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诗经》赏析(一、二)Word版本可随意的编辑.docx
100页《诗经》赏析(一)、(二)(Word版本可随意编辑)《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 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 篇),雅(150篇),颂(40 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 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 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 古代史料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 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 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 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 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 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 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 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 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 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 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 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 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 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 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 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 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 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 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 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 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 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 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 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 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 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 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 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 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 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 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 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 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 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 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 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 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 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 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 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 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 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 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 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 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 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 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 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 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 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 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 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 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 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 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 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 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 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 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 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 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 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 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 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 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 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 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
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 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 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 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 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 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 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 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 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 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 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 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 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 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 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 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 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 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 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 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 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 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 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 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 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 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 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 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 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 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 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 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说益至。
《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 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 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 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 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 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 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 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 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 间的延续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 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 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 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 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 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 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 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 看作是一首情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 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 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 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 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 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 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 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秦 风·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 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 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 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 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 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 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 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 回应蒹葭之思”(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