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无情对的探讨.docx
4页关于无情对的探讨 五、无情对结构问题 对于结构问题的观点,我曾经和真水无香交换过意见 可以说,无情对中的确常会因为偷换逻辑、借对等种种方法导致结构上的不同,但这点并不是绝对的有此现象,但不是普遍或必须存在的,于是我们便不能说这是本质特性《对联》杂志.10月版里面也有一篇题为《无情对与借对》的文章,里面主要是从借对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无情对,大体上包括:从形式分有:借义、借音,从类别分有借对使上下相差甚远而成对的、借对使结构不同而成对的、借对使词性不同而成对的、借对组合音节少的词与音节多的词巧妙成对的等等 用我们常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导致产生歧义、导致结构不同、导致词性不同、导致节奏不同然而上述四种(或者更多)之中,除了第一种是无情对必须具备和产生的效果之外,其他三种都只是由于借对的原因而产生的与一般对联要求的不一致,或许可以这样说,是一种隶属于借对前提下产生的改变,而不能被认定为一种本质特性 附一:网友fpe95补充: 另外一个说法:出句尽量无歧义 比如黄花与绿帽则出句应为黄花,若出句为有歧义的绿帽则无情之趣尽失 附二:余德泉所著《对联通·(四)无情对》对无情对的论述: 有一种所谓无情对,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古人亦称为“流水联”,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流水对”即串对有别。
这种对联,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看该条所举的例子: 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如: 木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又有一联曰: 杨三已死无京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以“先生”对“已死”,至工又: 春眠末觉花心动; 夏礼能言杞足征 欲解牢悉须纵酒; 兴观群怨不离诗 亦工又光绪时,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嘱人对之,句曰: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全文完-。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