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doc
16页2018-2019学年下期期末 高二化学 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Mg 24、Al 27、P 31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1.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A项,甲醇低温制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氘、氚用作核聚变燃料,是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C项,偏二甲肼与N2O4反应生成CO2、N2和H2O,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D项,可燃冰是甲烷的结晶水合物,CH4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详解:A项,甲醇低温制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氘、氚用作核聚变燃料,是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C项,偏二甲肼与N2O4反应生成CO2、N2和H2O,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N2↑+2CO2↑+4H2O,属于化学变化;D项,可燃冰是甲烷的结晶水合物,CH4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大量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属于化学变化;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变化、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注意化学变化与核反应的区别,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反应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 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答案】C【解析】【详解】A.长颈漏斗不能用作分离操作,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应该选用分液漏斗,故A错误;B.NO易和空气中O2反应生成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不易溶于水,应该用排水法收集,故B错误;C.FeCl3属于强酸弱碱盐,Fe 3+易水解生成Fe(OH)3而产生浑浊,为了防止氯化铁水解,应该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故C正确;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会带出部分水蒸气,所以得不到纯净的氯气,应该将饱和食盐水出来的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从水溶液中出来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3.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r(W) > r(Z) > r(Y)B. 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C. 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D. 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D【解析】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作答详解: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A项,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r(W),A项错误;B项,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C项,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D项,非金属性:O(X)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项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推断,准确推断出各字母代表的元素是解题的关键,进而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作出判断4.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0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0.1NAB. 常温常压下,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C. 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D. 标准状况下,124 g 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6NA【答案】D【解析】【详解】A.三价铁离子在水溶液中部分水解,所以100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小于0.1NA,故A错误;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因此11.2 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其中含氢原子数目不是2NA,故B错误;C.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大于2NA小于3NA,故C错误;D.124gP4的物质的量为=1mol,根据P4的结构式,1molP4含有6molP-P键,即含有P-P键数目为6NA,故D正确;答案选D5.有机物X、Y、M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可用碳酸氢钠区别X与YB. Y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 X、Y、M均能发生加成、氧化和取代反应D. X环上的二氯代物共有11种(不考虑顺反异构)【答案】B【解析】【详解】A.Y不含羧基,与碳酸氢钠不反应,X含有羧基,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故A正确;B.甲烷分子为四面体结构,Y分子中含有-CH2-,所以Y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故B错误;C. X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Y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M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所以均能发生加成、氧化和取代反应,故C正确; D.采用定一移二的方法分析,X环上的二氯代物共有11种,故D正确 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点是D选项,注意采用定一移二的方法分析同分异构体的种数6.常温下,向10 mL 0.1 mol/L的CuCl2溶液中滴加0.1 mol/L的Na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c(Cu2+)随滴入的Na2S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滴加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溶液体积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Ksp (CuS)的数量级为10-30B. 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于a点和d点溶液C. b点溶液中c(Na+)=2c(Cl-)D. d点溶液中c (Na+) >c (Cl-) >c (S2-) >c (OH-) >c (H+)【答案】D【解析】【分析】向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mol/L的Na2S溶液,发生反应:Cu2++S2-⇌CuS↓,Cu2+单独存在或S2-单独存在均会水解,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图中-lgc(Cu2+)越大,则c(Cu2+)越小,结合图中浓度计算溶度积常数及溶液中的守恒思想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图像,V=10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S沉淀,CuS⇌Cu2++S2-,平衡时c(Cu2+)=c(S2-)=10-17.6mol/L,则Ksp(CuS)=c(Cu2+)c(S2-)=10-17.6mol/L×10-17.6mol/L=10-35.2mol2/L2,Ksp(CuS)的数量级为10-36,故A错误;B.c点为NaCl溶液,对水的电离无影响,而a点为氯化铜溶液、d点为硫化钠溶液,都会发生水解反应促进水的电离,则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a点和d点溶液,故B错误;C.根据图像,b点时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005L×2=0.001mol,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01L×2=0.002mol,则c(Cl-)=2c(Na+),故C错误;D.d点溶液中NaCl和Na2S的浓度之比为2:1,且溶液显碱性,因此c (Na+) >c (Cl-) >c (S2-) >c (OH-) >c (H+),故D正确;答案选D7.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实验一实验二装置现象a 、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两个石墨电极附近均有气泡产生;铜珠n的右侧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铜珠m左侧变厚B. a、d处:2H2O+2e-=H2↑+2OH-C. b处:2Cl--2e-=Cl2↑;Cl2 + H2O =HCl + HClOD. c处发生了反应:Fe-2e-=Fe2+【答案】A【解析】【分析】实验一a、d处试纸变蓝,说明生成OH-,为电解池的阴极,b处变红,局部褪色,为电解池的阳极,生成氯气,c处无明显变化,铁丝左侧c处为阳极,右侧d处为阴极,实验二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左侧生成氢气,右侧生成氧气,两个铜珠的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n处有气泡产生,为阴极,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实验一中ac形成电解池,db形成电解池,所以实验二中也相当于形成三个电解池,一个球两面为不同的两极,铜珠m的左侧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右侧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同样铜珠n的左侧为阳极,右侧为阴极,因此铜珠m右侧变厚,故A错误;B.a、d处试纸变蓝,说明溶液显碱性,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氢氧根离子剩余造成的,电极方程式为2H2O+2e-═H2↑+2OH-,故B正确;C.b处变红,局部褪色,是因为Cl2+H2O=HCl+HClO,HCl的酸性使溶液变红,HClO的漂白性使局部褪色,故C正确;D.c处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Fe-2e-═Fe2+,故D正确;答案选A。
点睛】把握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反应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根据实验一正确判断电极类型并类推实验二二、非选择题(4大题,共58分)8.高碘酸钾(KIO4)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和氢氧化钾溶液,可用作有机物的氧化剂制备高碘酸钾的装置图如下(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I中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2)装置I中浓盐酸与KMnO4混合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3)装置Ⅱ中的试剂X是___________4)装置Ⅲ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5)上述炭置按气流由左至右各接口顺序为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6)装置连接好后,将装置Ⅲ水浴加热,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冷却析岀高碘酸钾晶体,经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产品①写出装置Ⅲ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②洗涤时,与选用热水相比,选用冷水洗涤晶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③上述制备的产品中含少量的KIO3,其他杂质忽略,现称取ag该产品配制成溶液,然后加入稍过量的用醋酸酸化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然后用1.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bL。
已知:KIO3+5KI+6CH3COOH===3I2+6CH3COOK+3H2OKIO4+7KI+8CH3 COOH===4I2+8CH3COOK+4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