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与发展: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docx
25页摘要:绝对贫困的治理是生存性议题,相对贫困的治理是多元 与发展性议题由短缺社会到丰裕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 推动贫困认识的“再发现”,带来贫困理论范式、贫困治理实践 的革新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贫困内涵不断拓展,能力与 权利、制度与文化等要素逐步纳入相对贫困治理的范畴当代 中国的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贫困、城市贫困、农村边缘 贫困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必须建立相对贫困动态识别体系, 坚持阶段性与渐进性结合、普惠性与差异性结合、参与性与包 容性结合的治理原则,统筹建立相对贫困综合治理体系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贫困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距离20 20年打赢 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绝对贫 困的消除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贫困问题,缓解相对贫困将是复杂 而长期的任务后减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重心要逐步转向相对贫困 由消除绝对贫困到关注相对贫困,背后体现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绝对贫困本质上反映的是基本经济物质之匮乏,相对贫困则更 加复杂地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 盾。
绝对贫困治理关注基本生活的保障,相对贫困治理则进一步强 调促进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增进人民福祉绝对贫困的治理是 一个生存性命题,相对贫困的治理则是一个发展性命题一、贫困“再发现”作为发展命题的相对贫困回溯贫困研究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贫困概念的演进贫困是一个 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现代性的命题贫困与富裕之间无止境的张力始终伴随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推动人们不断为“贫困”这一古老的概念注入新的理解 人类对贫困的认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在前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化的早期阶段,由于物质与经济的绝对短缺,导致相对贫困问题被遮蔽随着经济 社会发展、社会差别拉大,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 困,贫困研究经历了范式的革命,相对贫困的多元性、发展性内涵也逐渐被清 晰地认知一)短缺社会:作为经济概念的绝对贫困在前现代与早期现代化的社会中,贫困问题普遍表现为绝对贫困短缺经 济下饥饿与贫穷的严峻性关乎生死,实现安全生存是最基本也最迫切的需要 借用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 )在其东南亚农民研究中的形象譬喻:绝对 贫困者好比长久站立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使他们陷入 灭顶之灾。
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 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19世纪80年代,贫困研究的经济学范式逐渐成熟英国改革家、社会调 查家布思(Charls Booth)对伦敦居民贫困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家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 )对约克郡的贫困研究,开启了以经济学的生计调查来 描述绝对贫困的传统,生计调查和贫困线的研究开始在贫困研究中居于重要位 置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析也为贫困问题提供了深刻而富有穿透力的洞见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没有对抗就没有文明,繁荣与富裕的时代正 是衰退与贫困凸显的时代劳动分工与机器大生产在推动资本累积的同时,也 带来资本的统治,工人阶级被卷入劳动剥削与依附资本家的旋涡之中,其结果 是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马克思通过考察无产阶级贫困化,揭露了资本主义贫 困问题的本质、规律及制度根源,对被资本主义繁荣所遮蔽的绝对贫困进行了 再发现二) 丰裕社会:综合社会概念的相对贫困早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就论及相对贫 困的问题马克思对相对贫困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座小房子不管怎么小, 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
但是, 一旦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 ” 马克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比较的意愿上的贫困, 资本主义创造出一种异己的力量,劳动本身越是客观化,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是与劳动本身分离,劳动者相 对于资本家越是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人们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丰裕社会 的到来,并没有使人类社会彻底摆脱贫困福利国家建设、周期性的经济发展 停滞、资本主义危机以及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推动人们开始对更具隐蔽性的 相对贫困投注更多的关注,贫困概念的内涵与边界由之不断拓展绝对贫困强 调生活资料的匮乏和基本生存状态的难以维持; 相对贫困则含有社会比较的意味,强调社会剥夺、社会排斥、文化污名及社会结构与社会阶级带来的边缘化 与不平等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福利国家的建设,贫困的认定标准也开始转向 相对贫困,贫困的研究范式出现新拓展1958年,经济学家加尔布雷什(Galbraith )指出,一个人是否贫困不仅取决于本人的收入,还取决于社会中其他人的收入70年代,汤森德(Peter Townsend)最早明确界定了相对贫困, 他用“相对剥夺”的概念指出贫困包含社会排斥与社会剥夺的维度,并针对相对 贫困的测量提出生活形态指标。
20世纪80年代,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则从支配、控制食物的权利体系,以及可行能力缺失出发,以能力贫困、权利 贫困的概念拓展了相对贫困的意涵,并根据权利方法制定了识别和加总贫困的 标准:森指数汤森德与森的努力使得贫困研究开始超出传统的福利经济学, 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最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在汤森德、 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基础上,进一 步拓展了相对贫困概念的内涵罗伯特•坎勃(Robert Chamber )将脆弱性与 无话语权的概念引入贫困的讨论,激发了经济学家对脆弱性与风险防范的兴趣 贫困人口缺乏抗风险能力,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处于边缘化地位脆弱与无 话语权使得他们不仅经受了物质剥夺,也同时受到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剥夺相 对贫困也与主观体验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 (0^Lewis)把贫困研究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家庭背景联系起来 ,认为贫困是由贫困群体的规范、习性和文化态度造成的贫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趋于稳定,以代际传 递的方式将贫困固定下来阶级、社会排斥与社会剥夺、能力与权利、社会心态、脆弱性及风险、贫困文化等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对贫困的理解进入了社会 与文化的综合性领域。
三)绝对到相对:贫困研究的范式革命相对贫困的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推动了贫困研究范式转型 一是相对贫困丰富了贫困概念的多元属性相对贫困不仅反映收入差距,同时也反映出以他 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参照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由此可见,相对贫困既是一种 客观状态,也涉及主观体验;既反映经济收入与分配问题,也反映社会结构、 社会排斥及社会心态问题相对贫困推动贫困概念不断深化,使人们对贫困的 认识逐步从一种简单的“相对较少的收入”和“生活必需品的缺乏”的经济贫困向 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权利和机会的被剥夺”的人类贫困再到“发展的自由缺乏”转 变二是相对贫困拓展了贫困研究的学科视野发展经济学、社会政策、社会 学等学科视角相继进入贫困研究领域,催生出对贫困的文化、制度、能力及权 利等角度的解释,对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多维贫困、发展赋权等贫困治理理 念的产生重要影响三是相对贫困推动减贫政策与手段的多元化当人们逐渐 把贫困理解为生活权利缺失而不仅仅是绝对的收入差距时, 对贫困根源的解释也开始由个人归因转向社会整体归因, 减贫政策与实践也随之由单一走向多元 化社会配置失衡、制度性结构性剥夺、区域相对剥夺、文化及权利缺失等因素被逐步纳入贫困治理的考量之中,社会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 贫实践不断推动参与式贫困治理、包容性增长、综合贫困治理理念由理论转向 实践,推动了多元减贫治理格局的形成。
二、特征与意涵:作为多元命题的相对贫困参考贫困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给绝对贫困及相对贫困下一个定义:绝对 贫困指的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维持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资源; 而相对贫困指的是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 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绝对贫困是基本生计概念,相对贫困则是多元与发 展性概念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多元属性,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其内涵与外延 从单纯的经济层面拓展到社会结构、社会比较、社会心态的层面相对贫困也 具有显著的发展性意蕴,包含了人们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受保障的可行能力及 发展权益、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相对性:相对贫困的本质属性吉登斯声称,“即便是绝对贫困,也是在相对的概念上提出的”相对性是 贫困的本质属性,贫困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相对贫困更强调贫困现象的动态性及不稳定性相对贫困的相对性体现在主客观相对性、时空相对性、流动性 与不稳定性等多个层面相对贫困的主客观相对性相对贫困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既呈现为一种客 观状态,也表现为一种主观体验虽然所有的贫困在本质上都具有相对性,但 相对贫困的衡量也有其客观标准,一般将低于平均生活水平、高于维持基本生 存需要的生计范畴定义为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也具有主观性,当代社会对相对 贫困的关注与社会公平、社会心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对相对贫困的感知与 其感受到的相对剥夺、社会不公以及忍受不平等的心理预期有关。
当前的贫困 问题源于绝对贫困与可感知的相对贫困的叠加,人们对贫困的敏感度随着物质 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贫困的耐受性却在下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相对 贫困现象不仅反映经济分配本身的公平性,而且能够反映大众对社会公平状态 的判断及可接受程度相对贫困的时空相对性相对贫困首先表现为时间相对性从短缺经济到 丰裕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相对贫困不具有可比性,相对贫困的判断标准 需要随时间推移、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随着绝对贫困的逐步消除,中 国即将实现全面小康,适时调整贫困线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也是题 中应有之义相对贫困还表现为空间相对性现代化理论用“依附发展”“中心-外围”“核心-半边陲-边陲”等概念,从宏观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相对于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地位及相对贫困现象将视线聚焦中国,改革开放与区域 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地域及村落分化导致空间性的相对贫困随着大规 模扶贫开发以及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 贫困群体的空间分布出现新的 变化区域性瞄准、精准到县到村到户的扶贫工作基本解决了区域性贫困的问 题,剩下未解决的贫困现象尤其是相对贫困,则以散点式分布在乡村、城市乃 至城乡交汇地带之间。
相对贫困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相对贫困没有明确边界,由此带来界定及 测量上的不确定性衡量相对贫困的标准随参照系而不断发生变化;现代社会 的流动性加剧了贫困的相对性,使得贫困的状态呈现更加不稳定的状态一方 面,流动性与城市的相对贫困问题有重要关联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将流动视为 打破贫困陷阱的重要因素,理想情况下借助迁移与流动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就 业收入水平及资源条件但现实情境中,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民在城市中的 融入,随着农民进城的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很可能进一步演化为城市内部二元 结构,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者转变为城市贫困人口另一方面流动性打破了城 乡时空边界,使得贫困治理更加复杂和不可控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传统的 属地管理思维下更难以把握,城乡二元体制分割也进一步使得流动人口的权利和社会保障处于相对真空的状态在流动人口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中,社会公平、 个体发展、制度建构、结构失衡、群体关系、文化对垒、风险控制等诸多要素 均需要被纳入相对贫困治理的考虑中二)多维贫困:相对贫困的表现形式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贫困研究逐步突破单一的经济学范式,开始转向 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多元取向的综合分析,使得相对贫困的意涵更为丰富 和复杂。
相对贫困关注经济基础及社会结构、区域差异、文化及地方性知识等 多种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