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随地吐痰的社会陋习与现代法律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uns****4568
  • 文档编号:83033034
  • 上传时间:2019-0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随地吐痰的社会陋习与现代法律[摘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的的进步,交通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旅游已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了,近年来每当节假日或黄金周期间,很多同胞去国外旅游,随地吐痰的问题又被提起虽然今年媒体说,这种“陋习”已经减少,但是,它似乎依然是中国游客“不文明”的标志之一 随地吐痰问题,让我想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李光耀对于随地吐痰这一行为的看法与很多人不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把随地吐痰视为不良习惯或者陋习,但是,李光耀将它视为一种“罪行”,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使得新加坡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绝迹,从而进一步对新加坡社会文明推进力重要一步,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关键词] 随地吐痰现象 危害 法律与道德约束力 治理历史 措施一 随地吐痰的社会陋习与现代法律1)随地吐痰的社会现象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罗斯伯关于吐痰的社会学社会调查2013年5月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的6个国家进行调研后,有:在中国、印度和韩国,吐痰行为很普遍印度人爱嚼槟榔,嚼槟榔要吐汁,因此在印度,无论男人女人穷人富人都会吐痰,他们吐在街上、墙上、垃圾箱里、下水道里。

      在韩国,吐痰的大部分是男人他们经常一小撮人聚在街上的垃圾箱旁抽烟,然后把痰吐在垃圾箱或下水道里,但很少直接吐在地上而在中国,如果是在上海陆家嘴这类商业中心,人们不会随地吐痰,但在火车站广场或乡村就毫无顾忌了[1] 国内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人承认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如果依此推算,至少有6-7亿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令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吐痰大国”有报道说,一位国人到缅甸旅游,导游一再嘱咐,到缅甸千万别随地吐痰,吐一口痰罚500元人民币可这位同胞还是习惯性地在地上吐了一口痰,结果一名保安对他进行了罚款而在泰国的旅游点,虽然各国游人都有,却只见到用汉语警示“请勿随地吐痰”可见,国人的痰不仅吐在国内,也吐在了国外!可能有人会说,随地吐痰不过小事一桩,改掉与否,与中国人的形象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正是因为这种心理,随地吐痰才像“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成了很多人“一吐为快”的习惯:在大马路上走着,忽然听见后面有人咳了一声,扭头一看,一口痰正呼啸着从他的嘴里出来,在马路上溅起了一阵“痰”花;一个人在行驶着的汽车上向马路上“潇洒”地吐了一口痰,“标点符号”也刚好在你的身边飞溅诸如此类的“镜头”不仅在小城镇,就是在大都市也司空见惯。

      著名记者、旅美华人赵浩生先生甚至在文章中写道:随地吐痰好像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尤甚的“国粹” 安徽一家企业引进外资一个项目,眼看快要谈成了,双方都很满意,可是中方一个厂长随地吐了一口痰,外方代表马上变卦,退出谈判,他认为和这样低素质的人是无法搞好合作的这位可怜的厂长,可能几百万的项目毁于一口痰,他自己还浑然不知[2] 由此可见,随地吐痰这种社会陋习的危害是多么严重2)随地吐痰的危害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从人们口中吐出的痰,就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会“驻扎”成千上万的病菌在已知100多种病毒中,有50余种可以在呼吸道里存活;有89种类别的鼻病毒,几乎全部生活在呼吸道内;结核病90%以上由呼吸道传播,结核病人1毫升的痰中就含有1亿个以上的细菌;痰中的结核杆菌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可在室内存活数月,甚至数年由此可见,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极易传染疾病,不仅对别人有害,同时也污染了生活环境,对自身造成危害,当然是公德所唾弃的卫生习惯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体现是否讲究个人卫生,不但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文明程度要根治随地吐痰,除了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给痰“安排”一个“好”的地方是当务之及。

      据新浪网的调查,只有17%的网民是下意识的随地吐痰,而有72%的网民是找不到可以吐痰的地方,这里看来,随地吐痰不仅是因国人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原因,还有很大原因是我们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还没有跟上,很多人想吐痰却找不到吐痰的地方,就只有随地吐了所以政府应根据人口密度分布情况、人流量和容易聚集人群的活动场所情况提供足够多的垃圾桶,让“包着痰的纸巾”有去处[2]另外,用经济处罚来遏制随地吐痰也是一种不可少的手段新加坡对初犯者处以1000新元的罚款,重犯者处以2000新元的罚款,第三次罚款5000新元新加坡币和人民币的比值差不多是1比5,吐口痰,得罚掉25000多元人民币!而且从新加坡政府网上发布的消息来看,在2003年以后,随地吐痰除了要被罚款,还会被送到法庭上面对有关部门的指控这大概就能达到精神上惩罚的目的而这一切的效果是,新加坡确实很干净几乎看不见有人随地吐痰韩国的汉城在1988年奥运会时,也有很多人喜欢随地吐痰后来,汉城市政府下决心大抓随地吐痰问题,主要手段就是采取巨额罚款并增派大量警察监督那时,只要随地吐痰者被抓住了,就要被处以约合人民币300元左右的罚款结果,只一年时间,汉城随地吐痰的现象就几乎被杜绝了!而人们也逐渐懂得了保护环境的必要,纷纷开始自觉遵守不随地吐痰的行为准则。

      3)随地吐痰的陋习除了道德约束还需要法律法规据新华社调查,关于询问那些吐痰的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随地吐痰的?得到的结果是:回答附近没有垃圾箱的人占了一半,想吐就吐的人占了24%,忘带纸巾的占了14%,其他回答的人,如垃圾箱上没有痰盒、嗓子不舒服又没带手绢、有纸巾没垃圾箱等占12%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随地吐痰的陋习是可以改变的只有少部分人是想吐就吐的人,大部分人还是有公德心的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随意吐痰的人是那么的多呢?为什么随地吐痰的行为就禁止不了呢?这24%的人很难改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廉耻之心的,只有通过法律来约束了那些有廉耻心的人呢?都知道当着别人的面吐痰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也知道在某些环境是不能吐痰的,比如在宾馆、在会议室、在车里但是,为什么就不明白,在墙角、在树丛里吐痰也是不被允许的呢? 这有点象交通违章,有交警的地方违章的就少;也有点象吸烟,虽然挂着禁止吸烟的牌子,可烟瘾一来,还是有很多人会无视禁止的指示牌人啊,就是那么的不自觉!看来制止随地吐痰的习惯是需要加强监督机制了,比如街道治安维护人员是否增加一项监督吐痰行为的职能呢?公共场所的清洁员是否可以被授予处罚吐痰行为的权力呢?二 现代法律对随地吐痰的约束力1)禁止吐痰的历史背景其实,中国从很早以前就发起了禁止吐痰的运动。

      甚至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就已派官员前往京城,试图阻止市民随地吐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发起了一场制止“不卫生习惯”的大规模运动邓小平本人在人民大会堂的沙发旁就有一个痰盂仅在北京,就派出20万卫生检查人员前往京城各个角落,对随地吐痰者罚款[3]  当时,北京全市建立了1000个反吐痰中心许多地方张贴了画有显微镜下危险病菌并标有“要健康,不要吐痰”字样的宣传画当时的一家报纸指出:“消灭吐痰的努力不仅可以清除首都的痰迹,同时也将净化人们的心灵并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新近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赴国外旅游时,政府就颁布了国外行为规则该规则规定“不要在公开场合吐痰如果必须吐痰,请吐在自己的手帕或者卫生纸上[6]  现在,公开吐痰的现象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负责天安门广场南部商业区巡逻、穿着制服的数百名卫生检查员中,一位叫王成保(音译)的人说,“20年前这里到处都是痰迹我并不是在说笑话他说,现在每天都能抓到几个随地吐痰的人他要求他们弯腰清除痰迹当人们围上来时,他就教育人们吐痰是传染疾病、污染环境并使国家感到难堪的恶习他说,“这些吐痰的人通常不与你争辩,他们承认吐痰是不良的行为。

      2)依法治理随地吐痰陋习的必要性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之后由于唾液是传染的重要媒介,而且结核杆菌能在痰中存活一整天,因此在很多国家,随地吐痰就成为违法行为了禁止这一行为的标志贴到了商店、剧场、酒馆、公园等地妇女们被告诫不要在城里穿长裙,因为拖地的裙边有可能沾上痰渍而把结核菌带回家在世界各地,新闻公告栏和报纸上都有警告语:“为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随地吐痰!”“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把随地吐痰列为非法行为在香港于公众地方随地吐痰会判罚款港币5,000元,即使是直接将痰吐在垃圾桶内或街道上的渠道去水口皆为犯法,政府建议市民及游客如要吐痰须先将痰吐在纸巾上再包好扔进垃圾桶内1886年,法国卫生部发布了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随后,1896年,纽约市也发布了更加严格的法令截至1916年,美国213个城市中有195个制定了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但是,如果执法力度松懈,以及人们对此冷漠,法令也就没有了作用总的说来,几乎没有人因随地吐痰而被逮捕;警察们也懒得为“那么轻的犯法”而去罚款,而那些对吐痰者产生心理作用的标语却开始出现了,例如,“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就随地吐痰,那你就在这儿吐吧!”“有教养的人自觉地不随地吐痰,没教养的人必须强制他不随地吐痰。

      然而,英国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地吐痰仍然很流行,与美国(在19世纪的大部分年代甚至在白宫里面随地吐痰也极为普遍)和好几个欧洲国家不一样,英国反肺结核运动的人士没有能够让国家将随地吐痰定为违法行为 1875年,清代光绪年间,全国首部公办学堂使用的《简易识字课本》中有这样的警句:“若有痰唾,勿吐于地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禁止随地吐痰的呼吁孙中山曾感慨随地吐痰和任意放屁是中国人的两大恶习到了1930年,细菌学家高士其留学归国,以科普文章告诫国人不要随地吐痰:“每24小时之内,一个肺痨病颇深的人,口里所放出的结核杆菌共有15亿到40亿个……真是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啊!”紧接着,民国政府以江西为试点,推行“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在题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演讲中指出:“我们一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从不乱吐痰做起 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禁止随地吐痰,违者罚款两毛据说实行罚款当日,共罚款20余万元,可见随地吐痰现象之严重1988年甲肝大流行,人们对预防传染病有了切身需求,随地吐痰的罚款金额提高到10元2003年起,罚款金额提高到200元不过,要论惩治力度,上海比不上香港,在香港随地吐痰可处最高5000港元的罚款;香港又比不上新加坡,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已经是一种罪行,最高可处鞭刑。

      新加坡禁止随地吐痰始于1965年1994年,“搞笑诺贝尔奖”把“心理学奖”颁给李光耀美国人的心态大概是,随地吐痰可耻在西方社会已经是共识,李光耀居然要用法律来禁止它,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其实,他们忘记了,1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才向随地吐痰宣战,甚至一度在白宫里,随地吐痰也极其普遍3)随地吐痰的道德约束某种程度上讲,随地吐痰这种社会不良习惯属于道德范畴,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4]这表现为对成文法的合道德适用的特定标准以及对道德权利的法律巩固” 现代意义上的法包含价值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两种成分,前者与道德直接发生联系,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与道德重合的,一般来讲,违反这类规范的行为也就是违反最低层次道德要求的行为而后者是以科学的程序来保障价值性规范的合道德适用,也就间接地与道德发生了联系,而且在某些基本的程序规范中,只是在后来漫长的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法才逐渐从道德中脱离出来[5]在法的发展过程中,法不仅从道德中借用了权利、义务、责任、过错这些基本的词汇,甚至法的推理方法也明显受到了道德思考中实践推理的深远影响,由此推断,随地吐痰这种社会不良行为在现阶段是需要用法律手段来约束的。

      三 现代法律在治理随地吐痰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道德与法律的不同作用就公共卫生的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