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1.docx
6页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 众所周知,决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阶级结构、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的开放程度等,但是与其他欧洲甚至美国不同的是,日本社会的入学人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巨大的升学需求并未带来充分的教育费用负担能力,所以,日本的私立大学必须在高水平的经营能力下低成本运作,而且必须选择社会需求程度较高的适用领域作为专业教育的对象,另外,几乎所有的私立院校为了增加学生数,都在正规的课程之外设有各种各样的、特别是部分时间制的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课程,一般是设置夜间课程或短期课程,也有设置函授课程的私立专门学校,日本的私立院校与美国的公立院校一样,成了大众化教育的承担者尤其是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占领下,对日本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变以德国为模式的精英化大学为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的大众化大学,在此背景下,私立院校获得了许多自由与帮助,使私立院校原来只占在校人数50%的份额,迅速上升到超过70%200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1%,离普及化程度只有一步之遥没有私立院校的存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难以想象的 韩国的高等教育也几乎是在二战后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1997年韩国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称,韩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了50%,居世界第三位。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惊人进程应该得益于其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1947年,韩国被认可的大学只有20所,在校生1.7万人其中,国立大学4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12所为了保证私立大学的教育质量,1965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大学学生定员令》,一方面严格控制大学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定员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首先是层次结构,在这一时期,韩国设立了教育大学、实业高等专门学校等短期高等教育机构,逐步降低本科生在校生的比例其次是地区结构,韩国的高等学校主要是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又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定员令颁布后,着力发展地方国立大学,而地方大学又是以理工科为主的,所以,一石二鸟,学科结构也得到了调整1972年,韩国设立广播函授大学,它为扩大教育机会、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在职人员培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使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既满足了国民接受教育的愿望,也满足了产业界的需求 与日本有相似的情形,韩国近40年来,GDP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成功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如表6所示:近几十年来,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明显减少,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在上升到一定比例后也开始下降,从事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例不断攀升,高达65.4%,这种变化趋势;和速度与发达国家非常相似,也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表6 1965年以来韩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年份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一产58.550.445.734.024.918.310.5二产10.414.319.722.624.427.324.1三产32.235.335.243.550.654.465.4而我国在不同产业结构中的就业人数与东亚四国都有较大的差别,如表7所示:表7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比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6019801990196019801990196019891990韩国60371892735253647印尼75585581214173031马来西亚634127121923254050泰国84716441014121922中国81696010182191319 资料来源:杜方利著.《东亚经济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P122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私立大学的产生均先于产业的发展,所以无法积蓄基本财产〔5〕,由于其与国立院校一起产生,虽然“自由”却非常“贫穷”,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努力地贴近市场、贴近需求以增加入学人数 德国学者WRostow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研究发现,在第二产业率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是不一样的,如第二产业率为30%时,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瑞典和意大利是8人,法国是20人,美国是40人,日本是70人。
但是在第三产业率相同的情况下,各国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接近,如第三产业率为25%时,各国都在10人左右;30%时都在20人左右 据《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绿皮书)中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乌端克泰切勒(UlrichTeichler)教授等专家一直追踪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撰写了一系列的报告〔6〕,绿皮书根据这些报告编译了介绍西欧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报告报告支持,西欧国家在90年代中期,均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正处于“普及化”的边缘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学位的人起来越多表8 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关指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34岁完成高等教育比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奥地利44.8927980芬兰66.92324080法国49.62526050德国42.72128260爱尔兰372525820意大利40.6820120挪威54.53236090西班牙46.12714510英国48.32320710 上表资料来源:根据绿皮书改编 20世纪70年代,当欧洲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很少有人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质疑,当时,欧洲经济结构调整更多地转向了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毕业选择的机会,加上科技化趋势使各行各业增加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但是,随着石油危机,欧洲经济发展步伐放缓,毕业生失业率高的问题凸现出来,到如年代的时候,高校毕业生失业宰高的问题仍然没有缓解:西班牙1997年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29.5%,英国1995年毕业生失业率为8.2%,20%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面对毕业生就业矛盾,OECD建议加强“恰当就业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要求各个教育机构增强对就业问题的敏感度,改革教学内容和结构,强化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为了既保证精英教育的特征、又完成大众化任务许多国家建立起了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了不同的质量和目标要求大量的非大学(non—university)和短期职业技术学院,如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Institutes Universities de Technologies)(IUT) 印度和菲律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最突出的国家,导致其就业瓶颈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内部不协调尽管它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均达到了大众化水平,但是其文盲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仍然占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与大学普及率低并存 通过以上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规避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做法中,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共同点: 第一、第三产业提供了吸纳入力资源的重要空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水平很低时,都出现过第三产业发展超前的情况 第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整个社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50%左右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可以达到15%左右本文认为,第三产业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军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金融、保险与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而这些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满足这些要求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他或许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会太高,所以投入的教育成本也不高,其学费是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些行业的性质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也易于接受,工作就安心、稳定所以,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人口还是出口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剂妙方表9 部分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变化(%)国 家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第二产业就业比例第三产业就业比例1951年1990年1951年1990年1951年1990年法国30633293765德国22445393357意大利44930312660英国5247294869 资料来源:转引自绿皮书。
注:对应于意大利和英国的1951年的数据,法国、德国分别为1949年和1950年的数据 第三、落实高等学校自主权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就业难、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只有落实高等学校自主权,做到权贵对等,高等学校才会承担责任,才会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得不尽量调整自己的结构,改革高等教育内容与方法,尽量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否则,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无论是美国的社区学院、还是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还是日本韩国的私立大学都在各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生存之到莫不如此 第四、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转换就业观念,下移就业重心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当招生规模达到30%左右时,毕业生甘心情愿做“灰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担心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会带来就业压力,就业压力越大 第五、高等教育内部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提高,使毕业生学会创业的本领,其实,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学生的“就业”意识非常淡薄,更多的人是“自己干” 第六、高等教育重心下移是降低学生求学成本,使教学内容贴近地方、贴近市场、贴近经济,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安邦等主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六国高等效育结构[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王承绪.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六国高等教育结构[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5]与美国私立大学产生不同,美国的私立院校的设立先于公立院校,其发展时期也与其产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相吻合,所以积蓄了大量的基本资产,教育研究水平也远远高于公立学校所以,美国私立大学的富裕程度和因私立而享有的自由度”,使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望其项背 [6]Ulrich Teichler: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Europre: Select Findings from Previous Decades, Werkstattberichte 52,Kassel 1996;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European Jou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