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上饶市青板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23页江西省上饶市青板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B.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参考答案:1. B 2. D 3. C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D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但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个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但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个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反格律化”是受到今体诗的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C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三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鼻子底下就是路张晓风走下地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里香港的地铁虽然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对不起,‘德铺道中’怎么走?”“啊,这边走就行了!”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儿听来的:“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
’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地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项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在人生的版图上,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开头描写香港地铁壮观利落、站内人潮汹涌的情形,意在让人深刻感受到香港大都市的热闹与繁华B. 作者详细叙述寻找问路对象的原则,生动地展示当代都市的众生百态图,也批判了都市人的冷漠。
C. 作者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既受了旧小说的影响,也源于外婆的言传身教D. 本文由“问路”一事写起,阐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也表达对外婆的敬意和思念,情理兼具,富有韵味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 本文通过“问路”这一日常小事,阐发哪些丰富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4. D 5. (1)突出作者对问路这件事的喜爱2)写出了自己在问路中感受到人间温情的幸福与快乐 6. (1)“问路”是触碰陌生人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2)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要学会以谦卑的姿态求助他人,寻求摆脱人生困境的路径3)在获得帮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善意和温情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