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4页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医学影像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能力,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影像专门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和资料,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二、学习年限三年三、研究方向1、 影像断层解剖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临床,从临床需求出发,丰富和完善活体(如 CT、MRI 等)断层解剖学资料,改变目前断层影像诊断以外国人数据为标准和以尸体断层解剖数据为标准的状态2、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乃至临床医学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介入放射学以微创为特点,集影像诊断和治疗为一体,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3、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影像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综合影像学——“大影像” ,强调各种影像手段的互补和融合,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比较、优选和组合,以发挥影像学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
四、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必须全部完成,非学位课程选修不少于 6 学分的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在内,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一)学位课程(必修课):22 学分1、政治理论(1)自然辩证法 40 学时 2 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 30 学时 1.5 学分(3)形势与政策 24 学时 1 学分2、英语(1)英语读写 72 学时 3 学分(2)英语听说 72 学时 3 学分(3)专业英语 60 学时 2 学分3、医学统计学 50 学时 2.5 学分4、计算机文化基础与程序设计 72 学时 3 学分5、病理学 24 学时 1 学分6、局部解剖学 24 学时 1 学分7、影像医学与实验核医学 60 学时 2 学分(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 6 学分1、医学文献检索 20 学时 1 学分2、科技论文写作 12 学时 1 学分3、医学科研设计 20 学时 1 学分4、实验动物学 18 学时 1 学分5、分子生物学 24 学时 1 学分6、肿瘤学 24 学时 1 学分7、高级生理学 20 学时 1 学分8、实验核医学 18 学时 1 学分(三)学术讲座: 至少 2 学分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 0.5学分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 1 学分五、教学工作或临床工作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或 6 个月临床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六、培养方式方法研究生在读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中外书籍;学习有关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具体安排: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2、第二学年:由教研室安排进行本专业研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检索、选择、鉴别、分析、专业工具书的使用,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问题,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导师组对研究计划给予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教研室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第三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第四学期主要继续完成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3、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主要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如备课、听课、实验课教学等) ,研究生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学习情况并及时取得导师的指导。
在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基础上撰写论文,完成后交导师批阅;5 月份之前全部完成学位论文,并最后整理定稿、印刷,提交答辩委员会相关人员审阅后进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七、考核方法1、课程考试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 70 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 60 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2、中期考核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3、毕业考核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八、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一般硕士研究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 1 年1、选题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专著等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方向应尽量与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相关或与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课题的选题应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确定。
2、开题报告选题后应立即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邀请教研室及相关科室的人员参加,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必须对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最终确定研究课题3、课题研究确定科研课题后首先进行预试验进行科研时,教研室及导师组应指定专人协助及指导科研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及时作好记录,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慎密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4、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要求三年级下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五学期中进行,由本学科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5、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组预审、教研室内及相关学科老师参加的预答辩,由系(部、临床教学医院)组织专家经“双盲” 方法评审,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争取在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 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综述或其他论文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