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建德民俗介绍.doc
13页第三部分 建德民俗介绍建德为浙西山区,属古山越之地,“山高水深,人性贞介”,“俗阜人和,内外辑睦”,物产不丰,民风淳朴山高水长的自然环境,熏陶了刻苦耐劳、淳朴坚毅的民风,既有锦峰绣岭的厚重,又有泱泱江水的“柔慧”,形成了山水之乡的一些独特风俗,现按岁时习俗、特异风俗和庙会三部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岁时习俗1、龙灯虾灯闹元宵中国人过年(现在叫春节了),家家户户关起大门来吃年夜饭,祭祖、发红包、守岁等活动都在家中进行(除了放鞭炮);年初一去坟上看望先人(拜年),初二开始去亲戚家拜年,似乎都是“个人”的行为,不需要人家的配合远不如元宵节舞龙灯(老辈人多叫“迎龙灯”,是否龙灯队伍必到每家每户,而每家每户必在门口迎接之意,不得而知,但一个“迎”字似乎更透出中国人的谦和好客之意)那样需要团结协作,更能体现和谐吉祥的气氛建德的龙灯以板龙为主,有如东阳、浦江的板龙板龙又称“桥灯”每户备一块五、六尺长,五、六寸宽,一寸多厚,两头有洞的木板(一般多用松木板,结实而不易开裂),板的中段用竹丝、绵纸糊扎成弓形的灯笼,就是一节龙的身子了到时用木棍前后连接,再加上龙头和龙尾就成为一条长龙了每一节龙身由家中青壮年背着,参加游行。
龙灯的组合和游行不仅体现了中国龙的壮观和威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的和谐精神,是中华和文化的生动展现龙灯可以在街衢中或村庄间穿行,也可以在田野和广场上盘绕(民间称之为盘灯) ,无论是穿行还是盘绕那气势都是十分壮观的,远看有如星河流动,又如群星环绕,是光与火的聚集,是力量与气势的迸发,恍如宇宙开辟之初的星云大爆发!令人神摇目眩,惊叹不已!每节灯除了做成龙身形状的以外,还有扎成人物、动物、花草、建筑各类造型的,家家户户都用尽巧思,力争做出与众不同的式样,争奇斗艳,以便在灯会上赢来喝彩,围观的人也都要对各户人家的灯彩品评一番,大有斗巧的味道,这是十分动心的时刻除了板龙以外,严州地区还有特有的虾灯用毛竹编扎成虾公的形状,安上长长的虾须和突出的虾眼,腹部插上用以擎举的木棍,再糊上绵纸就可以了虾灯有大有小,大者二人合舞,小者单人独舞双人虾灯的腰身必须柔软可以弓曲,以便在耍舞时表演出虾公在水中弹跳着前行或后退的敏捷动作和生动的造型,灵活而极富弹性,体现了小虾在水中活动的自由和活泼更为有趣的是小虾斗大龙的表演虾灯表演出各种逗弄龙头的动作龙头则摆出一别威严的气势要吃掉小虾,但灵活的小虾始终在龙头周围转悠,戏弄这个庞然大物,逗得老龙气喘吁吁,自顾不暇,只得认输。
相传虾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是当年被做了皇帝之后的朱元璋贬入水上的九姓渔民所创九姓渔民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玩不起大灯、龙灯,就扎小虾灯玩,自娱自乐,也算在年节时给穷苦的生活增添一点欢乐的气氛,后来虾灯的形式被岸上人接受,逐步演变成大虾灯,并且衍生出敢于和龙斗的大胆内容严州虾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严州人民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不屈精神,是严州文化的生动体现2、赶春年赶春牛是旧时立春日的一项重要活动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建德民间又称“开春”立春之后,农事渐忙,农家要准备撒谷栽秧,生产高潮即将到来赶春牛就是催促农耕的一种形式赶春牛是民间的俗称,是迎春的一种形式迎春仪式在立春前一天举行,仪式十分隆重,地方大小官员都必须参加先用泥土塑一只春牛,牛身披红挂绿,牛头插上金花,四蹄贴着金纸,高高地昂立在木架上,由四个壮汉抬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由乞丐头子扮演的“春官”春官”打扮成古代官员模样,手执用缠上红绿彩纸的芦杆做成的“春鞭”,一路“赶牛”前行,名曰“赶春牛”或曰“赶春”表示立春将至,不能懒散,必须努力干活,不误农村,以迎接立春日的到来之意巡游之前,先由“春官”祭祀“春牛”:先给“春牛”上“三春盘”:一盘“春丝”(韭菜),一盘“春条”(萝卜),一盘“春饼”(春卷),祭完后再上路。
巡游之处沿途出售“牛鞭”,商家和农户们纷纷抢买,商家插在店门口以示迎春;农户买去则插在牛栏、猪栏上,以避瘟袪邪府县衙门的官员及随从人等排列在“春官”之后,一律整齐着装:文官朝服坐轿,武将佩剑骑马从府台衙门出发,沿大街出东门,至东郊外的先农坛,将“春牛”抬土祭坛,“春官”手持“牛鞭”绕着祭桌歌舞,边舞边唱,诸如“春风春雨接春牛,春花春麦绿油油”之类的俚曲小调春官”唱完后再由文武官员按官阶高低依次向“春牛”叩首跪拜,行“耕耤之礼”,祈求年成丰收,百姓们却不用跪拜礼毕,百姓们一拥而上,抢得一块“春牛”的泥块带回家去,撒在栏头庭院,以祈丰年中国以农立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迎春的仪式活动包含着催促农时,鼓励农耕的意思上古时就有班春的仪式由地方官颁布鼓励农耕的命令和布告,并下乡巡查催促,号曰“劝农”宋代大诗人陆游任职严州三年,两度发布《劝农文》,鼓励农耕,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中有《劝农》一折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组织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重要使命和职责3、立夏称人吃补食立夏是夏天的开始,白天转长,气候变暖,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古人认为人类也是和万物一样,热天长得快,营养必须跟上。
小孩子需要进补,以保证健康成长;立夏过后就是小满,是越冬作物小麦、油菜的收割季节,农活渐忙,大人也需要进补,以保证充分的体力,因此,立夏这天很多地方都注意搞点好吃的东西,开胃进补建德有“立夏日,吃补日”的童谣补食有“五虎肉”:红枣、黑枣、核桃、桂园、荔枝还有“二两半”,党参一两,黄茋一两,当归半两一般都是要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茋炖鸡,以补充营养立夏时春笋已长,这天要吃野山笋,建德人叫做水竹笋的,细而长,实心,烧煮时不能切断,要整根的吃,象征孩子们象竹笋一样节节长高,家中的生活象竹笋一样节节高另外还要吃一些时鲜蔬菜和水果,以尝鲜蔬菜主要有刚刚可以采摘的蚕豆、佛豆、苋菜等,水果则主要是樱桃吃樱桃是否因为樱桃乃夏令最早的水果以提醒人们长夏将至必须惜时之意,不得而知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是初夏景色,暗寓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春天已经过去,要抓紧时间,不能等闲虚度之意则是很明显的立夏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称人立夏称人无论城乡都要举行家中有大秤的在自己家中称,没有大秤的则到有大秤的人家去“借光”农村中则干脆将大秤吊在树上让村民们过来称,为大家服务大秤钩上挂一只箩或一只大筐,甚至套箩的箩勒也行,只要可以坐人就行,简陋一点的则什么也没有,就用双手抓住大秤钩来称。
立夏称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与三国时的阿斗有关话说刘备夫人死后,娶了东吴孙权之妹为妻,儿子阿斗也交由孙夫人抚养大将赵子龙护送阿斗到江东交与孙夫人,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写下文书向军师诸葛亮禀报;第二年立夏再称一次,看看是重了还是轻了,以示负责这一做法后来传入民间,老百姓们纷纷仿效,就形成了立夏称人的风俗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元代据说元朝的法律规定,江南地区每十户人家要供养一个蒙古贵族,这个贵族享有种种特权,入住时还要过过秤,来年立夏时再称一次,如果轻了就要用等重量的金银补足元朝贵族还享受初夜权人家结婚时新娘第一夜必须由他先享受,这是十分野蛮的行为同时元人还享有性特权,只要看中哪一家妇女,随时都可以享用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每户人家的客堂都必须备有长而宽的类似矮床的长凳,人们称之为“春凳”春者,性之隐喻也春凳之称一直延续至今,这也反映了被压迫者一种无奈的心理吧这种春凳后来演变成另一种方形的矮凳,配上小抽屉,这应该是春凳的一种变形了为了遮丑,百姓们只得在大门上装上小矮门,名曰“腰门”,以挡住外人的视线腰门后来也演变出许多形式,如专防鸡鸭家禽而可以透光的栅门,但早期的腰门一律都是用木板套装的,因此客堂前、大门边往往有些昏暗,视线不佳。
立夏称人其实包含着人们祈求健康的因素夏天将至,虫害病灾增多,人们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而健壮体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重,体重不下降就意味着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是一家平安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立夏称人也可以说是民间体检的最原始方式4、端阳登高重阳登高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但严州一带却有端阳登高的独特风俗这一风俗的形成源自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给许仙开药店盗了钱塘县的库银,遭到官府的严查,杭州呆不住了,就和许仙带着侍女小青溯钱塘江而上,来到了三江口的严州城,开了一爿药铺,安下身来由于白娘子医术高超,治病救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有一年春天,严州一带发生了小儿瘟疫,百药难医望着乡亲们愁苦的面容和孩子们痛苦的神情,白娘子心如刀绞,她决心与小青冒险上峨嵋山盗取灵芝仙草,以救一方小儿的苦难她们偷上峨嵋山,盗得了仙草,却被看守仙草的仙童发觉,一路追杀,眼看性命难保,幸得南极仙翁赶到,问明缘由,得知是为了救一方小儿,就放了她们,但交代说,只准使用,不得私种,否则违犯天条,必遭大祸白娘子将仙草带回严州,煮成药汤,免费施散给病儿,千家万户的病儿得救了但她考虑到如果明年春天瘟疫重新爆发,再拿什么去救呢?于是决定冒险留下种子,在庭院中栽培起来,以备明年再用。
第二年春天,瘟疫果然再次流行,白娘子又一次用仙草救活了孩子们这时,白娘子用仙草救人的消息已传遍各地,各地病儿的父母都带着孩子登门求医为了拯救天下病儿,白娘子把仙草的种子分给大家,并教 大家栽培和使用的方法,千千万万的孩子得救了,人们都称白娘子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白娘子盗仙草并私自散落到人间的消息最后竟传到天庭,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十分震怒,派下天兵天将来捉拿白娘子虽然拼死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压在了南峰塔下因为白娘子是在端午这天遇难的,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都要登上南高峰,到南峰塔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阳登高的特异风俗每年的端午节,孩子们身上穿着崭新的衣服,脖子上戴着五彩丝线编织的香袋、老菱(菱形的装饰物),额头上用雄黄画了王字,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南门码头渡过咿呀作响的渡船,登上对岸的南高峰,拜过天宁寺的千手观音,再去登塔长辈们就会将白娘子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白娘子救孩子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严州民间又有传说,严陵双塔有雌雄之分,北塔为雄塔,南塔为雌塔,夫唱妇随,所以清代诗人许正绶有“北峰高唱南峰答”之句若雨后斜阳,彩虹跨江贯于南北,就说是“青蛇白蛇交雌雄”了(有人认为青蛇是雄蛇变的)。
至于白娘子冒死从峨嵋山盗来的仙草,据说就是可以治百病的生姜端午这天也要吃许多应时的食物,民间有端午“吃五黄”之说,“五黄”是: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鸭蛋黄还要洒扫庭除,清理房前屋后的污泥秽物,洒上石灰,消灭病虫害,保证环境卫生5、八月十五拖缸爿 旧时严州城梅城还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就是中秋夜拖缸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月明之夜,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找来稻草和破缸爿,扎成囤圈状,一人坐,众人拉,轮流游戏缸爿在石板(或石子)中上路滑过,发生清脆的声响,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一风俗也与元朝有关元朝推行民族压迫,人民不堪忍受,不到百年就被推翻了明朝建立后,下令驱逐鞑子(元人),时值中秋,“凡老弱不能行者,令坐破缸上而以草绳曳之以行”,这一历史后来竟然演变成拖缸爿的儿童游戏了旧时梅城有竹枝词云:儿童毕竟意如何,此夜儿童倍觉多觅得破缸盘膝坐,沿街都用草绳拖二、特异风俗1、“三投三不投”清兵入关,南人最后才降,有如元朝入主中原一样,清王朝对江南百姓残酷镇压,尤其对读书人防范甚严,兴起过几次残酷的文字狱,但南人之心从未被压服过,严州人的“三投三不投”即为其表现之一三投三不投”即“生投死不投,男投女不投,老投小不投”。
清人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发,下达薙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视礼仪为伦理的中心,对于服饰仪容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