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19901700
  • 上传时间:2017-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0 施约瑟(祝圣时摄)圣约翰大学创始人在旧中同,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闻名国内外的大学之一.学校成立于 1879 年,至 1952 年停办,在 73 年的岁月里,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学校的创始人施约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犹太人.立陶宛的犹太贫家子施约瑟,又译施若瑟,原名塞缪尔?伊萨克? 约瑟夫?谢雷谢甫斯基(SamuelIsaacJosephScheresehewskv)(1831-1906),施约瑟是他的汉名.他出生于立陶宛的陶罗冈(Taurog~an).1569 年立陶宛并入波兰,到 1795 年又受到沙俄的统治.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犹太人}{1 于千百年来没有自己的同家,更是加倍地受到歧视.他家的姓氏,就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改为斯拉夫式的某某斯基的.施约瑟出身贫寒,但贫寒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和克服用难的本领.例如有一次他出门在外,路上裤子破得不能再穿,他凑足 J,钱买了裤料后,却无法付裁缝钱,他急巾生智,躲在旅馆的房间里,脱下裤子,拆开线脚,覆盖在衣料上,依样画葫芦剪裁,自己缝制了一条新裤穿上.施约瑟会讲 13 种语言,识 20 国文字.他的语言天才,由于生活环境的磨砺,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平时他在家讲欧洲犹太人通用的世俗语言意第绪语,出外讲波兰语和俄语,进犹太神学院读的是希伯来义宗教经典.后来到法兰克福和布雷斯劳,义学了德文,他的德语竞使德国人认为足本地人●●施约瑟美国圣公会的上海教区主教1854 年施约瑟到美同,由犹太教改宗基督教,先后加入过浸礼会,长老会,最后归宗圣公会.1859 年由圣公会派来中国传教,在海上航行了五个半月方才到达上海.他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半,由于阅历丰富,精通中义(他学习了上海方言,官话即白话文,文言文),圣公会又派他赴北京.在北京 13 年间,除担任圣职外,还翻译和出版了官话(即白话) 本《 公祷书》和《新约》,翻译了蒙古义《马太福音》,编纂了蒙古文——英文词典,惜未完成.1876 年,他当选为美国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1877 年在纽约祝.不久,再来上海.当时正值清末,西学东渐之际,于是他决心要办一所学校.他去美国筹款,在曹家渡迤西的梵皇渡向英商兆丰洋行(H.FoggandCo.)购买了 84 亩土地房产创办圣约翰书院.那里是由西向东的苏州河突然折往北又急转南所形成的角地带,三面环水,原足一座私人别墅,浓荫匝地,绿草如茵,水波荡漾,清静幽雅,是个宜于办学的好所在.校园内的一棵参天古樟,姿态伟岸,枝桠交叠,树荫覆盖有 2,3 个球场那么大,尤其被师生引以为骄傲.校同的南面,隔开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也是兆丰洋行的产业,后该行将余地建兆丰花同.1914 年,工部局将其征购辟为兆丰花园,解放后改名中 U1 公同.这两片均具园林之胜的广袤绿地,郁郁葱葱,连成一气,形成 r 上海当时面积最大的绿化地带.圣约翰书院于 1879 年 4 月 14 日即基督教复活节,奠基建造第一幢校舍,至 9 月 10El 举行开学式.学生共 39 人,是从原有的培雅书院(BairdHal1),度思书院(DuaneHal1)等转学去的.学生乘船由水路到达,衣,食,住,书籍,文具,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施约瑟并把私人藏书捐赠校办冈人物书馆,其本人任院长兼国文部主任,颜永京牧师(颜惠庆之父)等任中文教师.圣约翰书院的建立,以学校形式灌输西方教育,开创了风气之先,尽管初办时只有中学程度,隔了 12 年才开设大学课程.后来圣约翰书院经过发展,成为院系齐全的圣约翰大学.以后,施约瑟又办了圣玛利亚书院(St.MarySHal1),在旧上海,它也是极有声誉的女中之一.其校址 0 译经图:施约瑟居中,左为中国翻译 ,右为日本笔录(1902 年摄 )就在圣约翰书院内,但男女两校之间以墙隔丌.女校校长为中罔人黄素娥.1923 年,女校迁至白利南 J 今长宁路 ),原屋至今犹存.1881 年施约瑟不幸患脑溢血瘫痪,不久辞去约翰书院院长职位,1883 年又辞去了主教之职.1894 年,圣约翰大学师生为了纪念他披荆斩棘,难苦创校之功,在学校开办时所用的小四合院的地基上,构筑了一座大的叫合院式的两层楼房,名为"怀施堂".前面正中耸立一个钟楼怀施堂取施的外文姓氏之首尾二字母.它就是今口华东政法学院校同内的韬奋楼,以邹韬奋命名,邹韬奋(1895—1944),进步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创办生活书店.1921 年毕,I 于圣约翰大学文科.徒步跋涉千余公里执着求偶施约瑟体魄健壮,性格开朗,意志坚定,干事一往无前,常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不论做什么事都全力以赴,存求偶时亦复如此.l867 年他在北京,听说上海新到 r 一位大洋彼岸旅华的小姐,娴静清雅,稳重端庄.他迫不及待要赶去相会.然而,当时中国还没有铁路.北京至上海的交通,通常是坐大车到天津,再换海轮往上海.但是时值隆冬,海湾冰封,轮船停航,而坐大车或乘轿子 k 途跋涉,极不舒服,速度比步行也快不了多少.于是,这个_二十来岁,体魄健壮的汉子,竟然下决心冒着朔风酷寒,徒步跋涉一千多公里,到达长江之滨,见到一艘美国炮艇,舰长邀清他上船,把他带到上海.他赶到小姐寄住的人家,敲开门后没头没脑地就问:档案炎 2006.11"她在哪里?"对方问他找谁,他竞说,"找某某小姐,我未来的妻室."对方嗔他胡说八道 ,大言不惭.不料他说到做到,经过诚挚的求婚,女方为他正直的人品和坚毅的性格所感动,两星期后二人订婚,不到三个月便结为伉俪,并白头偕老.访问开封犹太人1867 年 3 月施约瑟在北京传教时,有 i 个从开封去的犹太人到访引起_r 北京当地教会的兴趣,并在该年要施约瑟前往开封考察.犹太固以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虽流散各地,但从未有整个社被其他民族同化的情况,只有在中国开封是唯一的例外.据史料记载,犹太人至迟在北宋时就已定居当时的 fi-都汴梁 (今开封 ),他们向宋朝皇帝进贡西洋布,讨得阜帝的喜悦,下诏书要他们"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并约法三章 .准许犹太人在保持自身传统情况下生活.以后历经(后)金,元,明朝,犹太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并允准能应科举做官,跻身于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明未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eil552—16l0)得知丌封有犹太人孑遗后,一面向罗马教廷报告,一面派人到开封调查情况.据当时了解,该地仍有犹太教众二,千人.但后来却随着与汉,回,满等外族的通婚而被同化,另一部分犹太家族皈依了伊斯兰教.施约瑟去开封时,发现该地的犹太人仍有二,百户,其中相当一部分境况良好.他们已不信犹太教,与当地居民通婚,面貌也与外族无异.在开封呆了约 25 天,当地发生骚乱,他被赶走.读《三国》译《圣经》的洋人施约瑟在中国所做的两年大事,一是办学,一是译经.办学为人所知,而他倾注毕生精力,四十年如一日的译经事迹,几乎已湮没尢闻.施约瑟的传教和译经工作,是从学习中文着手的.中文难学,当时又无西方意义的文法可循,方块字有五,六万个,而且同音字特别多,又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区别.不仅如此,要做好传教工作,还必须学好三种中国语言文字:一是传教地区的方言;二是通用于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官吏,文人,商贾之间的官话,即白话;三是书面语,即文言文.因此他不得不勤奋学习,每天至少学习 9 小时.他以《三国演义》为范本,反复诵读.经过 5 年时间,终于成为当时最有学问的汉学家之一.原来《圣经》的最早中文译本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南英周传教士马士曼(Marshaman) 于 1820 年在单指击键的译经人晚年的施约瑟不幸中风,只有右手的两个指头能够动弹,他买了一架英文打字机,用中指击键以罗马拼音打出译成的中文,以后再由别人转成相应的汉字.他的中指指尖因为频频击键而生了厚茧.为此,他还准备了一根细木棍,每当手指不听使唤时,便把棍子攥在手心里击键.他恢复工作时每天干五,六个小时,后来逐渐增加,有时竞印度译成.以后,马礼逊父子,麦都思,郭十立,裨治文等均在广州译过《圣经》.他们先是各自翻译,后来又合作出新译本.马礼逊父子(RobertMorrison 和 JohnRobertMorrison),麦都崽(WalterHenryMedhurst),均英籍.郭士立(KarlFriedrichGulzloif),德籍.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美籍 .现在通用的是由各教会合作翻译的版本,和" 国语和合本"(MandarinUnionVersion),1890 年起印行,沿用至今.鸦片战争以后,又有许多译本.书名除用《圣经》外,亦有用《遗昭书》的.所有文体有文言文的,称" 文理 "本,有浅近文言文的,称"浅文理"本,有官话即白话的,还有各种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版本.在众多的中文《圣经》中,施约瑟的译本是最好的一种,因他从小熟请希伯来文,受过高等教育,又下过苦功学习他喜爱的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而且,他为了圣经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冷暖不觉的境地.他同时雇用了抄写员,自己同一个抄写员工作到下午五点,用过茶点,又同另一个抄写员继续干到深夜,每晚如此.他凝神专注,心无旁骛,绝不容许别人十扰,有时妻子一觉醒来,发现他不在床上,找到书房,见到他还坐在书桌前推敲中文译文,此时常是凌晨一,二点了.0 教堂建筑虽不大.却是施约瑟常去的地方达九个小时.施约瑟用哪一种罗马拼音法,在英文打字机上打出所译的汉字呢? 目前通用的拉丁字码汉语拼音方案 ,是在1958 年推行的.然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SirThomasWade)创始的汉语罗马字拼音法,早于 1859 年就在其所着《北京字音表》公布,不久便为多种出版物采用.施约瑟所用的拼音法,很可能也就是这一种.1902 年夏天,施约瑟邀到 j,一个中国学者为其得力的忠诚助手.此人名连应煌(译音),毕业于圣公会在山东德州所办的一所学院.他对施的宏伟译经计划深感钦佩,两人志趣相投.即使施约瑟病重不能起床时,两人照常工作不辍.施自知来日不多,向连作出详尽的安排,以便一旦撒手归去时,连好继续完成计划.《圣经》翻译史上最可注意的收获贾立言,冯雪冰合着的《汉文圣经译本小史》中,对施约瑟有崇高的评价,对他的身残志坚,西文和中文知识渊博推崇备至.该书并引用曾任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总教授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的话说," 当日说历人物们的爱好.1881 年施氏中风,病重到快死时,牧师已经为他在念临终祷文,他却挣扎着半撑起身体,说"不要念,我还不会死呢!" 他居然顽强地挺了过来 ,又活了 25 年 ,终以重残之身完成了译经大业.施约瑟的浅文理译本,显出他对中国文言文有很深的造诣,运用排句尤为得心应手.如他译的《旧约?约伯记》第二十八章形容荒漠莽原的一段:"其境鸷鸟不识,鹰目不窥,野兽未履,猛师未过."又如描写智慧可贵的一段 :"……宝石,不足与较;黄金琉璃,不足与比;精金之器,不足相易;珊瑚水晶,俱无足论……智慧之宝,逾于珍珠 ."语句简短,音调铿锵.考虑到译文要受原书的局限牵制,不能自由发挥,尤其《圣经》的翻译更要紧扣原文,一个外国人译中文能达到这样高超的成就,不能不令人钦佩.施翻译浅文理《圣经》译本,丌始于 1888 年,比林纾(琴南)用文言文翻洋西译小说尚早 10 年.译经即毕归无憾中风以后,施约瑟曾到瑞士求医,久治未见大效后,回到美国.他深以译经大业未竞而耿耿于怀.由于在美国找不到合适的华人同他合作,他再度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后来又因译本将在日本排印而去东京,以便就近改正校样,最后死在日本.他晚年的生活,可说完全以译经为中心.1906 年 10 月 15 日的清晨,施约瑟死于糖尿病.仿佛档案的串珠本浅文理《圣经》中文译本,译经事成,他安详地与世长辞.施约瑟既已译出官话(白话)本《圣经》印行并取得成功,为何以病残之躯还要再接再厉,翻译浅文理本(文言文)《 圣经》呢? 这是因为 ,他知道中国南方地区不用官话,而浅近的文言文则不仅为全中国的文人所使用,也应用于朝鲜,安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