嚴重之傷勢,但那只有在「刺入」時才有此一優勢,在刀子格鬥中,想要刺到對方是非常困難的,大多的傷勢皆是由「砍劈」所造成的(刺槍除外,因此時刀以成槍尖故造成之傷口以刺穿為主)所以背齒並未增加刀子的戰鬥力,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及賞玩的設計罷了!腸鉤(Gut Hook):在獵刀上出現,此一構造可作為剝皮時的好幫手當獵捕到大型獵物時(如鹿),放完血後,便開始剝皮解剖的動作。
首先在足部用腸鉤劃一圈以分離皮與肉,用刀切開後腿至跨部內側,避開外生殖器並將其周圍切開一圈後,從身體中央到脖子延伸切開,此時若使用腸鉤則不易割破腹膜而使內臟流出而污染除此之外,腸鉤亦以應用於其他功能如割斷釣魚繩或刮除電線外覆等止滑處(Thumb Ramp/Thumb Stop/Thumb Rest):依其英文的意思便可清楚的知道這個構造是在持刀時,大拇指的放置處位於刀背基部,若作有斜坡者稱為Thumb Ramp,沒有斜度者稱為Thumb Stop不論是Thumb Ramp或Thumb Stop都可以通稱為Thumb Rest止滑處皆作有刻紋以增加磨擦力,而Thumb Ramp則因本身具有一上揚之斜坡可供大拇指抵住,故有些形式並物刻紋的存在(如Spyderco的一些型號)而刻紋的設計亦可大略區分為十字刻紋及平行刻紋,十字割紋一般於手工刀中見到,是於製刀時先在止滑處用線鋸鋸出交錯的鋸痕後,再以銼刀銼平至所欲的深度,之後與以細磨而平行刻紋則常見於一般工廠刀刻紋之密度、深度對於真正的止滑效果及操作時的舒適性有相當的關係刻紋密淺或寬淺且截面圓滑處理的形式是最佳的(如Chris Reeve及Microtech),有些刀廠的刻紋太寬且深,且截面無圓滑處理,在操作時便變相成另一種形式的鋸子,雖有止滑固定的效果,但在使用時大拇指會十分的疼痛甚至受傷,因此在選購時應十分注意此一細節,不要只因〔視覺〕效果佳而一時衝動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