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docx
14页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 级:勘查技术与工程姓 名:孙正松指导老师:毕乃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15 年 6 月 28 日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第二章 地层 ……………………………………………………1 第三章 岩浆岩及变质岩 ……………………………………3 第四章 地质构造 ……………………………………………4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6 第六章 结束语 …………………………………………………7参考文献 …………………………………………………………10 附图 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11第一章 引言(依次:图区地理位置、地势地貌特征、人文环境、资料介绍、报告完成人及工作量)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 216 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 1800 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伏牛山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图区人口 4.5 万, 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 第二章 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 、侏罗纪(J ) 、古近纪( E) 、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2.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 、上泥盆统(D3) 、石炭系(C) 、二叠系(P )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泥盆统(D2 )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 2 平方公里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 3 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东南部,主要出露于奇峰、雨峰、五里河、诸岭、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 25 平方公里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沿东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主要出露于王庄、五里河、诸岭、及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 55 平方公里上石炭统( C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 6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和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 32 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2)石灰岩主要沿北偏东 45 度左右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部,北部地区也出露一小块,出露面积约为 15 平方公里2. 2 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 、上三叠统(T3)及白垩系(K)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沿西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安村、桑园附近,出露面积约为 7 平方公里上三叠统( T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的安村,出露面积约为 2 平方公里下白垩统(K1)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伏牛山附近,出露面积约为 10 平方公里,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白垩统(K2)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及东北,出露面积约为 5 平方公里第三章 岩浆岩及变质岩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 前者主要位于(陵庄)一带,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晚三叠世(T3)以后,白垩纪(K)之前;后者以(岩墙)形式发育,见于(陵庄)附近,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花岗岩形成)以后或晚三叠世(T3)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第四章 地质构造4.1 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 ,使得上二叠统(P2)与中三叠统(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侏罗统(J ) ,使得下白垩统(K1 )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 D2-T3 构造层、K1-K2 构造层,其中D2-T3 构造层又划分为 D2-P2 亚构造层和 T2-T3 亚构造层 4.2 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整个图区分布多个背斜、向斜,褶皱枢纽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构造挤压作用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该背斜褶皱分布于东南部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石炭系地层西北翼产状约为 320°∠ 40°,东南翼产状约为 120°∠ 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f2 安村 —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该褶皱组由一个主要的向斜和多个次一级的皱褶组成,延伸较远,分布较广,但部分被左侧的逆冲断层切断覆盖,向斜核部沉积一块飞来峰。
f3 五里河 — 诸岭背斜褶皱组;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五里河诸岭一带,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 315°∠70°,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 130°∠5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 70°,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f4 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 315°∠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4.3 断层 图区发育 3 个大规模逆冲断层、 4 个平移断层、 5 个小规模正断层;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 F1)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通过五里河、桑园、陵庄附近断面产状约为 315°∠ 20°上盘出露地层为 C1—P2,产状约为 320°∠80° ;下盘出露地层为 T2、T3,产状约为 320°∠80°上盘有一倒转背斜及构造窗;下盘有一倒转向斜和飞来峰。
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倾角小,为逆掩断层该断层穿过花岗岩,形成于 T3 之后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m,露出了陵庄— 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 看到下盘的底层 P2和 T2,特点为大片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为构造窗,面积大约为 0.8km2;孤峰高处为 1200 米,由P2、T2 两部分组成,特点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为飞来峰,面积大约为 0.5 km2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 F2)该断层位于图区中西部,通过奇峰、雨峰,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断层面产状约为 320°∠25° 上盘出露地层为 C1、C2 等,产状约为 320°∠75 °;下盘出露地层为 C2、P1 、P2 ,产状约为 350°∠30°上盘有背斜及向斜,有地层重复;下盘从 C1—P2,无地层缺失和重复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倾角小,为逆冲断层,断距约为 2.1km该断层在中部被两个平移断层错开,止于 K2 地层,形成于 P2—K2 4、王庄逆冲断层(F3)该断层位于图区西北,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段层面倾向西北方向,倾角 30°上盘为西北盘,上升,出露 C1、C2 、C3;下盘出露 C2、C3 、P1,下降,为逆冲断层。
上盘有向斜和倒转背斜,下盘有倒转向斜和背斜,形成于 P2 以后5、河北村正断层系(F4-F8)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枢纽,延伸 1—1.5km沿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 第一、二个断层面和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6、走滑断层系(F9-F12)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 1.5—2km),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王家庄走滑断层位于王家庄附近,为左行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 0.5km在河北村西北,金山镇西南方有一右行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延伸 0.8km 4.4 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断层东西两侧共形成一个飞来峰和一个构造窗,F1 错断了五里河倒转向斜 雨峰—奇峰逆冲断层,错断雨峰倒转背斜,同时被该处两个平移断层错断,使背斜的核部和轴迹都错开,平面上表现为岩层的错移王庄逆冲断层切断上盘倒转背斜和下盘倒转向斜河北村正断层系使该地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这一系列正断层错断了河北村直立背斜,使其在上盘核部变窄,且所切断地层D2、D3、C1 在平面上出露宽度发生变化。
王家庄和金山镇平移断层错断了 C3、P1 在地表的出露界线,使其错移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中泥盆世时期图区位于海平面上,为陆相砂岩沉积;后地面下降,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依次沉积了下、中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世晚期,地壳又下降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灰岩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面抬升并并沉积陆相砂岩;而后地壳又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沉积了一套上二叠统灰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或者沉积间断,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 T1的地层;而后地面又下降到海平面以下,并沉积一套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一套上三叠统灰岩;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缺少整个侏罗系地层,并且在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强大的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枢纽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方向的褶皱构造;该时期同时或稍后,东北角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岩株和斑岩岩墙;褶皱形成后又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层,并切断了多个向斜和背斜,并在断层 F1 上下盘分别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最后图区北方沉积白垩系砂岩地层,并构成了如今的地貌第六章 结束语通过完成《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到怎么去读褶皱、断层、岩浆体等地质构造,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演化史;并且学会了如何通过地质图作地质剖面图和地质纲要图;但也发现自己在一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上还没有完全掌握构造地质学课程对于我们石油地质专业也是非常重要,对于指导我们从油气运移和储集问题上去勘探石油有重大意义感谢毕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下悉心指导,也感谢多位同学的指点和疑惑的解答 参考文献 杨坤光,袁彦明. 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舒良树.普通地质学. 第三版.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附图 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