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湖南省大学生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ocx
5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湖南省大学生依恋风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摘 要】为了考察湖南省大学生依恋风格与主观美好感的关系,选取来自衡阳和长沙地区的大学生,共300名,通过施测亲热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美好感量表〔GWB〕,做出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状况为恐惧型85〔34.6%〕、安全型79〔32.1%〕、冷漠型44〔18.6%〕和专注型38〔17.9%〕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与主观美好感有显著负性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主观美好感水平要高于其他类型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风格;主观美好感 一、问题的提出 依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中不行缺少的主题无论是从艺术作品,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可观看到,有的人喜爱与人依恋,有的却相反人们关注依恋这个话题已久,但真正将其进行科学化讨论是在1969年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创造依恋理论之后开始的鲍尔比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别意义的他人形成坚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劝慰〞最初,依恋理论是针对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而提出的,但是随着讨论不断深入,很多讨论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成人,开始将成年人作为依恋风格的讨论对象。
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进展,也进展了一批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近年来,伴随着主动心理学的不断开展,主观美好感始终是至今都特别活跃的讨论课题主观美好感专指评价者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由于主观美好感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亲密的关系,所以主观美好感的相关讨论特别之多,而婚恋状况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到底什么样的依恋风格者拥有更高的主观美好感呢?这正是本讨论的目的所在,本讨论盼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大学生的依恋风格极其主观美好感的相关进行讨论,盼望为增添大学生的主观美好感尽绵薄之力 二、讨论对象与方法 1.被试 本讨论选取衡阳、长沙两地本科生共300人作为被试,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回收272分,剔除无效问卷26分,最终获得246分有效问卷 2.讨论工具 亲热关系体验量表〔ECR〕,包含36个项目测量与依恋相关的焦虑和回避,焦虑和回避两个重量表分别包含18个项目量表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55和0.8026,重测信度分别为0.805和0.820采纳七点计分方式 总体美好感量表〔GWB〕,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33个题目本讨论中采纳国内段建华〔1996〕修订版本。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5-0.95之间,信效度良好 3.数据处理 回收后的问卷全部采纳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数据处理 三、讨论结果 1.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状况 通过对所调查被试的依恋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发觉,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安全型的占32.1%,惧怕型的占34.6%,专注型占15.4%,冷漠型占17.9%进一步进行检验发觉,四者之间差异性显著 2.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维度与主观美好感的相关 通过对依恋维度与主观美好感进行相关分析,发觉无论是回避维度还是焦虑维度,都与主观美好感变量呈现负相关,且相关极显著 3.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状况 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主观美好感差异显著〔P=0.000〕,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得分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冷漠型、恐惧型以及专注型 四、商量 1.湖南省大学生依恋类型的状况 通过对所调查被试的依恋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发觉,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安全型的占32.1%,惧怕型的占34.6%,专注型占15.4%,冷漠型占17.9%这个结果与国外的一些讨论成果有所出入在美国的大学生中安全型占46%,惧怕型占23%,专注型占16%,冷漠型占15%。
可见,在美国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数占了最大一个部分,说明在人群当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多的但是本讨论却发觉湖南省大学生惧怕性占了大多数,而安全型依恋的人数则屈居第二而在大多数的本土化讨论中,也和本讨论的讨论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依恋风格存在着国内外的差异性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国外独生子女的人数远远少于中国Scott和Cordovade讨论中指出,惧怕型依恋的人通常拒绝与人之间的交往,其缘由就是可怕他人的拒绝而独生子女个人独处时间许多,与人交往的时间相对较少,可能就造成了他们对别人的惧怕心理第二,大多数国内讨论所采纳的依恋风格的调查问卷都是采纳的ECR问卷,这也有可能是讨论工具上的局限,在今后的讨论中可以采纳其他讨论工具进行探究 2.湖南省大学生的依恋维度与主观美好感的相关 从测量所得的结果来看,湖南省大学生回避维度、焦虑维度与主观美好感都呈显著负相关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得分较高的被试,其主观美好感较低这与前人的讨论结果一致李同归、李楠欣、李敏对330名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做的依恋和主观美好感的相关讨论结果显示,依恋回避与负性心情和负性体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依恋焦虑与负性心情、负性心情有着极强的正相关,与正性心情、正性体验及主观美好感总分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
李同归、李楠欣、朱玉对北京地区256名理工科大学生做的讨论结果显示,依恋回避与负性心情有较强的正相关,而与正性体验和主观美好感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负性心情、负性体验都有着极强的正相关,与正性心情、正性体验以及主观美好感总分有着很强的负相关 一般来说,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得分较低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高,对人的看法更加友善、可亲近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自信,对他人的信任感较强,能够从与他人交往之中获得更多的欢乐感与美好感自然,其主动心情就要多余那些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得分高者,从而,主观美好感也较高 3.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状况 从讨论结果来看,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呈现显著差异性,其中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通常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人很简单与人相处及信任对方,对自己及其他人有主动意向能够乐于共享,对生疏人不会存在较大的抗拒与惧怕心情,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强因此这种人的更简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本身就是主观美好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主观美好感要高于其他类型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