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二课时) (2).doc
3页§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意义. 2.能够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学习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对于∠A而言,a为∠A的对边、b为∠A的邻边、c为斜边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即∠A的正弦值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即∠的A余弦值2.能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 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过程: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想一想:如图(1)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2) 有什么关系? 呢?(3)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请讨论后回答.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的关系:三、例题:例1、如图,在Rt△ABC中,∠B=90°,AC=200.sinA=0.6,求BC的长.例2、做一做:如图,在Rt△ABC中,∠C=90°,cosA=,AC=10,AB等于多少?sinB呢?cosB、sinA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四、随堂练习: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2、在△ABC中,∠C=90°,sinA=,BC=20,求△ABC的周长和面积.3、在△ABC中.∠C=90°,若tanA=,则sinA= .4、已知: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求证:BC2=AB·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五、归纳小结在同一Rt△ABC中sinA= cosB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锐角A的三角函数.六、课堂检测:1、在Rt△ABC中,∠ C=90°,tanA=,则sinB=_______,tanB=______.2、在Rt△ABC中,∠C=90°,AB=41,sinA=,则AC=______,BC=_______.3、在△ABC中,AB=AC=10,sinC=,则BC=_____.4、在△ABC中,已知AC=3,BC=4,AB=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sinA= B.cosA= C.tanA= D.cosB=5、如图,在△ABC中,∠C=90°,sinA=,则等于( )A. B. C. D.6、Rt△ABC中,∠C=90°,已知cosA=,那么tanA等于( )A. B. C. D.7、在△ABC中,∠C=90°,BC=5,AB=13,则sinA的值是A. B. C. D.8、已知甲、乙两坡的坡角分别为α、β, 若甲坡比乙坡更徒些,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an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