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丽莎白·毕晓普资料.docx
123页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Bishop,1911-1979)1911 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1934 年毕业于瓦萨学院后,在纽约文学圈里的生活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后与大学同学刘易斯·克兰在南方佛罗里达的基维斯特岛,同居了 5 年她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旅行,游离于美国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 年定居巴西最后返回马萨诸塞州,住在波士顿,任教于哈佛大学1979 年突然去世,享世 68 岁诗集《北与南》 (1946)使伊丽莎白·毕肖普一举成名,1949—1950 年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并和另一部新诗集《一个寒冷的春天》的合为《诗集》 (1955) ,获得普利策奖诗集《旅行的问题》 (1965 )与《诗歌全集》 (1969 )牢固地奠定了她作为杰出诗人的地位她曾获古根海姆奖,及 1970 年全美图书奖另一部诗集《地理学Ⅲ》 (1976 )在英国出版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继狄金森、斯蒂文斯、玛丽·摩尔之后,用同样可靠的技艺,较之同辈诗人包括洛威尔、贝里曼等人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她的诗富有想象力和音乐节奏,并借助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结合起来,表达了坚持正义的信心和诗人的责任感。
一位优秀的女艺匠:观察者和游泳者 ————论毕晓普的艺术和生活廖伟棠就像艾略特称庞德为“最优秀的艺匠”一样,如果说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一位优秀的女艺匠,是没有当代诗人会有异议的也许有意见的只是毕晓普,因为她不喜欢人们用性别来界定自己,有一次一个女诗人为一本女性诗选向她约稿,她拒绝了,她说:“这是变相的性别隔离 ”但就艺术而论,在二十世纪女诗人中,作品的复杂性﹑清晰度和准确性能与男诗人中的庞德比肩的,非毕晓普莫属 毕晓普和庞德的最大共同点是诗人永远以一个清醒﹑严格的观察者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它的事物和它所属的那个时代应该说,毕晓普更关心前者,像她的名篇《鱼》﹑《穿山甲》﹑《麋鹿》和《在候诊室里》都是以对某一动物或某一场景的细微描写贯穿全诗,并在结尾时突然营造一个“可怕的”升华——这升华因为前面的大力铺垫而令人刻骨铭心以《鱼》一诗为例:从诗人捕到一条鱼开始,巨细无遗地描写鱼的皮肤﹑眼睛﹑下颚﹑伤口甚至它身上的海草和寄生物﹑渔线……描写渐渐旷大到小船﹑船上的积水﹑水上的油彩——这时她戛然而止“当一切都成为/彩虹,彩虹,彩虹!/我把鱼放走了 ”当读到这里,真的感觉到物的世界的丰富和神圣在眼前升起﹑发出虹彩,迫使你把你那卑微的占有欲给“放走了” 。
毕晓普也许没有庞德那种对时代精神的强大的感受力与控制力,但她也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响应这个时代的压力在她一些最“莫名其妙”的古怪诗篇,如《人蛾》﹑《不盲信者》和《访问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中,她有点像卡夫卡那样创造一个异常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对这一人物的行为﹑心理的冷静描写来暗示出作者的态度:她正以其诗歌内容的怪诞响应来这时代的怪诞﹑无以名状像“人蛾”的无意义反抗和“不盲信者”的自我孤立都是毕晓普对世界作了冷酷审视以后所坚持的态度最有意思的是《访问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一诗,这诗第一节只有一行,以后的每节行数逐渐增加诗中反复提到一个“躺在这座疯人院里”的男人﹑一个水手﹑一个犹太人和一个男孩,而这个男人就是指当时因为被控叛国罪而关在精神病院的庞德,毕晓普曾多次去探望他这首诗是所有关于庞德的文字中最令我感动的,毕晓普对庞德的伟大与错误都明了于心,她以一种近乎自我怜悯的同情心去观察这个“衰老无畏的男人” ,形式上的花巧和滑稽更反衬了内容的悲壮:“那位疯狂的水手/正在上发条的那只手表/记录了一个忙忙碌碌的男人/虚度的光阴/他躺在这座疯人院里” 毕晓普和庞德大为不同的,除了作品数量(毕晓普的全集只有一百多首诗,而庞德却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了煌煌巨著《诗章》 ) ,更明显的是生活的动荡——庞德的动荡几乎全来自于外界,毕晓普的却全激荡于内心。
本来我以为毕晓普的生活和美国历史上另两个终生不嫁的女诗人狄金森和摩尔一样,都是波平无澜的,最近看了她的传记《北方南方-与伊丽莎白.毕晓普同行》才知道,她面对的个人生活的波涛就像庞德所面对的世界一样丰盛﹑多变我阅读这本书所描述的毕晓普的一生时,总是想起我喜欢的布莱希特的诗《在江湖河海中游泳》里的“游泳者”的形象:“人们安逸的仰卧——/听任自然推动着身子,/不必张腿挥臂,/简直就是一片石子 ”毕晓普的一生就是这么从容自然,随意地浪游﹑恋爱与生存 传记作者﹑诗人蔡天新在美国开着汽车穿越一条条州际公路,以浪游的方式追寻了她浪游的一生:她的双性恋取向和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生活异于常人,她经常因为爱情的变更而迁移﹑改变生活的地方或方式,有一次她因为爱上巴西女子洛卡而移居巴西十八年之久!但就像布莱希特的“游泳者”一样,毕晓普总能适应和承受境遇的改变,也许在不能承受的时候,她会通过酗酒来逃避,但过后她就能把境遇的障碍和情感的折磨转化为诗歌写作的有利因素其实一种从容的游泳技艺也体现在她的诗中,她的叙事性诗歌中的线索弯曲多变﹑不着痕迹,总是当你尚未意识到她就已把焦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而你还在琢磨着上一个迷人的场景呢。
这种“离题”﹑自由发挥的技巧——就像爵士乐的即兴独奏,盘旋八方然后在远处呼唤着原来的旋律——是现代小说的一大长处,像卡夫卡的《城堡》就是这样,而毕晓普能如此熟练自如地在诗中运用这一手法,我想跟她的感情和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即兴﹑自由有很大关系 优秀的艺匠庞德写道:“我与世界争斗时/失去了我的中心/一个个梦想碰得粉碎” ,他就用这些碎片建立了他庞杂的世界——《诗章》毕晓普小姐也有许多这样的碎片,她以另一种方式把它们串成了项链,上面的每一块碎片都映出一个小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的遗憾伊丽莎白.毕晓普同行 蔡天新11979 年 10 月 6 日, 二十世纪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女诗人伊丽莎白 ·毕晓普在波士顿的海滨寓所里溘然长逝, 结束了她浪迹天涯的一生 三年后, 毕晓普的诗歌全集即在纽约和伦敦两地同时面世, 而纽约派诗人领袖弗兰克·奥哈拉的诗歌全集则要在他死后三十年才得以出版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想暗示毕晓普当时的诗歌地位有多高, 而是想说明她的写作数量实在太少了, 收集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个意义上, 毕晓普很象她欣赏的英国诗人吉拉尔德·霍普金斯 1911 年 2 月 11 日, 毕晓普紧随着新英格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降生在马萨诸塞州的第二大城市伍斯特, 当年身患阵发性抑郁症的父亲就病故了, 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
虽然祖父拥有万贯家产, 包括美东最大的一家建筑公司, 毕晓普却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流抚养下长大, 她从哈得逊河畔的瓦萨女子学院毕业后, 即开始了一生的漫游和流浪, 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定居或许是出于天性, 二十岁刚过的毕晓普就适应了迁移的生活, 她在 《地图》一诗中写到, 地理学并无任何偏爱, 北方和西方离得一样近 这首诗被置于毕晓普多种诗集的开头, 令诗人终生着迷的是地理和旅行, 而不是历史, 她曾数十次在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之间南来北往, 或者横渡大西洋去欧洲毕晓普每一部诗集的名字 , 《北方和南方》, 《旅行问题》和《地理之三》都与旅行有关, 这不能说只是一种巧合从五十年代初开始, 毕晓普干脆定居巴西, 先后长达十八年, 她在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和两座山区小镇佩德罗波利斯、欧罗·普莱托生活、写作, 度过了自认为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她和她的巴西情人洛卡居住过的房子如今已成为各国游客观光的景点 (这使我想到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和他的塔希提岛) 2 就在伊丽莎白·毕晓普去世的同一年, 大西洋彼岸的法国首映了一部根据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改变的电影《苔丝》, 影片的导演是波兰人罗曼·波兰斯基, 苔丝由初上银幕的德国少女娜塔莎·金斯基扮演。
我很荣幸地在第二年就看到这部影片, 印象最深的是临近尾声的一句台词, “又梦见巴西啦? ”出自那位诱奸苔丝姑娘的少爷之口此时苔丝仍然爱着的情人安吉尔结束了在南美的多年游荡, 刚好在那天早晨回来找她苔丝突然萌生了杀意, 她在与安吉尔私奔的途中被捕, 随后被处以极刑从那以后, 巴西在我心目中成了神秘国度的同义语不过,我那时尚且是个未开化的少年,既没有获得写作的灵感,也没有读过一首现代诗歌九十年代, 我有幸两次赴美国访问, 在加利福尼亚中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 我借阅了几盘介绍美国诗人生平的录像带, 其中就有伊丽莎白·毕晓普, 我对她的经历尤其是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反过来让我重新阅读她的诗歌接着, 我用两个夏天游历了北美, 先是坐灰狗和火车, 后来又亲自驾车, 有意无意地抵达了毕晓普生活过的每一座城市在一首即兴创作的诗中, 我这样写到, 我去过我向往的城市和风景, 在夜的皱褶里我梦见过巴西 可是, 就在我准备动身去南美时, 却意外地受挫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促使我最后下决心写一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书, 以弥补未能在本世纪去巴西的遗憾通过对毕晓普的作品和身世的深入了解, 我逐渐发现, 诗人的生活是如何被不幸的童年和严重的哮喘病所困扰。
不过, 正如她回复年轻的安妮·塞克斯顿信中所坦言的 , “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 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 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 ”与此同时,毕晓普发现旅行和写作是解脱痛苦最好的精神避难所, 她的诗歌题材也因此变得广泛多样毕晓普的一生, 由于疾病、酗酒和情场失意等原因造成了写作的迟缓, 旅行越来越成为她的一种需要, 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一首描写鲁宾逊的长诗《英格兰的克鲁索》中, 她孑然一身, 萍踪无定地进行探索, 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使我们离家远行, 来到这个梦一样的地方 ? 3 毕晓普的诗歌既接受了从赫伯特·里德到威廉·华滋华斯的抒情传统, 又吸收现代主义的养料, 她在大学时期就结识了 T.S.艾略特和玛丽安娜·莫尔, 与莫尔的友谊更被传为文坛佳话两个年纪相差二十多岁的女人虽然在性格、诗风、地位和生活态度诸方面截然有别,却在第一次晤面时意味相投, 她们对怪癖、样式奇特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爱好, 两人都喜欢逛动物园, 看马戏表演, 了解纹身的知识毕晓普十分重视客观事物, 这使人联想起那些优秀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也使她接近华莱士·斯蒂文斯, 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毕晓普更为朴素、谦逊和好奇, 这一点倒与罗伯特· 弗罗斯特一致, 她的敏捷、仁慈和准确无误使她的诗歌既快乐又蒙上一层不可言说的哀伤。
毕晓普的诗歌通常开始于观察, 无论一种生物、一处风景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方面的导师是查尔斯·达尔文, 她曾到伦敦郊外和太平洋的科隆群岛寻访生物学家的踪迹毕晓普用一种安详的笔触获得了自然的话语和声调, 喜欢细节描写是她的天性兰德·贾雷尔曾说, “她的诗写在这句话的底下, 我都看见了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舌头的管辖》里称赞她是最缄默和文雅的诗人,说她通常把自己局限于一种调子, 而不会去干扰陌生人在一座海滨酒店用早餐时那种谨慎的低声谈话 毕晓普的诗歌构思严谨, 表面上传统, 却能产生令人惶惑的奇特效果, 莫尔小姐在她身上发现了“一种闪烁无定的随意”,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在《批评的激情》中称之为“幻想的现实主义”, 他认为毕晓普身上具有波德莱尔热爱的品质——反常, 还说她的眼睛是一位奇思异想的画家的眼睛罗伯特·洛厄尔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也赞扬说, “毕晓普找到了一个世界, 她很少写没有探索意义的诗 ”这是毕晓普写作较慢的原因之一, 她总是把诗稿钉在墙上, 然后填进更合适的文字, 洛厄尔将这段轶事写进了他的诗歌 《随笔》, 你是否仍将词句挂在空中十年也不完美? 毕晓普的目的是对平凡琐事不断进行超现实的探索, 使它们在清醒的世界变得不真实, 从而取得意味深长寓言般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