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分规则的改变对跆拳道竞赛腿法技术影响的分析.docx
11页得分规则的改变对跆拳道竞赛腿法技术影响的分析 于 善(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西安 710068)摘要:对跆拳道运动两次关于得分规则修改前后国际及国内比赛中的主要腿法技术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际数据角度去观察规则的修改对跆拳道运动产生的实际影响,对其技术体系的发展予以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跆拳道竞赛腿法技术的单一化发展为多元化,高位踢击和高难度踢击动作的应用增加,间接上带动了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跆拳道;得分规则;改变;腿法技术;影响作者简介:于善(1982-),河北邯郸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为民族传统体育及体育教学与训练方向研究,E-mail:shanyu118@ 收稿日期:2015-03-11 修回日期:2015-04-28引言跆拳道项目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虽然已有20余年的蓬勃发展,但对于百年奥运来说尚属年轻项目2013年初,国际奥委会全会的“奥运瘦身”计划中跆拳道被列为备选项目之一,这为跆拳道运动敲响了警钟,也鞭策着跆拳道运动不断的进步发展因此以竞赛的观赏性与精彩程度为基础、公正性与公平性为目标的前提下,其规则在不停的修订、完善中,使其更加符合“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跆拳道项目不断发展的方式之一。
2008年世跆颁布的跆拳道竞赛规则在得分方式上出现了重大更改:旋转踢技术击中躯干计2分,击中头部记2分,主裁判读秒不追加得分[1]加大了赛场上的偶然因素,从而也影响了赛场上的一些技术运用,使其发生了些许转变,带动了跆拳道运动技术体系的偏移紧接不久世跆联再次对得分规则进行了修改,在原先得分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旋转踢技术击中头部计4分[2]这一系列改变极大的刺激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尽可能多的使用高踢技术和难度腿法,以在单次技术的使用时获得更高的得分,从而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两次得分规则的修改显示制定者想通过对分值的调整来影响运动员的技术使用[3]对两次规则修改前后进行的跆拳道比赛中主要腿法技术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以规则修改前200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决赛各主要腿法技术使用情况为基数,统计并观察2009年和2010年规则修改后的五次国际和全国跆拳道比赛的决赛场次的主要腿法得分情况与其进行归类对比,对其改变情况进行数理量化分析,以求检验两次得分规则的修改对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具体影响变化,对竞技跆拳道项目的未来走向也起到些许的窥探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以2008至2013年世界及全国六次跆拳道比赛各级别决赛场次共88场比赛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1.2.2 录像观察法通过观看2008-2013年国内和国际跆拳道决赛比赛录像,对具体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出不同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得分情况及其比例1.2.3 数理统计法使用Excel 2007软件将相关数据整理、统计,进行具体的数理分析2 研究结果与分析对2008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决赛场次的16场比赛录像进行观察,统计出不同腿法技术的得分情况以2008年全国锦标赛的各主要得分技术的得分作为基础值1对在此之后进行的其他国际及国家级跆拳道比赛得分情况以2008年全国锦标赛的基础值以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得出具体的变化值(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2009年第一次得分规则修改后,跆拳道比赛中的,原主要得分腿法——横踢所得分数产生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0年全国锦标赛和亚运会中,横踢的得分比例已经下降到了0.4951和0.4125,较第一次得分规则改变前的得分减少了一半还多而其他腿法都呈现了得分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固然有规则修改后直接提高击头旋转性腿法的得分,也运动员在赛场上主动使用该腿法技术的积极性,使用次数明显上升。
不可否认的是跆拳道比赛中的得分技术应用已经由横踢打天下转变成了腿法多元化的格局2.1 正面腿法技术应用的变化2.1.1 横踢技术的变化自跆拳道运动发展开来,横踢攻击对手胸腹得分区域一直是最主要的得分方式,虽然经过了数次的规则改变,但横踢的得分比率在总得分中一直居高不下横踢的特点是启动速度快,易发力,易控制身体姿态,运动员在运用横踢技术击打对手胸腹后,可迅速返回到实战姿势,以方便连接其他技术动作如按照2009年之前的得分规则,踢击对手头部和击打胸腹得分一样,且高位横踢技术要求运动员柔韧、协调能力较高,不易打出力量,鲜有横踢技术KO对手的情况出现,即使完成高位横踢,身体姿态的恢复时间也比击打胸腹高度的时间要长,容易产生空挡使对手反击得分因此在长期的跆拳道发展中,横踢踢击对手胸腹得分区域一直为绝大多数运动员重点采用,但单一的横踢技术在观赏程度上远不及其其他腿法,使得比赛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图1列举了两次关于得分的规则改变后横踢得分的变化情况从整体来看,横踢得分的比重逐年下滑,之后稳定在规则改变前得一半不到其原因固然有腿法多元化的影响,但也有跆拳道运动员为了一次性获得3分和附加分所加强了高位腿法踢击头部和旋转腿法的应用。
另一方面,踢击头部得分的提高,使得一旦击中对手头部就相当于横踢多次胸腹得到的分数,使得高位腿法踢击头部次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在得分上却远远的优于基本横踢技术2008年全国锦标赛决赛场次比赛中,后横踢的得分达到了前横踢的5.56倍;而在修改规则后前横踢与后横踢的比重也从以往的以后横踢得分为主发展为前后均衡电子护具主要根据压力原理,当运动员脚套上的感应芯片与电子护具上的感应芯片接触,并达到对不同级别所设计的力度系数值时,分数即可通过无线传输自动显示在显示器上[4]后横踢由于启动距离长,易带动腰腹发力,击中得分区域后易达到默认力度系数值;而前横踢虽然较后横踢启动速度快,但由于攻击腿前置,踢击时不易连动腰腹力量,故在规则修改之前的比赛中前横踢所占得分比率要小的很多虽然规则的修改间接的带动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电子护具所设计的各级别力度系数值还是相对于前横踢有一定的难度,顾前横踢得分比率较得分规则修改之前几乎没有变化2.1.2 下劈踢应用的变化在高位踢击对手头部的腿法中,下劈踢较其他腿法更快、更直接且踢击头部得分与否是由裁判判定,而并非像胸腹部护具中采用了电子感应装置,出于保护运动员和提高比赛的观赏性的原因,规则规定,踢击运动员的脚只要与对手的头部有接触即为击中得分,而非之前规则中的击中后需要有明显效果才有效。
所以力量不太大但踢击路径直接、启动速度快的下劈踢就成为了大多数运动员的首选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关于得分的规则修改后,下劈踢的得分比率迅速上升到6.9307,之后再次不断提高,到了2010年全国锦标赛和亚运会的比赛中分别达到了11.5512和10.9901然后下劈踢技术得分比率就出现了些许下降的趋势,到了2011年的大运会和2013年世锦赛中又回落到了9.2079和7.5908这其中有运动员身体素质提高后可使用的腿法多元化的影响,也有运动员在针对下劈踢技术防御意识上的提高造成,对头部踢击时腿法路径要比踢击胸腹位置要长很多,被踢击运动员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躲避及防御动作,如遇到善打反击的运动员,还有被对手抓时机反击的空当所以从2011及2013年比赛中可以看到下劈踢的得分比率有所减少但对于两次关于得分规则修改之前的情况来说,下劈踢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2.1.3 双飞踢应用的变化两次关于得分规则的修改虽然均未出现对双飞踢等腾空技术的直接推动,但可以从图2中看到,2010年亚运会后的比赛双飞踢的应用得分比率较2008年修改前也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亚运会中双飞踢的得分比率迅速上升到9.5402,到了2011年的大运会跆拳道比赛和2013年世锦赛中一跃攀升到了11.2069和14.3678,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成为了得分中较为主要的得分方式。
经过分析,发现对头部踢击的高得分及旋转技术的附加得分,极大的刺激、带动了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多的使用难度技术动作,这对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运动员训练中侧重点的偏移,不再以单一技术得分为主,而是转变为连续技术、连续得分并且从录像中可以发现,在规则修改后的比赛中,运动员在使用双飞踢技术时的攻击目标逐渐提高,已有不少素质较好的运动员可完成双飞踢甚至多飞踢的头部踢击2.2 旋转踢击技术应用变化随着跆拳道比赛规则改变提高了踢击头部和旋转踢击躯干的分值,因此在比赛中运用旋转踢击技术的动作增多[5]2.2.1 后踢应用的变化如图3所示,后踢技术在2009年世锦赛的时候得分比率为2.1008,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尚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不过在第二次关于得分的规则改变后,2010年的全国锦标赛就迅速提高到了5.6723,可以看到第二次的规则改变直接影响到了后踢技术的在比赛中的应用完成后踢动作时的技术特点是:仅仅需要完成半转身的动作,比其他转身腿法(后旋踢、旋风踢等)少转身180度,且在转身之后完成踢击技术时几乎为完全直线腿法,这使得从后踢动作从启动到踢击到目标的速度在转身腿法中最快,再加上后踢技术在所有跆拳道腿法中一直为力量最大的一种,所以大多数运动员不断的加大后踢技术的运用的重视程度。
后踢技术从2010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上达到5.6723的得分比率之后,迅速在2010年的亚运会中回落到了2.6261,2011年大运会和2013年的世锦赛中也是回落到2.5105和2.2269回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也从后踢本身的技术特点相关:一方面,后踢虽然在转身腿法中的速度是最快的,但与较为直接进攻的横踢相比还是要慢的很多后踢在完成踢击动作时,身体重心需向前略有送出,而完成后的后续动作需要完全收回,恢复到实战姿势,这个过程要比从启动到踢击到目标时的速度要慢的很多,而这个时候更是被对手反击的好时机另一方面,由于和其他直线腿法比较而言,后踢速度不占优势,所以在比赛中不可能应用为抢攻得分腿法,更多的是作为反击腿法应用,而在第二次关于得分的规则修改之后,大部分运动员都注意了对转身技术的防范,身体素质的提高了改变了运动员们的躲避能力,使得后踢技术的得分比率再后来的比赛中回落到了之前相差无几2.2.2后旋踢应用的变化后旋踢是旋转击头技术的首选,虽然不能像后踢一样大幅提高使用次数,但完成可以作为出其不意的得分手段[6]从图3中可以看到,后旋踢技术的得分呈现了两次较大的起伏,分别出现在两次规则修改之后进行的2008年世锦赛和2010年亚运会。
这是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高分欲望而使用旋转击头技术但此类技术由于存在动作幅度大、速度慢,且容易给对手制造反击机会的不足之处,再加上运动员在比赛中对高得分技术的防御意识增强,使后旋踢的得分有了降低从总体来看,后旋踢在比赛中的得分和应用总体有所增长,尤其是在2010年得分规则的修改,可以解读为专门为后旋踢技术增加得分3.2.3旋风踢应用的变化旋风踢和后旋踢一样属于高难度技术腿法,有较大的发着提高空间旋风踢是横踢的衍生技术,踢击前需要完成360度转身,击打到胸腹位置时可以获得旋转踢击的高分第二次规则改变同样也对旋风踢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在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旋风踢能力的高踢训练由于存在着360度的转身,旋风踢就存在着时间长且隐蔽性不足的劣势,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对旋风踢的防御相对容易,所以就出现了2009年、2013年世锦赛和2010年亚运会中旋风踢0得分的情况未来跆拳道的发展方向是场面的精彩刺激,技术的使用方向是由单一化向组合化发展,旋风踢作为高得分腿法在组合技术中仍然会有不小的发展余地3 结论3.1 跆拳道比赛得分腿法的单一性已经改变,两次针对得分的规则修改,极大的刺激了运动员在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