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帶花的傳奇-企鵝唱片指南.doc
49页三星帶花的傳奇-企鵝唱片指南 陳郁凱 每一位古典樂迷或多或少都知道「企鵝唱片指南」這本書,不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的古典唱片界,它都已成了古典唱片權威上的象徵,尤其是在大西洋兩岸許多樂迷都以此書做為購買唱片上的依據三星帶花的真正意義 英國「企鵝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為英國企鵝出版社為古典樂迷所出版的唱片購買指南,共分為年鑑和增定本(YearBook)兩種,近年來都以每年出版一次交替著發行在這本書裡詳細的記載了CD的廠牌、編號(〔id〕的符號表示美國的編號與歐洲一致)、價位、曲目、演奏者以及作曲家的生瘁年代,並以作曲家姓氏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順序做為索引,把同曲目的不同版本編排在一起;而對於其它無法以作曲家來分類的CD則編在書本的後面的「Collections」單元在review方面每個版本以星號一至三顆的形式分為「Fair」、「Good」、「Outstanding」三個等級,其中有少數的版本標示著花形記號,此為「企鵝唱片指南」評鑑小組在三星級的版本中選出他們認為特別、神奇、脫俗的演奏,再加上價錢和錄音上的考量所給的私房推薦記號(俗稱三星帶花),其目的為希望樂迷們能找到這張CD和他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品質。
除此之外,在星號中還常常出現括弧的記號,這是針對CD音效的評鑑,沒有括弧記號的為評鑑等級中最好的錄音,括弧中星號愈多的代表音效愈差許多人不明瞭弧記號的意思誤以為指南的演奏評鑑有半顆星的形式而以「兩星半」來稱呼「★★(★)」的記號是不正確的,倘若真得如此那麼「(★★★)」、「(★★(★))」等記號將令人產生無限的迷惑黽?/small>三位評論員 每一位古典樂迷或多或少都知道「企鵝唱片指南」這本書,不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的古典唱片界,它都已成了古典唱片權威上的象徵,尤其是在大西洋兩岸許多樂迷都以此書做為購買唱片上的依據,可見「企鵝唱片指南」的評論員絕非泛泛之輩,否則不會這麼地受到廣大樂迷的信賴指南一共有三位評論員,以下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有那些顯赫的背景和事蹟 Edward Greenfield:一直到1998年,他已經累積了四十六年的唱片評論經驗在1960年底加入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的唱片評論小組,表現在歌劇和管弦樂方面的評論尤其獨到此外他也是BBC電台的音樂節目主持人在1958年以後他陸續寫下了有關歌劇作曲家普契尼、聲樂家蘇莎蘭以及指揮家普烈文深入研究的著作在1993年獲頒「留聲機特別成就獎」。
Robert Layton:曾在英國牛津大學跟隨作曲家Edmund Rubbra和Egon Wellesz學習作曲和研究音樂史1959年開始在BBC Music Division主持Interpretation on Record節目,而且在BBC Music Guides從事多年的編輯工作,並在留聲機雜誌負責常態性的音樂文章單元他對北歐的音樂特別專長,曾經因對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做深入的研究而得到許多的獎項 Ivan March:他是職業的演奏家,曾經就讀倫敦Trinity College of Music和Royal Manchester College,畢業之後曾在如BBC等許多樂團裡擔任法國號手,如今在不列顛群島中最大的音樂圖書館Long Playing Record Library擔任館長一職他不僅是唱片評論員,也是知名的文學家和記者,並在許多的音樂評論雜誌如留聲機等發表文章 指南的評論員雖有三人,但他們強調他們的review是一個team project,所以代表最後結果的星號是三人經過討論後的一致認同在討論的過程當然也有爭論,爭論的焦點包括審美學上的看法,例如錄音是否干擾了美感的傳遞;詮釋上robustness(強壯)和refinememt(文雅高尚)的區分,或甚至是藝術上integrity(正直,完整無缺)的問題,而個人的專長通常是讓他們達成共識的最大立足點。
指南中找不到的評論 指南的三位評論員顯然己受到西方社會的肯定並在古典唱片評論界有了崇高的地位,被他們標示著「帶花」的CD不僅受到注意,在英國「Squires Gates Music Centre」更是受到提供試聽一星期的禮遇,試聽後如果不喜歡只需付一點試聽費,如果決定購買不僅不需付試聽費還可享受折扣的優待此外這家唱片行也提供郵購CD的服務,在台灣有許多古典CD是買不到的,樂迷們就可透過此方式來購買在「企鵝唱片指南」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國內買得到的CD但卻找不到評論的記載,其原因有下列幾種:唱片公司不再發行、目前停止發行、版權已轉移、在大西洋兩岸已經很難買到、已發行價位更低的版本、錄音太差和指南認為「a review copy was not available」的版本其中「a review copy was not available」一項是指己經被review過,但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刊登的版本基本上指南是以介紹好CD和對剛問世的錄音做評論為主,如果每張CD都要記載的話那「企鵝唱片指南」的頁數將多得嚇人但世上古典CD何其多,指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1994年天堂鳥發行的「莫札特第一到四號法國協奏曲(Anthony Halstead,AAM,Hogwood)」一直到1997年指南才發現並給予「帶花」的記號,所以指南也特別強調歡迎讀者來信提供被他們遺漏的好版本。
筆者認為讀者應培養自己具備指南的選片能力,購買上才不會有遺珠之憾,因為在台灣有些CD的進口數量特別少,往往等到指南出書後再去買不僅找不到 從帶花開始看門道-企鵝指南的風格 陳郁凱 對國內的古典樂迷而言,「三星帶花」是最常看到聽到的名詞,但卻鮮少有人對它再做進一步的附和或說明,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指南「主觀」、「難脫本位主義」等負面的批評,其實這些都源自於對指南的誤解和不瞭解只注意帶花片的危險 一般人都只注意到「企鵝唱片指南」中「三星帶花」的部分而忽略了整本指南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很多人都誤會「帶花」是代表一種榮譽或獎項,以至於認為指南的評鑑難脫主觀而具本位主義因為帶花是指南在三星級的版本中標示出他們「專制的推薦(quitearbitrary compliment)」,因此樂迷只注意「三星帶花」當然會覺得指南主觀如果我們縱觀整個三星級的評鑑將會發現指南所包容詮釋風格之廣已經是相當客觀,而且依照指南各個評鑑等級的定義來看,即使是被評為一顆星的版本也不是劣質的演奏,只不過有推薦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如果這樣的review就被說成「主觀」、「本位主義」的話,那麼國內部分樂評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版本的無情批評,是不是主觀到極點且更顯得心胸狹窄呢?此外,另一個讓許多樂迷不瞭解的是:「自己覺很好的版本而指南給的評價卻不高?」其中的原因可從對詮釋定義的認知。
和詮釋風格的喜好談起詮釋的主觀與客觀 在詮釋的定義方面,我們常常聽到有「主觀」和「客觀」之說,這種見似有理的討論正是造成國內許多樂迷的看法與「企鵝唱片指南」出入的最大原因,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了解「詮釋」的真正定義所謂主觀的詮釋,是指演奏者藉著音樂作品來發揮自己的個性或愛好,盡其幻想之能事以激起聽眾的迴響嚴格來講這時的演奏已經不是詮釋,因為它並未顧及作曲家的本意,而且取悅大眾的演奏也抹煞了古典音樂藝術上的價值相反的,客觀的詮釋是指徹底的正確性與完全的「事實性」(Sachlichkeit)的演奏,務必達到作曲家創作時實際上要求的效果 但由於今日的音響條件、聽眾對象、讀譜習慣等等與往日的不同,要做到這種客觀的詮釋不僅幾乎不可能,而且還容易流於索然無味的執著有了以上觀念的厘清後,我們可以發現所謂詮釋是指演奏者盡自己的才華,把作曲家創作的過程生動地重現,並傳達當時的美學體驗或理念,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時必需同時扮演作曲家、傳遞者和聽眾三種角色兩極化評價的的唱片 國內長期受到浪漫派演奏的影響,許多人都只注意到演奏者的身手而忽略了其角色的扮演是否稱職,而這正是指南提醒我們要重視的問題以最近深受樂迷矚目的「布列茲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即是一例,布列茲手法之特別絕對是同曲目中前所未見,但指南卻只給一顆星的評價,並在評論的結語指中寫道:「there is little soul here, and few Mahlerians are likely to warm to this performance.」顯然指南認為布列茲的演奏在扮演馬勒的角色上出了問題。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筆者前年的年度推薦中,當時筆者推薦了諾靈頓的布魯克納第三號交響曲,但在去年的增定本中指南卻給予兩顆星的評價評論中所出現的「Bracing tempi tend to rob the symphony of its atmosphere and breadth」以及「the wrong kind of feeling」等強烈的評語,使得筆者不得不再review做一次徹底的檢討筆者發現諾靈頓雖然使用了布魯克納當時的樂器來演奏,但在手段上確實因過度創新而產生了指南所指出的問題,還好這個演奏仍在「good」(兩顆星)的等級範圍,否則筆者就糗大了robustness與refinement的不同 另一個造成國內和「企鵝唱片指南」音樂品味差異的原因,就是詮釋上robustness(強壯)和 refinement(文雅高尚)的喜惡經過長期的觀察筆者發現robustness的演奏在國內較討好但refinement的演奏則較受到指南青睞,我們從法國鋼琴家富蘭索瓦受到國內樂迷的喜愛,但在指南中僅被提到的德步西作品的錄音卻只得到兩顆星即可得到証明,指南就是認為富蘭索瓦的身手「Robust rather than refined」。
最近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在台灣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波哥雷里奇所彈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同年發行的「企鵝唱片指南增定版本」中指南卻以一顆星評之,在評論的內文中最後兩句話道盡了「企鵝唱片指南」的 style:「There is abundant pianistic skill and some considerable imagination in the handling of keyboard colour,but this artist's posturing is insupportableNo challenge to existing recommendations」 字裡行間細細品味-如何使用企鵝唱片指南陳郁凱 有些人誤以為指南是看價錢在選片,其實指南只有在詮釋夠好的情況下,才會視價錢與品質之間的比質來決定給不給花「企鵝唱片指南」是一本購買唱片的工具書,其功能著重在實際的運用上對一般的樂迷而言只要是三星的都值得考慮,甚至連一顆、兩顆星的版本也可以買來聽聽看其中的究竟但對膺服指南的樂迷而言,就必需將指南篩選CD的功能發揮到最大,找出最就具典藏價值的版本帶花、摘花、無花的情形 在指南的review中「三星帶花」的版本當是收藏的第一目標,但面對歷年來超過過八百張的帶花版本,許多人最大的疑問就是:「花已摘掉的到底要不要買?」筆者認為基本上以最新版的指南上,所出現的帶花版為優先購買。
如果想買已被摘花的CD,則必須視其review的文章內容而定例如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指南就認為被摘花的版本-李希特和布蘭德爾仍然很值得買;相對的韋伯豎笛協奏曲的摘花版-Denon梅耶版指南就認為「no longer available in the UK」,可見此版被新的帶花版超越的幅度相當大,以帶花的角度而言收藏的意義就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