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长方体.ppt

6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46260123
  • 上传时间:2018-06-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21MB
  • / 6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河南省实验小学 潘 红 艳“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 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 发展有的教材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严密性,而社会性、实践性和活动性不足 教材向学生展示的是最终的结果,缺少过 程和方法重过程,多应用”拉近了两者的关系,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摒弃以教材为“圣经”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育观,在深刻领会 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 ,充实教学材料,增加研究内容,设计操作项目 ,开放讨论交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 学生创新学习提供可创造的空间 话题一:关于情境图的使用北师大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书 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图辅助教 学,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 学生的思维 作为教材,编者把他对人生 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 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 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 看图,用图,讲图 第一种情况:教材原有设计很合适为什么要建立厘米这个 长度单位?为什么不能自己发明一 个长度单位?测量时为什么要从0刻 度开始?不从0开始的为什么要 减去前面的长度?如果简单的“重结论,轻 过程”,我告诉你就是这 样量,这就是1厘米, 就会导致多样化的思维 和认知方式受到局限, 缺少了多种观点相互碰 撞、论争和比较,结论 就难以真正的理解和掌 握。

      更重要的是不利于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 培养将 “认识厘米,学习测量”的重要 性以问题的形式摆在孩子们的面前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他们真 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 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寻 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充 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掌握知 识技能后,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用了一个“学校要加工一样大小的桌子, 需要弄清桌面到底有多长”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来 导入新课,引出要学习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用尺 子进行测量”并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主线,贯 穿整节课将数学知识融入鲜活的问题情境,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案例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下课啦》比高矮 第二种情况:情境图用一半留一半让学生用足了他们所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 法学生看到自己的办法得到实施,自己的意见 得到尊重,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可,每一个孩子都 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对我而言,我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要培养 的能力,要让他们领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 里都实现了,我也满足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 和我的学生都是愉快的案例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下课啦》比长短 北师大版教师用书上指出:“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 板应该用长一点的钉子,薄的木板应该用短一点的钉子。

      结合本题的实际情况,宜选用中间的钉子为好 第三种情况:不用原有情境图首先我把实物引入课堂,用具体事物替代情境图 凳子 三个长长度不同的钉钉子 门门 黑板 书上一幅“选用哪个钉子好?”的情境图,我把它 转化成三个环环相扣的实际生活情境,实实在在的钉 子,真真正正的板凳、门、黑板,让学生看得见,摸 得着,可以动手比,可以试着量三个情境三种情况 ,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选择,让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 实际更贴近,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去体验生活,学会生存第四种情况:丰满情境图案例一:(北师大教材数学第一册 P37) 第五种情况:深挖情境图的内在精髓案例一:(北师大教材数学第一册 P37) 3+5=85+3=82+6=86+2=88 - 2=68 - 6=28 - 5=38 - 3=5…………把握题目的内在精髓,适度收敛提升,让学生充分感悟、认识、理解开放题众多 答案中的规律性、统一性,将能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思维的品质,更大的发挥开放题的价 值北师大版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 这样许许多多的情境图,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应用 的广阔空间 1.不要一味追求答案和结果,应重过程,重能力2.模拟实际情境,教学效果好于单纯看图。

      3.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有对比,更丰富反思话题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方法一:变“死”为“活”,增强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 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也就是说知 识不应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生生互动,师 生互动中探索,发现,交流,完善的教师可以根 据实际需求,灵活的加工处理教材,变“死教材”为“ 活问题”,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可供研究的,具有 挑战性的材料和机会,增强研究过程的“开放性”, 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大胆的交流各自的想 法,并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空间让学 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 例如《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气球 颜色,分小组整理 方法二:变“细”为“粗”,增加学习 内容的“自由度” 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许多教学内容都经过数学处理 ,被人为的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留给学生的 思维空间太小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的太细,思路 规定的太死,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敢于突破这种束缚,变“过细的扶持”为“粗 线条的教学”,增加学习内容的“自由度”,减少对时 空的占领,留足扩展的空间。

      案例】《认识厘米》 【案例】《角的度量》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以有的经验和兴趣是 什么、留心学生关心,注重的时事有哪些、再就地 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充实到教材中去,赋 予抽象的数学知识以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 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强的学习材料,以 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方法之三:联系学生实际,充实学习材料案例一】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比赛场次》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案例二】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一分二》 分糖果1包(12块)糖,吃掉 它的 ,你吃了多少41 总份数其中的几份12÷4=3(块)每份3块1块糖,吃掉它的 ,你吃了多少4141单位一可以是多个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分糖果41 总份数其中的几份2×5=10(块)一共10块12412块糖,吃掉 了它的 ,你吃了多少6112÷6=2(块)每份2块512块糖,吃掉 了4块,吃掉的占这包糖的几分之几?难题:吃了9块,正好是一包巧克力的3/5,你知道 这包巧克力原有多少块吗?62 31以上的几种处理,都来源于学 生熟悉,喜爱的生活原型,注重了 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创设情境,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 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使“数学 味”和“生活味”相协调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的讲 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 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 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 练习题配合使用不是怎样变,而是为什么要变话题三:变与不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改变教材原有设计或原有情境的核心是:1. 在碰撞中学习知识案例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谁爬得快》 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区分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为什么你们一组算得比其他组快? 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为什么不往下除了,你发现了什么? 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你怎么发现你们的得数在循环? (无限循环小数的特征) 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你怎样描述你的得数能让大家听懂? 能不能记录得更简便?怎么读? (无限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比赛① 13.5÷3=4.5② 73÷3=24.33333……③ 9.4÷11=0.85454……第一名第二名④ 57÷7=8.142857142857……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怎么办?(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1415926……2. 把握知识精髓,巧妙整合抓住基本概念,所有的变形都是依据基 本概念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认识周长,建立周长概念求长方形周长 求多边形周长 求正方形周长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3. 从学生疑难处下手、直击要害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单元《吃西瓜》——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情境引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练习抛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验证得出结论2+3 82+3 8+85 82 83 8+=2 83 8+=5 16==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3. 从学生疑难处下手、直击要害案例】北师大版三年级第五单元《吃西瓜》——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案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长方体的认识》4. 基于学生基础,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重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发现的过程学情分析“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他们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 很容易接触到,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特别是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面的特点,很多是学生 已知的但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不够全面,不够严 密,特别是对于棱的认识就更加陌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 力,而且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学情分析① 怎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 ?② 怎样组织好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探索等一系列活动,变“ 静态 ”教学为“鲜活的动态”?③ 怎样设计能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研究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生活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具体教学过程活动一:从“魔袋”中摸出长方体摸之前就想好自己要重点摸哪里, 怎样样去判断促使学生对对自己已有经经 验进验进 行自我整理,自我总结总结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总结长方体的特点)二、摸一摸交流摸长方体的经验,总结长方体的特点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谈各自摸长方体 的经验、体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总 结长方体的特点 这个环节的成败,关键是教师能否组织 好学生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 用 ,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 生成点 ”、 “ 闪光点”,将话题逐步引向深入交流摸长方体的经验,总结长方体的特点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欢的方法尝试验证尝试验证 让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们的奇思妙想,培养他 们们的动动手能力和创创新意识识,让让学生经历经历 “观观 察——猜想——验证验证 ”的科学探索过过程,积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动经验 。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一张张“白纸纸”我认为认为 我们们的教学 设计设计 首先要找准起点,就是要了解孩子们们已经经知道 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对对哪一点知识识理解的有偏差 ,有漏洞,这样这样 可以使自己的点拨拨准确到位,教学 有的放矢用小棒拼插长方体框架,研究长方 体棱的特点,并认识长、宽、高)三、拼一拼用 料 单我设计设计 的“拼一拼”环节环节 ,让让学生自己去“做 ”, 去 “悟”,去“经历经历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