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必修三背诵资料1 (2).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zhuli****0000
  • 文档编号:13780862
  • 上传时间:2017-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6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1. 细胞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 2. 体液与各种液体之间的关系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体液 血浆:血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存在细胞外,占 1/3 组织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及细胞内液的关系血浆 组织液 — 细胞内液淋巴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5. 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6. 血糖、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呼吸酶、红细胞、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7.血浆、淋巴、组织液各成分含量相近,但主要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8.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的渗透压越高②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③钠离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的作用,钾离子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的作用④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PH 为 7.35-7.45,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他含有很多缓冲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维持在 37℃左右9.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生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34.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4.反射: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环境做出规律性应答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6.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7.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元结构图神经纤维:轴突和树突及外包裹的髓鞘神经:多条神经纤维汇成束,外面包裹一层膜构成神经末梢:轴突末梢端许多细小的分支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10.静息时(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外正内负,兴奋时(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时外负内正411.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1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3.电子显微镜下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有突出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方向的15.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髓①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中枢和内分泌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②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③脑干: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 (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属于低级神经中枢④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16.低级神经中枢(脊髓)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涉及听、写、读、说).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5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叫激素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作用: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主要生理作用 分泌异常生长激素(蛋白质)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抗利尿激素(多肽) 下丘脑(但是有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 1.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2.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影响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胰岛素(蛋白质) 胰岛 B 细胞 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糖尿病、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多肽) 胰岛 A 细胞 升高血糖 高血糖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主要生理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垂体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分泌注:以上激素均为多肽激素名称 内分泌腺 主要生理作用雄激素 主要是睾丸雌激素 主要是卵巢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性周期。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注:以上激素均为类固醇4.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和多肽的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为会被消化液消化5.激素本质是氨基酸和固醇的口服66.促释放激素和促激素及激素之间的关系:7.血糖:指血浆当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 0.8-1.2g/L(80-120mg/dL)8.血糖的来源和去路:9.胰岛素生理功能: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10.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提高11.血糖平衡调节图解7①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的1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回馈调节①如果回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称负反馈②如果回馈的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称为正回馈③总而言之,负反馈使系统维持稳态,正回馈使系统更加偏离稳态13.糖尿病有关知识高血糖:血糖浓度大于 1.3g/L肾糖阀:肾小管能重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的临界血糖浓度(1.6-1.8g/L)糖尿:当血糖超过肾糖阀,部分血浆葡萄糖不能重吸收,出现在尿液中。

      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1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15.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随血8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6.激素的作用: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它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 ,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叫做体液调节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联系①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3. 体温平衡调节图解①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②体温的调机制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但是在高温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低温环境中是神经-体液调节。

      ③寒颤指骨骼肌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9④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4.水盐平衡调节图解①水盐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②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渴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③下丘脑的作用: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导: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①很多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0第四节 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等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有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3.免疫系统的作用: 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②免疫系统的监控功能③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4.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有三道防线①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11非特异性免疫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③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5.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6.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7.体液免疫调节作用过程①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细菌和细菌外毒素,还可以是自身物质(癌细胞) ) ②抗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可以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③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同种抗原④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的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叫做二次免疫⑤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12⑥抗体本身不能清除抗原,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8.细胞免疫的调节过程①B 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但吞噬细胞虽然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②免疫细胞中 B 细胞、T 细胞、记忆细胞具有细胞周期9.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叫做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10.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皮肤过敏、呼吸道过敏、消化道过敏11.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12.艾滋病作用机理: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能够侵入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13.疫苗:将病原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14.检测疾病:用荧光标记某种抗体,用来检测是否存在对应的抗体(抗原-抗体杂交技13术) 。

      15.器官移植包括自体器官移植和异体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成败主要起决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一半以上的相同 (免疫抑制剂)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着光源方向生长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