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111页2012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520504二〇一二年六月前 言航空服务专业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新上专业之一,通过认真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与东方航空公司山西分公司、太原**国际机场、**机场、**民用航空管理局等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邀请上述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一起参与专业建设,重点围绕航空服务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求,创新“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中,确定了培养面向鲁西南及山西省乃至国内外民航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民航乘务、民航售票、民航客运、货运、安检以及酒店管理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院提出的“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以航空服务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依据,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特点,重点航空服务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求,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系统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内容的重构,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按照以“任务(项目)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确定了每门课程在专业建设过程的作用与地位,明确了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学习知识与技能载体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学习情境教学设计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均按六步法展开实施在职业能力课程考核方面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将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工作纪律以及工作业绩纳入整个学习过程中考核,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作为核心目标,明确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内与课外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相互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激活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委员会职务目 录一、调研概述 7(一)专业背景调研 7(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8(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 10(四)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10二、调研分析 11(一)专业服务面向分析 11(二)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1(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1(四)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4三、调研结果及建议 14(一)专业培养目标 14(二)专业培养规格 15(三)专业课程设置 16一、专业名称 18(一)专业名称 18(二)专业代码 18二、招生对象 18(一)招生对象 18(二)基本学制 18三、培养目标 18四、培养规格 18(一)知识 18(二) 能力 19(三)素质 19五、就业面向 20六、培养模式 20七、课程体系 22(一)课程体系构建 22(二)课程开发 26(三)课程描述 27八、培养进程 41(一)综合教学环节分配表 41(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42(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42(四)集中实训环节教学进程表(含课程综合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附表四) 43(五)教学学时比例表 43九、考核评价 45(一)知识考核 45(二)综合实践考核 45(三)能力、素质考核 45十、运行环境 45(一)课程运行 45(二)资源建设 48(三)制度保障 49十一、毕业条件 50(一)学分规定 50(二)证书规定 50十二、其他说明 50一、《乘务礼仪》课程标准 51二、《民航英语》课程标准 62三、《客舱服务》课程标准 69四、《民航概论》课程标准 78五、《航空旅客运输》课程标准 86一、校企合作平台 97(一)平台建设 97(二)平台利用 98二、教学团队 98(一)专业带头人 99(二)骨干教师 99(三)双师素质教师 99(四)人文素养教师 99(五)兼职教师 99三、实践教学条件 99(一)校内实训条件 100(二)校外实训条件 100(三)人文素养教学条件 101四、教学资源建设 101(一)专业教学标准 101(二)职业技能标准 101(三)合作企业信息 101(四)课程资源库 101五、机制与制度保障 102(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102(二)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02(三)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102第一部分 人才需求调研一、调研概述(一)专业背景调研 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国内外民用航空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
可以说“强国航空先行,航空强大国家必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用航空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民航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据显示美国民用航空器的总量已经超过25万架,而我国民航航空器的总数量不超过2500架,相差100倍之多从我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已经具备持续稳定发展民航航空事业条件为此,国家制定了民航强国的战略方针,从大型飞机的研发、支线飞机的生产、进口飞机的大量采购以及国内机场建设等重要之举措,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民航业将得到持续高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民用航空业迅猛发展,2009年全国旅客运输量超过2亿人次目前,国内共有16家航空公司开辟了到50个国家的90个城市近300条国际航线,约100家外国航空公司开辟了至我国的国际航线,到2009年年底,中国民航开辟的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近1400条,民航服务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经济活动量占全国的82%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方式更加开放和自由,奥运会、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对经济的拉动等,都将有力地促进国内航空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民营资本、外资的进入,航空公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民航业将进入规模扩张的新阶段。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民航业中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据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400架飞机投入运营,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国际机场协会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机场数目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国务院《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到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新增机场97个(以2006年为基数),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上述布局规划实施后,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总量的96%全国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主要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地区、交通不便中小城市等均有机场连接,形成功能完善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网络体系,大、中、小层次清晰的机场结构中国民航已形成了国内四通八达、干线与支线相结合和连接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如此巨大的航运网络,急需更多的高素质服务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从我国现有的情况看,促成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增长拉动民航服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拉动着境内外旅游、商务客源的不断增加,各大航空公司机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加大,航空公司的乘务服务以及安全保卫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显现出旺盛的需求态势。
相关材料显示:2010年,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对空乘(空保)人员的招聘总量将突破4000人,航空地面人员的需求量将突破2万人以上根据国家以及各个航空公司的发展规划,各航空公司的机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未来的10年内,航空运输企业对服务等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继续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 二是民航服务领域招聘人才更加重视综合素质民航的服务水平与空中乘务(空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整个民航企业在选择各类服务人员的标准上,正在从过度“重视外在条件”逐步向 “内慧外秀”的职业人才标准转变近几年,各个航空公司在招聘乘务人员时,加大了对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服务意识、英语以及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的考核,大量所谓美女俊男倒在了考试的门槛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航空服务人才市场出现“数量的过剩与高质量人才短缺”的不均衡状态,民航服务真正需要的人才难于寻觅,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提高民航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三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畸形发展在我国空中乘务专业成立至今的13年间,诸多高校不断探索,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丰富的成果,为民航服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由于民航服务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急功近利”,各种教育体制的多层渗透,健康科学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非主流的教育模式非常活跃,几乎“葬送”了服务作为一门科学的美誉然而,人作为航空服务的核心要素,严峻的企业竞争态势,民航企业逐渐“清醒”,在服务人才选择上正在向需要的本质——高品质回归航空服务领域面临着两难境地:企业需要的人难觅,低劣的人才出现过剩因此,只要培养真正的服务人才,市场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这正是我们建立、做强航空服务专业难得的机会 四是国外航空公司对乘务人员的需求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一方面,我国与国际交往的增加,外航不断增加往返于中国的航线密度,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籍乘务员最适合于在这些航线上从事乘务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丰富、工资要求低,国际航空公司愿意选择中国籍乘务员据统计,每年国外航空公司需要3000名以上的中国籍乘务员,但由于培养模式的缺陷,国外航空公司只能招聘到不足40%的乘务员因此,面向国际航空公司的人才培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山西是全国的经济、旅游大省,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根据《2010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山西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1.6亿美元,增长22.1%;国内旅游收入2915.8亿元,增长25.1%接待游客总人数3.5亿人次,增长21.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66.8万人次,增长18.3%A级旅游景区已达458家,其中,5A级景区6家,新增3家;4A级景区109家,新增3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新增8家2010年航空客运量2231.5万人次,增长18.2%其中,**市作为山西省六大中心城市之一,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近几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重新认识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儒家思想得以在全球获得重视和传播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大学和中学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