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与人口.ppt
15页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概念文化地域文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定地区的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 文化差异(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影 响很大 •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 (1)初婚年龄的大小 • 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晚婚 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 (2)婚姻的稳定程度: • 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离婚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 越低,人口出生率越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婚俗初婚 年龄婚姻的 稳定程 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者司空见惯,人口出 生率低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 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不够稳定,离婚率高, 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 低出生率较稳定,离婚率较低, 出生率较高国家45~54岁未婚女性离婚(15岁以上) 中国0.18℅(90年)0.59℅ 美国4.45℅(87年)9.66℅(含分居)• 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 均有自己的特色,有一些对人口再生产很有影 响如有些民族原始婚姻制度的残余比较浓厚 ,性关系相当自由,而且开始得非常早,因此 提高了生育率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类 放纵的性自由,往往导致性病流行,反而摧残 了民族的繁殖质量。
还有一些民族虽有群婚遗 俗,允许婚前的性行为,但却禁止婚前生育, 私生子被视为不祥之物,必须弄死此外,更 多的民族有“不落夫家”的风俗,如苗族、布依 族、侗族等,女子结婚后立即返回娘家,不与 丈夫同居,一般为两三年,甚至七八年,对于 高出生率是个有效的抑制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 不反对人口的增殖,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 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 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性之一•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巨大中 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六 道轮回”等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 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宗教 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 靠拢),但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仍有影响,如西北地区的伊 斯兰教,云南南部的佛教,内蒙古,藏青地区的喇嘛教等 伊斯兰教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度,迄今有关民族出生率仍较 高喇嘛教对人口再生产则有消极影响曾有学者指出:新 中国成立前“蒙古地区极力推崇和提倡喇嘛教,使蒙古族近 半数的男性人口成为不事生产和生育的喇嘛,这是蒙古族人 口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西藏、青海的情况也完全类似 清代后期是喇嘛教的峰巅时期,进入民国已逐渐衰退,但 直到1940年前后,被禁止娶妻生育的喇嘛占人口总数的比重 仍居高不下:锡林郭勒盟各旗平均为42%,阿拉善旗为45% ,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高达60%西藏在清代时僧、 尼占总人口1/4,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占到1/10很显然,这 种状态对人口再生产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人家往往传不到三 四代就绝了户,民族也处在慢性自杀式的萎缩状态中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 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利于劳动力增殖人口压力十分沉重原因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初 婚年龄降低人口出生率。
• 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这首先是由当时 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所决定的,它要求下一代 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祀延续 此外,它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是分不开的 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就规定凡男20、女17岁不婚 者,罪及父母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不嫁者,“五 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同逼嫁了北周 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以上,所在军民以 时嫁娶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法定婚龄了明、 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女14岁国民党政府则 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但因未采用实足年龄,所以 实际婚龄要更低一些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规 定最低婚龄为男20足岁,女18足岁,比过去提高了不 少,从当时来看也是适当的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 法》又把最低婚龄规定为男22足岁,女20足岁,在世 界各国中属最高之列,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多育 多子“多子多福”“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 ,崇尚多子多福, 重男轻女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 水平低下,家庭增殖财富 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 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 动力只生 一个“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生育现象生育观念形成观念的原因降低人口出生率。
•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观念社会时期形成原因学而 优则 仕中国传 统农业“士”“农”“工”“商”是人们 当时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士 ”是统治阶级,“农”被尊称为财 富(粮食)的制造者,“工商业者 ”则被称为不造财富(粮食)而被 贬斥全民 皆商现代农业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 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 商不活”的新观念增加职业选择•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安土重迁四海为家“父母在、不远游”的 儒家孝道观念商品经济定居是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提高人口素质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 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 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利于小孩的后天教育.地域 文化外 国 文 化婚姻宗教人口中 国 文 化生 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人口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地域 文化地区 人口合 理 容 量人口 爆炸环境的 限制性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三种模式生育诙谐调有儿无女不称心, 有女无儿就伤心, 一儿一女不放心, 多子多女才舒心。
有权的顶着生, 有钱的买着生, 有路的骗着生, 没钱没路躲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