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858591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5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原文 示儿 诗人: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原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哀痛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遗忘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原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进展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知你们的父亲!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教案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共性鲜亮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期望着祖国的重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浅薄、吵闹、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但凡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 裂的状况下,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很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精彩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状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阅历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猛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猛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日,我们仿佛照旧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观看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宏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终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知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难过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知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沟通,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留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留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响,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知儿子!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知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留意认真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期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猛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哀思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哀痛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争论并指名反响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哀思。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 杀敌的哀痛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响〔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始终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抱负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期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终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哀思,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思念永久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假设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盼和信念,缓慢而浅薄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沟通,评价 3、教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浅薄、吵闹、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存的感情通过朗读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长,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落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由于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完毕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猛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期望,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猛烈的爱国热忱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政治动乱,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照旧是期望着北伐的成功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决的信念在此根底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浅薄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决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说明马上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哀痛凄凉之心情。

      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始终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寻常,但就全诗来说特别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圆满,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白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展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解的极大哀思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圆满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安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终两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