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败的原因.doc
11页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败的原因经 1942 年夏至 1943 年初春的恶战,苏德战场中部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对阵形势: 战线由北而来,在奥廖尔地区突然向东弯曲,紧接着在奥廖尔以南的库尔斯克 地区又向西弯曲,最后经别尔哥罗得向正南延伸至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在战线 上形成一个“弓”字形这样,在阵地上双方就各有楔入对方战区的突出部:德 军占据奥廖尔和哈尔科夫两个突出部,而在二者之间所夹的就是由苏军控制的 著名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在军事指挥官眼里,敌方突出部历来是危害巨大的毒 瘤,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己方战线的完整可从多个方向上威胁己方部队的侧翼 但它同时也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因为它最适宜己方实施分进合击,围歼敌重兵 集团而且对德军而言,他们占据着库尔斯克突出部两翼的根部——奥廖尔和 别尔哥罗德,这意味着德军在后勤补给上有了良好保障,更易屯兵在 1943 年 春天解冻期间,苏德双方最高统帅部都盯住库尔斯克突出部,揣摩对方,想从 中作点文章 为了改善帝国内政困境并防止法西斯集团分崩离析,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 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不利的战争进程德军考虑到 其军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态势,决定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 实施向心突击,围歼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 击。
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还打算向列宁格勒进攻为在库尔 斯克附近准备代号为“堡垒”的战役,颁布了希特勒 4 月 15 日签发的第 6 号命令 德军在苏德战场全部坦克师的近 70%、作战飞机的 65%以上参加了这一战役 各突击集团共编有 50 个最有战斗力的师(内 16 个坦克师,摩托化师)和许多独 立部队,分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第 9(司令为莫德尔上将, 335000 人)、第 2 集团军(96000 人)以及“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坦因元帅)坦 克第 4 集团军(司令为霍特,223907 人,由北向南由第 52 步兵军、第 48 装甲军 和党卫军第 2 装甲军组成,第 48 装甲军配有第 33,第 11 两个坦克师, “大德意 志”装甲掷弹兵师,第 10 装甲旅和第 167 步兵师党卫军第 2 装甲军由党卫军 第 1“阿道夫·希特勒”、第 2“帝国”和第 3“骷髅”3 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和“肯普 夫”战役集群(126000 人,有 10 个师,其中有 3 个坦克师,分别是第 3、第 7 和 第 19 坦克师,另外拥有 45 辆“虎式”坦克的第 503 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
) 此外,约有 20 个师在各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 4、第 6 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 援陆军德军这一集团总兵力达 90 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 1 万门,坦克和强 击火炮 2700 辆,飞机 2050 架在德军企图攻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 式技术兵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象”)式强击火炮,以及新式飞 机(“福克沃尔夫 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 129”式攻击机) 德国陆军早就拥有能与 T-34、KB 型坦克相匹敌的新型坦克,早在 1937 年德国 克虏伯公司就在亨舍尔博士的主持下开始研制重型坦克,但希特勒只迷恋于 IV 型坦克,认为 IV 型坦克已能对付一切,德国军方提出的性能要求也朝令夕改, 忽而要求 30 吨级,忽而改为 65 吨级,接着又是 32 吨级和 45 吨级,弄的研制 工作无所适从,进展缓慢1940 年德国坦克与法国的 S-35 型坦克和英国马蒂 尔达-I、II 型相遇,发现无法打穿这些坦克的前装甲,虽然德国坦克专家和将领 不断使用德国谚语——“总有些能学的东西”,对德国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的劣势不安,要求研制并装备新一代的坦克,但都遭希特勒的拒绝。
与 T-34 型和 KB 型交手后德军最高统帅部急忙要求亨舍尔拿出最后一种根据军方要求设计 的坦克,想在 1942 年 4 月 20 日希特勒生日时向他展示与此同时,德国坦克 设计师波尔奇博士同 MAN(大众)公司也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一种 43 吨级 的坦克希特勒下令两种坦克都投入生产,前者是 56 吨重的 VI 型“虎”式重型 坦克,后者是 V 型“豹”式中型坦克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 45 吨,前装甲厚度是 80 毫米但被 T-34 型和 KB 型坦克弄的昏了头的希特勒觉得不够,下令提高到 110 毫米,结果重量达 到 56 吨 “虎”式坦克在工程设计上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善无暇 “虎”式 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军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 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使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 统波舍尔采用了先进的电动传动方式,使得坦克的驾驶变得更加容易,就像 开汽车一样使用方向盘这项技术在当时只有德国和法国可以做到但是应当 看到,这种先进的动力传动系统虽然大大简化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也省去了 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但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对作战极为不利。
“虎”式坦克 安装有一门威力很大的 88 毫米坦克炮,但炮塔太重,没有液压助动系统,炮手 需摇动手柄 720 圈才能使炮塔转一圈,所以其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算出: 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虎”式坦克 50 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 停地摇,直到累死 “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 40 公里/小时,高于 KB 型和“斯大林”系列坦克,但其行程只有 90 公里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 上与苏军 KB 型坦克相近,战场上还略胜于后者,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和可 靠、简便性等综合指数却大大逊与苏军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在防御时有巨大的 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机动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苏军 T-34-85 型坦 克绕道侧面击毁 德军另一种新型坦克——V 型“豹”式坦克也是受苏军坦克刺激的结果 “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与 T-34 型坦克相媲美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 国和英国的同级坦克其合理、漂亮的布局、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与 T-34 型坦克并列,被视为现代坦克的开端 “豹”式 D 型坦克重 43 吨,使用 650 马力 的汽油机,乘员 5 人,最大时速 43 公里,最大装甲厚度 80 毫米,采用倾斜式 装甲,安装一门长身管加农炮,各项战术性能超过对手 T-34-76。
希特勒把扭转东线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两种形式坦克上,德国新任陆军参谋长屈 席勒尔即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制定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进攻的“堡垒”计划此 外,希特勒为了确保坦克的绝对优势,还派专人研制更为可怕的坦克杀手—— (“菲迪南”)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 88mmPak43/2 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 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 653,第 654 装甲营, 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 45 辆 “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 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 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 “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 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 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德国人准备“堡垒”战役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也在策划自己的 夏季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在 1942—1943 年之交的冬季进攻之后命令军队转入 防御,巩固既占地区,准备发动进攻主要突击预定指向西南方向但发觉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准备进攻以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遂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 暂时转入按计划组织的防御,在此准备坚守,在防御交战中消耗德军突击集团, 为苏军转入反攻,进而转入战略总攻创造有利条件。
中央方面军奉命抗击德军 从奥廖尔方面的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由别尔哥罗德地域的进攻预 定在完成防御任务后,苏军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反 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大将)和草原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与 西南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协同,粉碎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集团 中央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右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 将)以及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左翼在奥廖尔方向实施进攻战役 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行动库尔斯 克会战开始前,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 133.6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9 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3444 辆、飞机 2172 架担任大本营战略预备队的草 原军区(7 月 9 日起改称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后方展开辖 5 个诸兵 种合成集团军—近卫第 4(70000 人,司令为库利克中将)、第 5 集团军(80000 人, 司令为扎多夫中将),第 27(70000 人,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中将)、第 47(65000 人, 司令为科兹洛夫少将)、第 53 集团军(65000 人);1 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 5 集团军(人 37000,司令为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兵中将),有第 18、29 坦克军、 近卫机械化第 5 军;3 个骑兵军—近卫第 3、第 5、第 7 骑兵军;空军第 5 集团 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中将);1 个步兵军;6 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方面军 总计 573195 人)。
显然 1943 年的苏联红军已不同于 1941 年和 1942 年的红军了苏联经过重工厂 东迁后,军工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军民团结一致,经历了 2 年的抗战,有了较 深的思想准备,对防御闪击战有丰富的经验,已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下,逐步成 长起来T-34 型坦克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制造出来,开往前线,KB 型坦克 也经过重大改进T-34 型坦克已成为苏联陆军的主力战车,在数量上居绝对优 势,而德军的新式坦克只占其坦克数量中很少的部分从苏军坦克部队的经验 和状况看,苏军的坦克部队已在战火、挫折和胜利中成长起来,指挥、通讯系 统完善,不必像当初那样用旗语联络,能够灵活调动数千辆坦克战斗,已有了 5 个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已基本淘汰轻型坦克,多数采用 T-34 型,坦克军内的 坦克数量从 1942 年的 168 辆增至 257 辆,坦克军内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行火炮和 英国援助的丘吉尔型坦克随着大量的美国卡车和吉普车运抵苏联,苏军坦克 兵和机械化部队已实现了摩托化,其编成内的炮兵已告别了骡马牵引的时代, 正走向摩托化和自动化苏军机械化军内的坦克数量也急剧增加,为了增强与 坦克作战的能力,还增编了反坦克自行火炮团。
T-34 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 间最长的坦克,同时也是最先采用坦克专用发动机的坦克T-34 中型坦克是在 苏德战争前夕研制的考虑到德军装备的 III 号、IV 号中型坦克和大量的 II 号 轻型坦克,拥有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是苏联面对严重的战争威胁苏军统帅 部清醒地认识到,凭借苏军装备的 T-26 轻型坦克、BT 轻型坦克,实难对付德 军随时可能发动的对苏进攻于是决定研制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型坦克在这种 情况下,T-34 坦克应运而生T-34 中型坦克具有良好的综合战斗性能主要武 器为一门 76.2 毫米火炮,因此常被称为 T-34-76 型坦克T-34/76 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 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 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 50mm 火炮,Ⅳ 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 75mm 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 T- 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 T-34 的设计思想,以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