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doc
15页金融支持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在诸多原因影响下,县域银行信贷投入十分有限,银行业信贷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变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我们对某县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力图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层面找到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最佳切入点,达到双赢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某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2021年3月末为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延续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3%;第二产业增长22.2%;第三产业增长13.6%附表:某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元 项目 年份 gdp 三次产业比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0 122.1 41︰1.37︰0.60 10.2 37.76 1369.84 200 225.44 1︰1.47︰0.59 11.42 9.93 1419.22 2021 29.06 1︰1.78︰0.6 512.71 12.22 1510.89 2021 35.09 1︰1.73︰0.63 14.59 17.77 1701 (二)县域金融支持情况 截至2021年5月末,某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较1999年增加2.9亿元,增长23.9%。
各项存款20.5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2.5亿元,增长了156.3%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能仅以贷款余额增长的多少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县域融资市场很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脱节 通过对某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在减弱附图:某县存、贷款与gdp增长示意图) 上图反映了1999年以来某县金融机构存款、贷款、gdp的增长趋势信贷投入增长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极不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县域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且,现行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也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作为某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本来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粮食购销进入市场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退化据统计,目前,近几年来某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由416人减少到目前的87人,减少了79.1%;机构网点由93个减少到目前的51个,减少了45.2%工行仅保留一个营业部,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撤消,建设银行降格为分理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其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趋同,许多领域出现信贷真空。
1999年至今,某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且集中于个别企业农业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广电、学校、医院和公路建设等少数几个领域,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桐柏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桐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较差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新增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有少量的承兑、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二)存贷款资金逆向流出,加大了县域资金需求的缺口 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某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则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县域资金的外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进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外流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且其吸收来的存款可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使得邮政储蓄机构产生较大的利益驱动,存款量大幅增长,加剧县域资金外流。
2021年以来,某县存差资金以年均2亿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率以37%的速度增长存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差额,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银行从存款人吸收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没有被银行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富裕资金从某县金融机构2021年末存差资金占用结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2亿元,占存差资金的25.6%;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款0.9亿元,占19.1%;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0.4亿元,占8.5%;邮政储蓄存款2.1亿元,占比为44.7%在某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上述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抽血”,造成县域经济严重“失血” (三)作为目前桐柏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压力巨大 1、农村信用社对政策依赖性强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 一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为体现国家重农、扶农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1999年人民银行开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资金3.85亿元支农再贷款作为政策性资金,人民银行对其投向有硬性规定,不仅要用于“三农”,而且还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组织自有资金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
这是1999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重要资金保障一个典型现象是2021年,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宽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松现实,人民银行上收了部分支农再贷款指标结果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养殖大户增加较快,资金需求急剧增加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不足,全年仅新增农业贷款6241万元,导致农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活跃,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弱势产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为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人民银行定向对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消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呆坏账、亏损挂帐等,金额达2238万元,占其资不抵债额的50%此外还作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安排,包括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支农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等,减轻了农信社的负担,促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成本高等特点,人民银行赋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动权限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与人民银行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2、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来看,信贷区域化集中趋势明显,这与其业务重点定位于支持“三农”相矛盾。
农村信用社县城范围内信贷余额为3.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3.2%,其他乡镇占36.8,平均仅为2.3%,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有大量贷款用于“三农”之外而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运用情况看,有大量资金或闲置,或流出截至2021年5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93亿元,占其资产总计的42.6%,占各项存款的64.2%,低于75%的相关要求;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0.72亿元,超额存放0.24亿元;存放商业银行款项1.33亿元,占资产总计的9.5%;投资债券等1.18亿元,占资产总计的8.5%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有信贷投放自主权的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并通过购买债券、存放商业银行等途径流出县域 3、农村信用社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2.3倍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但个别农信社趋利思想严重,执行浮动利率大多是“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初衷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
信用社在农村是一统天下,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三、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减弱原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 近几年,某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农业方面,具有弱质性,尤其是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中小企业方面,普遍规模小,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由于经济转型期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缺乏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经济亮点。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同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二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严重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