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l****l
  • 文档编号:302928967
  • 上传时间:2022-06-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动态〞课堂执笔人:郑英莺【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合作交流过程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开展〞之平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关键词】 动态 课堂 开展 平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开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动态〞是以学生的开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为教学背景通过在师生、生生互动下,教师因势利导,有创造性地组织为学生的生成开展搭建平等的舞台,使学生尽情释放设定这样的环境,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思维和问题意识等能力为培学策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鲜活〞的活动个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开展只起“引〞的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开展趋势,使学生顺势而展因此,动态生成是基于建构主义,又突出了人与环境、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互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唯上〞模式,学生处于附属地位,教师过多凸显了讲授者的职能,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内容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常常被无视互动性在新课改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展观,要把关注学生开展,重视师生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1、激趣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营造一种探究的气氛,激发兴趣,提高探索愿望,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如:做一做游戏、猜一猜谜语、讲一讲故事等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比方:在教学整百整千加减法时,我设置一个游戏导入让学生每人在卡片上写一个整百或整千的数,让学生同桌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再列出算式根据学生两人组成的算式,再探究不同的算法,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不同的算法,学得很轻松在这样气氛中,为学生装搭建宽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产生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形成跃跃欲试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

      2、生成中,提供自由探究时机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式的创造出来在教学中提供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时机在这样的时机中,使学生自由探索,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生成为新的知识意义如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课中,我在学生对“千克〞知识生成过程中,提供让全体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机学生一步一步探索,由思维的投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多层次的构建在此平台中,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高涨探究愿望活泼,构成对新的知识的生成点 3、引导中,教给学生主动的探究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从而会主动去探究到达开展的目的一旦学生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不断增强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如迁移、验证、比拟、分析、归纳、化归、推理等这些数学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去解决数学问题又比方,在?乘法交换律?教学中,我通过猜想,根据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模仿写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做到知识迁移。

      运用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得出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再运用过去学过的数学知识,说明乘法交换律成立的事例来验证,再归纳因此,只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才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终身受益二、“互动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以积极思维为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动态环境中,使课堂成为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由于问题意识随着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开展而增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的能力1、设情景——诱问题教师作为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没问题情境,如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竞技情境教师作为参与者,要设置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好奇、一起观察、一起思考、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教师作为指导者,即教师应组织问题情境,从情境的情趣性、生活性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比方,教“商不变的规律〞,我先后设计如下几种的问题情境:(1)故事情境:话说当年在花果山,孙悟空分桃子给小猴子们吃第一天,他拿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

      小猴子们很快就吃完一只短尾巴猴埋怨:“8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第二天,孙悟空就拿出16个桃子,平均分给了8只小猴短尾巴猴一听,拿16个桃子来分,别提多快乐啦!可是,吃完后,他却觉得,似乎并没有比昨天多吃他们还是不满意,说:“下次,一定要再多吃几个!〞第三天,孙悟空提了一大篮桃子,交给短尾巴猴说:“孩子,这24个桃子呀,都归你们了,平均分给12只小猴去吧!〞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一次,他们俩会不会满意呢 (2)竞赛情境:我请两位学习最好的同学代表大家来做个口算比赛准来通过竞赛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 24÷12= 15÷3= 48÷24= 36÷18= 240÷120= 720÷18= 7200÷3600= 810÷30=(3)生活情境:小红买笔,她去先锋文具店买2枝用5毛钱,可是她去奋进文具店买6枝要用1元5角,要是你需要买一支笔,会去哪家店买呢2、巧引问——助开展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本着“授之以渔〞的思想,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出的问题更有意义更有深度,同时善待学生的提问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开展的空间。

      〔1〕运用新旧知识衔接——引问题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生成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靠后天培养的,所以教师要通过努力经常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要经常地进行引问,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景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就能在原来无疑之处巧生疑例如在“认识分数"教学中,创设过“生日〞情景,引导学生提问①把4个苹果均分给2人,每人几个;②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瓶;③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然引出“一半〞的问题在这个引问过程中,教师以问引问,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悟,长此以往必将改良学生思维的提高创设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敢于、乐于提问,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得智慧.获得可持续开展〔 2〕操作活动——引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翻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大局部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执教老师给学生提供两组角(一组为40另一组为30),让学生用这两组角分别构建三角形。

      学生迅速动手,认为这很容易,因为三角形不就是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的吗摆着摆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此时学生充满疑惑“为什么会组不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这时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猜想因为只有在学生有疑之后思维才能真正的启动怎样的三个角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这就是学生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自发产生的的问题〔3〕以问题——引问题虽然人都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的能力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所以教师要通过努力,经常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要经常地进行引问例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一半S=ah÷2有的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那么三角形面积就等于高乘以底的一半S=ah÷2”;有的学生“从角形高的中点剪开拼成平行四边行,三角形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S=ah÷2”对照比拟这三种不同推导方法,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在运用公式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什么〞教师的引问,刺激学生透过公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能就会产生:三个公式中的“除以2〞意思一样吗这样,使全体学生重新审视三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更进一步地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经常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进行引问,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学生必须集中精力进行思考。

      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就能在原来无疑之处巧生疑在这个引问过程中,教师以问引问,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悟,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三、“互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正确方案l、求异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教师创设动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体现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比方,在教学十几减九中,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运用手中的小棒摆出多种方法来解决①从1l根小棒中减1减1……减9个1,②10一9+1,③9加几等于1l,9加2等于11,所以11—9=2,④11一3=8,⑤11—10+l这样的设计开拓了学生的路,培养了创新的思维,学生竟然想出了5种不同的方法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互相合作,在求异中生成,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活动中开展创新思维学生是“活〞的个体,是“动〞的热情参与者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动手操作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动手操作时机,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一个和谐开展的平台比方,在教学“角的认识〞中和让学生对一个正方块方形的纸,用剪刀剪一刀,只剪一刀的时候会产生几个角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再发挥想象看谁剪的角与众不同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种角度的看问题,最大可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3、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一般而言,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数学根底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那么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根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从周嗣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互动中〞——尊重合作交流过程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阔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局部教师的课堂上,小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