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精品.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1824****985
  • 文档编号:278325745
  • 上传时间:2022-04-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8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

      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功效:化痰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清化热痰,润肺化痰,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 止咳平喘药—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 适应证:痰、咳、喘 分类: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 含义: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得药物 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重镇降逆、凉血以及祛风通络等功效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以及肝风内动,痉挛抽搐 分类: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注意点:脾虚慢惊者,不易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药 二:中药功效: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 火麻仁:润肠通便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名目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名目,祛痰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山楂: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痛经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去湿止痒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痛经止痛 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丹参: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骨碎补: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 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朱砂: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钩藤:息风定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脾,补肾涩精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与诸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杜仲: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三:重点药: 柴胡:苦、辛,微寒。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3.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得常用药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外用消肿止痛 1、热病心烦湿热黄疸、3淋证涩痛、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6、热毒疮疡扭挫伤痛 煎服,6~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1实热积滞便秘、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6.烧烫伤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 煎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秦艽:辛、苦、平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中风半身不遂、 3、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