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代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5790722
  • 上传时间:2018-03-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0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9南宋元代,中国凭借长期领先世界的海上技术优势,在东亚至西亚、以至非洲东海岸之间的广阔海域, 中国海商的贸易网络与东南亚、 印度、 阿拉伯对接联通, 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明初郑和七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运作达到了顶峰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后, 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时代, 冲击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亚洲海洋秩序,中国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漳州海商为先锋的东南海洋力量崛起, 西欧海洋势力东进亚洲海域, 日本海洋势力南下东海, 东南中国海洋区域成为东西方海洋竞争的舞台, 中国主导的东亚贸易网络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局面16 世纪下半叶,九龙江口海湾地区的海商以合法身份参与东亚的海洋竞争,并占有优势17 世纪,郑芝龙的崛起郑成功的海上经营, 书写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一 东南海洋贸易网络的破坏与修复明初,朱元璋担心沿海残馀割据势力勾结海外诸国,威胁王朝的统治,于洪武四年 (1371)十二月令吴祯缉宁波外洋兰山、 秀山居民船户与方国珍旧部共111730人,分隶各卫为军,并重申海禁 :“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七年, 关闭明州、 泉州、 广州三市舶司洪武十九年派汤和到浙江, 洪武二十年派明代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撰文/杨国桢 明代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10文史知识 2017.8周德兴到福建,在沿海置卫建城,构筑守土防御型的东南防线。

      为了防止沿海防线外的岛屿居民与倭寇勾结, 洪武二十年六月, 朱元璋下令将浙江昌国县 (今舟山市)废县徙民十七天后,又下令徙福建海洋孤山断屿之民约二十万人内迁永乐元年 (1403) , 明朝复置宁波、 泉州、 广州三市舶司, 准日本通贡宁波,琉球通贡泉州, 南海诸国通贡广州, 但民间海禁事例并没有取消永乐三年开始的 “郑和下西洋” ,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以长江口内的刘家港和福建长乐为基地,得到东南沿海卫所和民间人力、船只、物资和航海技术的支持,驰骋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远达西亚、 东非, 展示国家海上力量, 而不掠土殖民, 促进了中国与停泊港口贸易的繁荣, 建立了亚非国家共享太平之福的海洋秩序宣德八年 (1433) ,朝廷罢下西洋,官方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戛然而止,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遭到断崖式的破坏除周边和南海诸国外, 向中国朝贡的海上国家锐减, 中国帆船基本上不再进入印度洋官方于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海洋活动,只限于朝贡体制内洪武时,明朝指定福建泉州为通琉球地点,并应琉球王的请求,拨给海船,赐闽人善舟者三十六姓, 以便往来闽人三十六姓聚居于那霸久米村 (又号 “唐荣 ”) , 世世代代专任与朝贡相关的航海、外交、翻译等职业。

      中琉官方往来的路线,从中国往琉球, 自泉州 (后改从福州)出发, 从东涌 (东引岛)或梅花 (长乐)开洋, 经小琉球头、 彭家屿、 花瓶屿、 钓鱼屿、 赤坎屿, 进入琉球国的古巴山、 那霸港 (今冲绳之那霸市) 从琉球往中国, 从那霸港出发, 经古巴山、 麻山、 东路山、 半堂山、 乌麻山、 官塘, 到福建闽江口的定海千户所这条航线上不单有人员往来、 文化交流, 还有商品流通琉球国利用从福建带去的棉布、 锦纱、 丝布、 德化瓷器、 惠安苎麻, 还有药材等物, 转贩到东南亚, 再把从东南亚转贩而来的香料、 苏木、 胡椒、 锡等物品, 转销中国, 填补了海禁退出的空白尽管如此, 东南沿海与东亚的贸易发展仍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过程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官方力量的退缩, 海洋交流呈现寡淡的局面随着明朝官方从海洋退缩, 沿海民间的出海走私在海禁的夹缝中悄然兴起特别是在泉州附近的九龙江口海湾地区, 有许多偏僻的港汊, 当地居民利用处于通琉球航道的自然环境优势与漳泉中间、官府管辖留有空隙的环境优势以及琉球需要中国商品到南海诸国换取贡品和附搭货物的强烈需求, 从事私贩贸易11当时海中扼要——南澳、 中左、 金门、 铜山同一体, 诏安湾的漳潮居民也被带动起来。

      从而孕育出漳州航海贸易势力的两个子系统: 九龙江口海湾地区以漳州府龙溪、 漳浦县和泉州府同安县人为主体, 诏安湾地区以漳州府梅岭、 铜山和潮州府饶平、 南澳人为主体, 以闽南方言为纽带, 结成十百成群、 各自活动的地域海上群体他们以琉球国为中介, 间接恢复了和南海诸国的经济交往而琉球国则利用东南海商在传统东亚贸易网络的缺位, 进入 “大交易时代 ” 正统八年 (1443) ,浯屿水寨自浯屿内迁厦门中左所,走私通道更为通畅此后, 九龙江出海口海湾地区的海商除交通琉球外, 还积极寻求重开与东南亚的直接贸易闽广交界诏安湾地区的漳潮海商也加入这一行列从正统到成化年间 (1436-1487) ,潮州、漳州府民陆续通货琉球、爪哇、暹罗、满剌加诸国,基本上恢复了传统的海洋贸易网络成弘之际 (1487-1505) , 月港已是九龙江口海湾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 号称“小苏杭” 16 世纪漳州火长(掌管船只航行的技术人员 )使用的针路抄本 《顺风相送 》 , 传抄自15世纪的古本, 记录了自月港门户浯屿、 太武出洋的西洋针路共七条, 即浯屿到柬埔寨, 浯屿到大泥 (今马来西亚北大年 Patani) 、 浯屿到吉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 Kota Baru), 太武到彭坊(今马来西亚彭亨州北根 Pekan),浯屿到杜蛮 (今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杜板 Tuban) 、 饶潼 (地与杜坂相连) , 太武、浯屿到诸葛担篮 (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苏加丹那 Soekadana) , 太武、 浯屿到荖维; 往东洋针路三条, 即太武到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 ), 浯屿到麻里吕 (今菲律宾马尼北部的马里劳 Marilao) , 太武到琉球(今日本冲绳县那霸 )。

      另有自福州五虎门出发经太武、 浯屿往西洋针路二条这几条直接航路和中转的东亚东南亚局域短途航线相连接, 基本上覆盖了马六甲海峡以东的传统东亚贸易网络在葡萄牙人东进亚洲海域之前, 九龙江口海湾地区和诏安湾地区的海商重新取得东亚贸易网络的主导地位, 也反映了海上交流和贸易发展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二 月港开海与东西方贸易网络的对接弘治十一年 (1498) ,达 ·伽马首次航抵印度古里,标志着葡萄牙海洋势力东进亚洲的开始正德六年 (1511) , 葡萄牙攻取了东西贸易的咽喉之地满剌加正德十三年, 葡萄牙的代理商乔治· 马斯卡尼亚斯 (Jorge Mascarenhas)在广东明代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12文史知识 2017.8屯门雇佣中国舵手和译员, 驾船跟随返回的琉球船首次进入中国东南海洋区域,来到漳州正德十六年, 明军驱逐葡萄牙人出广东屯门, 并阻绝安南、 满剌加诸蕃舶,“福人导之改泊海沧、 月港 ” (胡宗宪、 郑若曾 《筹海图编》卷十二) 葡萄牙 人改泊漳州后, 九龙江海湾地区成为国际走私贸易中心, 并暗中维持长达三十年之久明朝官府没有觉察到走私贸易形式的这一转变, 关注的仍是滨海居民下海通番的老问题, 而屡申禁令。

      漳州海商趁着广州闭市之机诱引南海诸蕃和葡萄牙 人开辟漳州国际走私贸易中心不久, 又北上开辟了浙江舟山群岛的双屿嘉靖十九年(1540)以后, 葡萄牙 人在双屿和浯屿建立了 “临时居留地” , 搭棚交易、 存栈、 过冬,进而建有房屋据说, 在双屿有1200人, 浯屿有500人 (参 〔葡〕费尔南 · 门德斯 · 平托 《远游记》 , 金国平译, 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1999,699-701页) 嘉靖二十三年, 日本违反十年一贡的规定, 超前派贡船赴宁波入贡, 遭到拒绝, 私商引入双屿, 又载货往日本, 打通双屿—日本的走私渠道, 使双屿成为东亚贸易网络内马六甲—双屿—日本大三角的中心嘉靖二十六年, 强烈主张海禁的朱纨巡抚浙江, 兼管福建各处海道地方他先后率水师摧毁双屿、 浯屿两处中外走私据点至此, 葡萄牙海洋势力从闽浙沿海暂时消失但是, 朱纨的严禁并未消灭中外走私势力, 反而引起海洋社会的反弹中葡互市消失后, 舟山群岛的烈屿、 岑屿等处, 晋江围头、 安平 (今安海)等处成为新的走私据点, 主要以日本为对象而沿海走私贸易愈演愈烈, 海上失去秩序,掀起了倭寇之乱蔓延十数年的倭乱给东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也促成了东亚贸易网络各种海上力量的大调整。

      葡萄牙人撤出闽浙沿海, 转到广东珠江口外, 于嘉靖三十六年正式入澳门建屋居住倭乱期间, 葡萄牙人通过澳门和日本平户等港直接贸易, 是东海海域唯一不受海禁影响的航线闽浙海道不靖, 暗中走私恶化为公开武装走私, 并另行开辟了日本—台湾—澎湖—福建大金、 浯屿和粤东南澳的海上通道倭寇、 海寇与明朝官方海上较量的结果是倭寇退出东南海域, 闽浙海寇被消灭或逃遁于海外, 明朝的海防和海禁政策作出局部调整隆庆元年 (1567) ,朝廷在月港设海澄县,割龙溪、漳浦两县各一部分属之同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洋,而严绝日本贸易,得到批准直到明末,海澄成为唯一合法的出海贸易港月港的开放,是官府与民间海上力量激烈较量后的妥协16 世纪下半叶, 九龙江口海湾地区的海商以合法身份参与东亚海洋竞争, 并占有优势隆庆五年 (1571) , 西班牙海洋势力从太13平洋西进亚洲, 占领吕宋, 仰借漳泉海商由海澄 (月港)—马尼拉的东洋航路贩运商品, 发展太平洋帆船贸易, 形成月港—马尼拉—墨西哥的大三角航线, 使漳州人主导的海洋贸易网络与拉丁美洲市场产生了互动万历十年 (1582) ,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兼葡萄牙王位, 澳门葡萄牙人也大力开展澳门—马尼拉贸易。

      与日本通商虽明令禁止, 但漳泉海商还是利用赴马尼拉和台湾鸡笼、 淡水合法贸易的机会, 从事与日本的走私贸易, 甚至直接私赴日本贸易月港开放正值西方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海洋势力东扩, 月港往马尼拉的东洋航路与占据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的太平洋航路对接, 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国的生丝、 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西班牙大帆船运往美洲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Acapulco) , 转运到欧州; 墨西哥盛产的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据统计,1493-1600 年世界银产量 2.3 万吨,美洲产量达 1.7 万吨,其中 60% 以上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转运到亚洲,而它们中大约有 5000 吨流入中国, 许多是经由福建转往国内各地由于番银大量涌入福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遍福建移民南洋地区者也日益增多, 加强了福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交流16 世纪 70 年代以后, 国际贸易环境出现新的变化, 中国面临西班牙和日本的海上威胁和挑战万历二十四年, 荷兰海洋势力进入东南亚海域, 成为新的竞争对手与贸易伙伴不过,到 16 世纪末,还没有形成现实的危机可以说,月港开放后的四十馀年, 是漳州海商主导东亚贸易网络的黄金时代。

      三 郑芝龙、郑成功的亚洲贸易网络进入 17 世纪, 随着西方国家海外殖民的拓展, 海上丝绸之路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亚洲开始被动地卷入到西方国家主导的海洋体系继葡萄牙、西班牙人之后,荷兰占澎湖、据台湾,在台湾海峡掀起狂涛巨浪,福建船只活动的海域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民间海上力量日益壮大,产生颜思齐、李旦、许心素等大海商, 与西班牙、 荷兰、 日本竞逐于东海、 南海17 世纪 20 年代, 郑芝龙继承了大海商李旦、颜思齐的遗产,成为闽海首屈一指的海上商业力量崇祯元年 (1628) , 郑芝龙接受朝廷招抚之后, 他收编统一了民间海上武装力量崇祯六年九月, 在金门料罗湾大败荷兰舰队, 夺取了对海上商业和航运的控制权,明代东南沿海与东亚贸易网络14文史知识 2017.8“独有南海之利, 商舶出入诸国者, 得芝龙符令乃行 ” (邵廷采 《东南纪事》卷十一, 《台湾文献丛刊》第 96 种,1961,131页) ,“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 (邹漪《明季遗闻》卷四, 《台湾文献丛刊》第112 种,196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