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道家智慧的学习心得.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44039868
  • 上传时间:2022-0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8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道家智慧的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吴奇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

      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我的搜狗输入法完全没有哲学气味,很多哲学上的名词都找不到,短短的一篇文章打了半天,不过终于还是写完了篇二: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难讲清楚的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名其“妙”难道其“玄”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生一(气),—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品格,为人要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水总是往低处流,故绝无倾覆之患;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显得那仁慈;水,表里如一,所以它诚信;水,公平如镜,一视同仁,所以它善治;水能荡涤污垢,载舟覆舟,降洒甘露,攻坚克强,功能无量,所以它善能;水,可因循四季,变为雨雪冰霜,保护万物生灵,所以它善时。

      七善”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阐述不争”“处下”是老子的生存之道的确,以水为镜,可鉴人生:如水之静,淡定从容静若水;如水之明,正直磊落明若水;如水之谦,轻看名利淡如水;如水之化,随机应变柔若水;如水之韧,百折不挠韧若水二、如何做事:从“不救救人”到“扬长育人”道家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即是说差异性和多样性乃是世界的自然而应然的状态物固然如此,人也不能例外此所谓“以不救救人”《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育中保持和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于教育对象之个体性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倡导的“以不救救人”的理念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应当“因长施教”,实施扬长教育。

      三、如何从政:从“无为而治”到“无为而为”老子讲“人法地”地”何以值得效法?是因为地性喜静,无为自化《易经》坤卦六二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状,地的品格则是无为无不为(不习无不利)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即法地之无为而治,守静贵柔又曰“道法自然”,是说道常无为,应顺自然以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永远是清静无为,却又是无所不为的清静无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张但如果我们把“无为”望文生义理解为“无所作为”就大错而特错了李约瑟在他的《道家与道家思想》中指出,对于老庄这样的“原始科学家”来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可见,“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按道家的思想,“有为”即是强为,是造作,是自寻烦恼道家认为,我们总是背着与天地万物相对立的自我在这个世上行走,所到之处总是要干与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相违背的许多事情殊不知人的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违背天道也即是违背人的本性为政者若陷于“有为”不知自拔,就不免暗于一隅,囿于一事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规律性出发,做事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教育),我好静而民自正(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也指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道家的“无为而治”对后世为官治国者无疑会产生影响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以老子的“无为”思想治理国家到文景时代,国家空前繁荣昌盛,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更是把老子供奉为自己的祖先,规定道教为众教之首,确立了唐朝尊崇道教的国策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他崇尚道家思想,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当年,美国的里根总统在第二次的就职演说中就引用过《老子》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看来他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有所理解的当然,西方人也存在“无为”理念法国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请教一个自然法则决定论者,“我要做什么才能让我的国家繁荣?”“laissez faire,laissez passer自由放任有人这样翻译,作家柴静把它叫做“仁慈的忽视”,我以为,用老子的“无为”二字当是最为恰切的翻译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胡海龙前言《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一书是我多年读书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本书以道家“无为”和“专一”的思想为主线,结合前代圣贤和当代学者的治学经验,试图多角度地、深入浅出地阐发英语学习方法内容除涉及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训练,对流行学习法、精读教材以及教学改革等也有论述。

      由于我本人工作性质的关系,书中某些章节是直接针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本书的深层宗旨,在于以谈英语学习方法为引子,呼唤公众对传统人文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以为学好英语当然有方法可讲,却无捷径可循,那些急功近利、希求速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学英语进入稍深层次,就不单是个学习语言的问题,也是个学习文化的问题不仅要学习英美文化、西方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本国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老子、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语言的学习方法,但他们超凡的智慧能给今人学英语或其他外语以全方位的启发在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上,我国古人留下了高明而系统的见解和经验,完全可以借用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外语学习相形之下,近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英语学习法,大多以“首创”、“独家”为标榜,而实质上并没有任何超越前人或当代学者的见地有的学习法的创始人为了炫人耳目,每每故作诡激之语,肆意鼓吹简易速成,甚至提出诸如“听说就是一切”这样的奇谈怪论,对广大学习者形成严重误导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学好英语本来并非难事,能否抛弃功利思维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不求速成而终臻于大成,那就看学习者各人的选择了。

      最早在1992年,我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基本思路已经成形近年来不断有朋友建议我将心得写成文章发表,但我自忖才疏学浅,见识未充,唯恐误己误人,迟迟没有动笔南怀瑾先生说:“徒手杀人,罪不过抵死而已,如果以学问误人,便是戕人慧命,万死不足以辞其咎此所以在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学者有毕生不愿著书,或者穷一生学力,只肯极其严谨地写几篇足以传世的文章而已这就是中国文化人的精诚,当然不如我们现代一样,著作等身、妄自称尊的作风《孟子旁通·前言》)2000年8月,在两位大学时代的好友的鼓励和敦促下,我开始了《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一文的写作经过五次以上的修改,于是年10月定稿此文曾在朋友和学生间广泛传阅2002年冬至2003年夏,我又撰写了八组《问答》,作为对这篇文章具体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正待封笔,恰逢忘年交何足道老先生差人送来他的近作——幽默杂文《流行英语学习法面面观》捧读之际,莞尔者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