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设计初步教案.doc
32页园林设计初步教案2010年8月 第1章 绪论及绘图基础第1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了解园林设计初步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趋势;u 了解制图种类u 介绍绘图工具使用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绘图工具使用方法;三、教学内容提要:◆ 绪论;◆ 绘图工具种类与使用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丁字尺与三角板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绘图铅笔的使用方法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讲解;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65分钟)◆ 绪论(多媒体讲授)Ø 园林设计初步的涵义、作用及主要内容;Ø 园林设计初步发展现状与趋势;◆ 设计初步制图种(多媒体讲授)Ø 徒手图Ø 工具制图Ø 计算机辅助制图◆ 制图工具种类(传统教学手段讲授)Ø 图板Ø 图板使用注意事项Ø 图板使用示例Ø 丁字尺Ø 丁字尺使用注意事项Ø 丁字尺绘图示例Ø 绘图铅笔Ø 绘图铅笔使用注意事项Ø 绘图铅使用示例Ø 马克笔Ø 草图笔Ø 曲线板Ø 笔刷Ø 橡皮擦Ø 擦图片Ø 磨石(二)、学生分组工具练习与讨论(20分钟)u 图板的固定;u 丁字尺与水平线练习;u 丁字尺、三角板与垂线练习;(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水平线组、垂线组的绘制注意事项;(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1章 绘图基础第2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介绍绘图工具使用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绘图工具使用方法;三、教学内容提要:◆ 绘图仪◆ 针管笔◆ 比例尺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绘图仪与针管笔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针管笔的使用方法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65分钟)◆ 针管笔◆ 针管笔使用注意事项◆ 针管笔使用示例◆ 绘图仪◆ 绘图仪使用注意事项◆ 绘图仪使用示例◆ 圆规种类◆ 圆规使用注意事项◆ 直线笔种类◆ 直线笔使用注意事项◆ 直线笔使用示例◆ 比例尺◆ 比例尺使用注意事项◆ 绘图纸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绘图墨水◆ 刀片种类与使用注意事项◆ 透明胶带◆ 三眼钉◆ 建筑模板(二)、学生分组工具练习与讨论(20分钟)u 同心圆组绘制练习;u 不同宽度线型绘制练习;(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保证作图精度的措施有哪些;(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1章 绘图基础设计课1一、设计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通过绘制给定图形,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达到加深、巩固、熟练掌握工具绘图技能的目的;三、设计内容提要:工具图练习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练习重点:绘图中工具联合应用的技能;◆ 设计练习难点:保证作图精度的技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10分钟)◆ 图纸固定演示;◆ 绘制的一般程序演示;(二)、学生工具练习与讨论(75分钟)u 设计练习:绘制给定图形;(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平行线、垂线组绘制技巧主要有哪些?(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1章 绘图基础第3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了解设计相关法规;u 掌握景观设计制图的图幅、图框、字体、标注等规范;u 掌握景观设计制图的标高、高程、文字标注、引出线、线型交接等规范;三、教学内容提要:◆ 图幅及图框规范◆ 标高规范◆ 线型及相交规范◆ 文字标注规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图幅、图框、标高、线型规范;◆ 教学难点:图框及引出线标注规范;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55分钟)◆ 园林设计相关法规及规范◆ 图幅种类、尺度与裁切、加长规范◆ 图幅的固定方式◆ 图框规范、图框的组成与尺度◆ 会签栏构成◆ 标题栏构成◆ 图框线型及装帧规范◆ A3图幅规范◆ A3图框绘制示例◆ 标高概念、种类◆ 标高绘制规范◆ 标高绘制具体要求◆ 以竖向设计图为例,做标高绘制示例和分析◆ 文字、字母、数字标号、种类及相关规范◆ 以植物配置图为例,做文字及标注示例和分析◆ 引出线种类及相关规范◆ 以建筑施工图为例,做引出线绘制示例和分析◆ 常见线型种类◆ 线型交接与线宽规范◆ 以建筑施工图为例,做线型交接示例和分析◆ 索引规范(二)、学生分组工具练习与讨论(30分钟)u 图幅裁切练习;u A3图框绘制练习;u 常见线型交叉错误判读练习;(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各种图幅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型景观施工图标注的判读与绘制(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1章 绘图基础设计课2一、设计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通过线条图工具绘制,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绘图工具相关知识,达到加深、巩固、熟练掌握工具绘图技能的目的;u 培养各种正确绘图的良好习惯,避免错误绘图习惯的发生;三、设计内容提要:线条图练习(上)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练习重点:平行线组、垂线组、同心圆组绘制;图框、图幅规范练习;◆ 设计练习难点:保证作图精度的技巧;正确绘图习惯的培养;同心圆组绘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15分钟)◆ 图幅裁切演示;◆ 图框绘制演示演示;◆ 绘制的一般程序演示;◆ 平行线组绘制演示;◆ 垂线组绘制演示;◆ 同心圆组绘制演示;(二)、学生工具练习与讨论(70分钟)u 设计练习:利用工具作图绘制给定线条图(上);(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2分钟)u 如何保证平行线组、垂线组和同心圆组的作图精度?u 快速、准确绘制景观设计中常见的A3图框?八、教学后记:第2章 设计构成基础第1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发展和作用;u 掌握形式美法则;u 掌握常见平面构成方法;三、教学内容提要:◆ 平面构成概论;◆ 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形式美法则;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75分钟)◆ 平面构成设计概论Ø 定义Ø 发展及作用◆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Ø 调和与对比Ø 统一Ø 对称Ø 平衡Ø 比例Ø 重心Ø 节奏与韵律◆ 平面设计门类◆ 平面设计元素◆ 平面构成与形象设计◆ 平面设计的形态要素Ø 点Ø 线Ø 面◆ 平面构成方法Ø 重复Ø 近似Ø 渐变Ø 发射Ø 特异Ø 对比(二)、学生分组讨论:统一与调和的异同点以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举例(10分钟)(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分别用重复、近似和渐变构成方法,设计3个景观设计平面图案(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1章 绘图基础设计课3一、设计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继上次线条图练习之后,通过线条图后半部分的绘制,继续巩固学生所学绘图工具相关知识,达到加深、巩固、熟练掌握工具绘图技能的目的;继续培养各种正确绘图的良好习惯,不断纠正各种错误绘图习惯;三、设计内容提要:线条图练习(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练习重点:弧线组、切线组、交叉线组绘制;◆ 设计练习难点:保证作图精度的技巧;正确绘图习惯的培养;切线组绘制;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15分钟)◆ 弧线组绘制演示;◆ 切线组绘制演示;◆ 交叉线组绘制;(二)、学生工具练习与讨论(70分钟)u 设计练习:利用工具作图绘制给定线条图(下);(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如何保证切线组、弧线组的作图精度?(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2章 设计构成基础第2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发展和作用;u 掌握常见平面构成方法;u 掌握单线材、限形切折等常见构成方法;三、教学内容提要:◆ 平面构成方法;◆ 线材构成◆ 面材构成;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翻转构成;韵律;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75分钟)◆ 平面构成方法Ø 密集Ø 肌理Ø 空间Ø 打散Ø 韵律Ø 分割◆ 立体构成的概念、发展与作用◆ 线材构成Ø 单线材构成Ø 线材垒叠构成Ø 线材桁架构成Ø 线织面构成Ø 结绳构成◆ 面材构成Ø 浮雕构成Ø 翻转构成Ø 可还原切折构成Ø 限形切折构成Ø 自由切折构成Ø 球形构成Ø 柱体构成Ø 其他构成(二)、学生分组讨论:三种切折构成的异同点(10分钟)(三)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3分钟)(四)、课后作业与思考题:分别用密集、空间和韵律构成方法,设计3个景观设计图案(2分钟)八、教学后记:第2章 设计构成基础第3讲一、教学时数:2二、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u 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常识;u 掌握色彩的表情与对比方法;三、教学内容提要:◆ 块材构成;◆ 色彩常识;◆ 色彩的表情;◆ 色彩的对比;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色彩的对比;◆ 教学难点:色彩的表情;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讲授七、教学过程:(一)教学主要内容:(75分钟)◆ 块材构成Ø 块材分割Ø 块材积聚Ø 块材的分割与积聚◆ 色彩常识Ø 光与色Ø 色彩的三元素Ø 暖色、冷色、中间色、中性色◆ 明度基调◆ 色彩的表情Ø 红色Ø 橙色Ø 黄色Ø 绿色Ø 蓝色Ø 紫色Ø 黑色Ø 白色Ø 灰色◆ 色彩的调和◆ 色彩的对比Ø 色彩三元素的对比Ø 色彩的关系对比Ø 色彩的面积对比Ø 色彩位置的对比Ø 色彩空间的对比Ø 色彩的强弱对比Ø 色彩的轻重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