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pdf
16页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00201K 一 专业简介一 专业简介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于1946年 学术积淀深厚 教学资源丰富 在长期办学实践 中 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 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 省重点专业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现有一 级学科博士点4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 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 临床医学专业现在设置五年 制 卓越医生 5 3 一体化 含5 3年制 两种培养模式 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科 硕 士 博士 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00名 教授240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外聘院士3名 中组部2名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名 教师主 编参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50部 获优秀教材奖和课件奖10余项 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长期以来 临床医学专业秉承 培养卓越医生 成就学生理想 的理念 教学改革成效 显著 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优秀医学人才 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 还有大量优秀 毕业生已成为欧美名校 名院的教授和医生 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该专业强化学 科基础课程 不断拓宽专业基础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临床技 能考核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临床医学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 合 突出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人文素质高 基础理论扎实 临床实践能力强 富 有团结协作精神 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临床技能实验室 培训中心 8个 教学实践基地共15所 其中11所临 床医学院和4所教学医院 总床位数达2万余张 教学床位16000张 社区教学实践基地10个 为临床实践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专业依托现有的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完善了医学类专业群共享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临床技能学实验室建设 加强模拟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形成 了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逐 步建立了完善的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体系 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注重国际化合作教育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医学人才 二 培养目标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系 统地掌握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 能 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人道主义精神 有一定的健康服务能力 具有开阔的国际健 康视野 具有较高职业素养 团队精神 发展潜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三 培养要求三 培养要求 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能恪守职业道德 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2 掌握自然科学相关知识 具有数理统计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能熟练应用医学文献 检索工具 能熟练阅读中英文专业文献 具有一定的医学科研能力 3 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 掌握医学实验的分析 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 具有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 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相关知识以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原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 断及治疗原则等 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具备临床各科常见病 多发病的处理能力 5 熟悉医疗相关法律及法规 了解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政策 了解临床医学相关专业领 域的最新进展 6 掌握健康教育 疾病预防与筛查的原则 熟悉疾病康复的有关知识 具有与病人及家 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四 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四 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 1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2 核心课程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精神病学 神经病学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验 临床见习 临床技能学 临床实习 社区医学实践及临床实践考核等 临床实习48周 其中内科学16周 含1周社区实践 外科学16周 妇产科学8周 儿科学8周 临床主要二级学科实习轮转 包括内科 其中呼吸 心血管 消化应不少于3周 外科 其 中普外时间不少于6周 且需同时包括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 妇产科和儿科等科室轮转 4 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各环节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类别类型类型学时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时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632 1 周3615 7 专业基础课132069 530 专业核心课9214419 1 集中实践48 周4820 9 必修课合计2873 学时 49 周197 585 9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修读学分 104 3 实践 多元课开设 848 学时 4 周 修读学分 开设学分 22 5 52 5 9 8 选修课合计 修读学分 32 514 1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230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类别类型类型 学时学时 学时合计学时合计 学分学分 学分合计学分合计 必修模块学必修模块学 时时 选修模块学选修模块学 时时 必修模块必修模块 学分学分 选修模块选修模块 学分学分 实验实 践课 独立实验课 含体 育 4723263214 5115 5 非独立课内实验2881630410 5111 5 集中实践 含军训 1 周和社会实践 4 周 224 49 周4 周 224 53 周 67168 0 实验实践课总计 984 学时 49 周 48 学时 4 周 1032 学 时 53 周 92 占总 学分 40 3 学分 95 占总学 分 41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集中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学分学分 学期安排学期安排 周周 备注备注 S1S11 12 2S2S23 34 4S3S35 56 6S4S47 78 8S5S59 91010 军事理论与训练11 周 社会实践14 周 至少四 周分散 进行 专业实习 12525 周 专业实习 22121 周 社区实践11 周 毕业考试11 周 合计501 周4 周25 周 23 周 5 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见附件1 6 课程地图 见附件2 五 修读要求五 修读要求 1 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可在 5 至 10 年内完成学业 2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3 毕业标准与要求 至少应修满本专业要求的230学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不低于二级乙等 计算机操作技 能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背诵 应用文写作达标后方可毕业 毕业考试方式 临床技能考核 综 合理论考试 二者均须达及格 六 六 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表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安排表 见附件3 七 修读指导建议七 修读指导建议 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与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是按照教育部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 员会制定的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修订的 旨在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 精湛的医术 丰富的人文素养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较强的创新精神的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专 门人才 2 课程设置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括 4 部分 1 通识教育课程 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设置思政 外语 军体 心理健康及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等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核心课程和普通 课程 核心课程设置 7 个模块 分别是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 对话与国际视野 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 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 艺术 实践与审美体验 2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组成 3 多元 实践教育课程 多元 实践教育课程属于专业拓展课程 由本专业选修课和其 他专业的专业课组成 4 集中实践课程 主要是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3 修读建议 1 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分级分类设置 本专业修读大学英语 级 级 级 修满9 学分 2 大学体育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需修满4学分 建议前4个学期每学期修读1学 分 具体修读项目参见当学期选课列表 3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 外语 军体 心理健康及职业教育 创新创业等课程 为所有学生必修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46学分 其中必修36学分 选修10学 分 其中核心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 核心课程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 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 维 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 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 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 国 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7个模块 学生至少修读3个模块且每个模块至少修读2学分 建议临 床医学专业学生多选修人文社科类模块课程 普通课程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全校选修课程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 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本专业的必需知识储备 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是否需要修读 4 多元 实践教育课程 本培养方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52 5分的多元 实践教育课程 建议学生至少修读22 5学分 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建议修读医学导论 以更好地指导下一步 的医学课程学习 修读的其他课程建议以医学前沿知识 对学科及专业基础进行补充和拓展 的课程 以优化本科生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5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必修课程 所有课程均为本专 业必修课程 尤其是11门专业核心课程必须修读 6 集中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和社区医学实践课程 毕业实习共安排48周 集中实践环节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实习课程 主要在附属医院及各教学医院集中实践学习 其中内科学实习16周 外科学实习16周 妇产科学实习8周 儿科学实习8周 7 社会实践 每位学生在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 计应不少于4周 附件1 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编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名称目标目标1 1 目标目标2 2 目标目标3 3 目标目标4 4 目标目标5 5 目标目标6 6 C30000300008军事理论与训练 C230001010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C25000105047体育 C24000102003大学英语III C07000103001大学计算机基础 C07000103002计算机操作技能 C18100000001医学物理学I C16000111004有机化学 C08100200012医学细胞生物学 C08100000003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上 C08100000011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下 C230001010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230001010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势与政策 C25000105048体育 C24000102004大学英语IV C08100200013医学英语 C08100200011医学英语术语 C08100000006组织学与胚胎学 C08100000005系统解剖学 C08100000007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 上 C3100030000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导论 C230001010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上 C23000300002形势与政策 C25000105049体育 C24000102005大学英语V C08100000008生理学 C08100000009医学机能实验学 上 C08100000010生物化学 C08100200310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中 C08100200016营养与健康 C230001010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下 C23000300003形势与政策 C25000105050体育 C08100000015医学伦理学 C08100000012医学免疫学 C08100000016病理学 C08100000013医学微生物学 C08100000014病原生物学实验 C08100000017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I 下 名师讲座 C23000300004形势与政策 C08100000019药理学 C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