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色.docx
10页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色【篇一: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色】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有 浮躁凌厉 与 冲淡平和 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 会作 【篇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色】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散文的突 出成就就是其思想性突出,具有独特、广博、超前、驳杂和矛盾的 特点,这是同时代作家所不能及的若忽视了思想性,必将导致散 文阅读、接受的庸俗化;但如果片面地强调思想性而淡化它的艺术 性,也将是我们无法正确地评价其在现代散文史上的贡献,因而我 们要在正确充分研究其思想的前提下,进一步把握周作人小品散文 的独特品格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思想性,艺术风格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 国现代 “最好的散文家 ”中的第一名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 “流氓鬼 和“绅士鬼”的文章 “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 法》等; “绅士鬼 ”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 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浮躁凌厉 ”和 “平和冲淡”。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 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思想禀赋和个人气质的改变也导致了散文风格的改变虽然改变其 文风的要素很多,但是这个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在思想经历了从 “流 氓”到“绅士 ”的转变后,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也从浮躁凌厉变得平和冲 淡,就是这一变,使周作人以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文坛中,却 得到读者的青睐和深爱,他的风格给人一种亲切、由原、质朴却有 厚重思想的感觉,那种舒缓白话的言语却能咀嚼出某种至深的妙理, 就像陶渊明的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因而我们在充分研究其思 想的前提下,进一步把握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独特风格 一,周作人小品散文所表现的思想、主题1,反抗性思想: “文学是不革命,然而原来是反抗的 ” 从 1930 年开始,周作人就被认为是闲适派散文的代表作家,然而周 作人本人对此却并不认同在周作人看来,文学固然是 “不革命 ”的, 但同时也还是 “反抗 ”的,离开这一 “反抗 ”的特征而大谈文学的 “趣味 或“平淡”“闲适”,势必将其拉向文学消遣的层面周作人在给俞平伯的《燕知草》写《跋》时,表达了他对晚明小品 散文与 “新散文 ”的看法:……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是多有隐遁的色彩,但根本却是反抗的, 有些人终于做了忠臣,如王谑庵到复马士英的时候便有 “会稽乃报仇 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 ”的话,大多数真正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 也很显然……我常想,文学即是不革命,能革命就不必需要文学及 其他种种艺术或宗教,因为他已有了他的世界了 …… 文学是不革命, 然而原来是反抗的:这在明朝小品文是如此,在现代的新散文亦是 如此。
” 他对晚明小品文的表彰,着眼点其实并不在于小品文人及其活动, 看出了对抗 “道流”的“反抗”意味,而这种 “反抗性”,无论它是强调 张扬个性,或是在文学上的反对模仿,都可以作为现代 “思想革命 ” 的先声和考察 周作人强调了内蕴于散文中的反抗性特征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 所表现的对于传统纲常伦理的反抗,对专制思想的反抗以及对于国 民“种性”的改造等主题,如在《天足》中这样描述: “近来虽然有学 者说,西妇的 “以身殉美观 ”的束腰,其害甚于缠足,但我总是固执 己见,以为以身殉丑观的缠足终是野蛮 ”作者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 了批判,认为是极其野蛮的行为 我们都能够从周作人的文章中细细咀嚼出那种与时代革命相统一的 反抗意志,对于周作人而言,文学不直接承担解除时代危机的责任, 但仍然有关于 “人心世道 ”的事情,因此,散文写作之于周作人,也 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层面的实践,而是一种文学的 “反抗”,交织着 对现代中国文化的探索以及他的价值选择2, “人类正当生活 ”的追求:周作人散文反性抗的思想支持 周作人在其大作中言道: “我们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死说一句, 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足以见得,当 时的文学并没有把 “人”这个观点放在重要地位,即使五四时期中国 社会对于 “人”加以关注,但是也只是要将 “人”从封建传统礼教中解 救出来,而这解救的背后,仍然隐藏的是政治、救亡的探索。
而周 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至少在当时,在周作人自己的 理性意识中,是和政治上的觉悟相分离的,他只是在谈伦理觉悟, 使人从封建伦理中摆脱出来,这是他的目的对于 “人 ”的问题,周作人这样阐述:“其中有两点:(一) “从动物 ”进化的,(二)从动物 “进化”的我 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 进化的生物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 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 地周作人通过两个层面的概括,论述了人的概念,得出 “这两个要点, 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 ”,故而,最终总结了 “我们 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 ” 而对于其他具体的 “个人 ”,“要讲人道、爱人类,须先使自己具有人 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周作人关注人出于他对人类正当生活的主 张,或是说对现代文明的进程的关怀提倡一种伦理上的觉悟,是 在提倡一种现代化的社会观念,追求一种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 周作人以不同于时代人的方式在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演变中找到了自 己思想上的支撑,从而拥有了足够的思想定力,坚持他所理解的 “人 的观念,来反抗那些留存于现实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 “非人观念 ”。
3,怀旧之思: “白菜比玫瑰花更惹人爱 ”“吾言爱国,必自爱乡始 ”,这是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所言的他 极力阐述自己家乡的文化,不断收集关于家乡的儿歌、童话,虽然 屡遭碰壁,却一直坚持可见,故乡的一切对于周作人而言是非常 重要的,不论是在周公馆里 “蔷薇花”的梦幻,还是在 “十字街口 ”绅 士与流氓的心理并存的矛盾,都对周作人以后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周作人对家乡的怀思渗透在作品中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那独特的 魅力常常使人觉得一种淡然而又浓郁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隐藏 在作品中,藏在作者的内心,又通过手和笔散发在散文中如在 《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 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 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然而,在这徐舒的、淡淡的描写中,却贮藏着一种对故乡的眷恋、 依恋接下去,作者又以清丽的笔致,通过对故乡野菜的记写,淡 淡地、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思乡的情怀在记写故乡的黄花麦果之后, 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 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 这是叙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情怀的委婉的 抒发综合通篇,这种对故乡的爱恋怀念之情的抒写是那么平和淡 然,另人回味无穷此后,不论是他的《初恋》、《鸟声》等之类的散文,都是周作人 对于已逝的过去的回忆,但却是美好的正因为如此,周作人将真 切的关怀投注到普通人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周作人在人们熟视无睹 的地方,写出了许多如《故乡的野草》之类的动人文章,极大地提 高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精神品味和思想境界,难怪有人称赞他的散文 里: “白菜比玫瑰花更惹人爱 ”,这也足以见得 二,周作人小品散文所表现的人物观、文化观1,儿童观 周作人是第一个发现 “儿童 ”的人他最初的翻译和著述多是有关儿 童教育的理论,并且成为他研究儿童文学的立足点他在《儿童问 题之初解》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国兴衰之大故,虽原因复杂然考国人思想,视儿童 重轻如何,要亦一重因也盖儿童者,未来之国民是所以继承先 业,即所以开发新化,如其善遂,斯旧邦可新,绝国可续,不然, 则虽当盛时志颓丧,无由上怔彼以儿童属于家族,而 不知外有社会;以儿童属于祖先,而不知上之有民族,以是之民为 国后盾,虽闭关之世,犹或不可,况在今乎? ” 从这里,我们可见,周作人在文中阐述了 “儿童 ”对于国家、民族、 社会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教育可以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 起,将儿童视为 “未来之国民 ”,“未来 ”就是主导国家走向的人,周 作人将儿童的重要性很大胆地与民族的兴亡联系起来,这也成为他 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立足点。
同时,周作人在这段话中都把批判的锋 芒直指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传统文化及其儿童观,他言 “东方国俗, 尚古守旧,重老而轻少 ”,而导致的结果就是 “民志颓丧,无由上怔 表现了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文化思想的厌恶和鄙视 其实,纵观周作人的生平经历,他生活的童年可以说是在封建文化 的熏陶下的,虽然他童年生活的很有趣味,但那种新思想、新文化 并未在他的潜意识中产生,直到自己到了日本,多国的文化书籍给 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彻底对 “儿童观 ”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在他的关于教育翻译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原则,即 “以儿童为本 位”用周作人自己理解,始终贯穿这两个相关联的思想: 一是 “教育之力,但得顺其固有之性,而激励助长之,又或来制之, 使就范围,不能变更其性 ”;二是 “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 之缩形 ”古语有云: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前者周作人陈述了教育儿童就 是这个道理,应该顺应其自然本性的发展,本性是自然的天生赋予, 非人为所能改变,如果不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后者强调了要 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有个性才能有所发展,如果一味地遵循封建 纲常,扼杀了儿童本有的个性,对于儿童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周作人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使儿具有人的普遍意义, 然后加以思考和关注周作人的 “儿童观 ”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于 现代儿童的教育有借鉴意义2,妇女观 周作人在关注儿童的同时,对女性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 “五 四”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的 “人学观 ”从一开始就具有振聋发聩 的意义,而在他的 “人学 ”中关于妇女的研究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构 成了周作人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他强调 “妇女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 不单是妇女的问题 ”,促使周作人以更深远广阔的眼光看待妇女问题 周作人对封建伦理纲常下的妇女观进行了无情地抨击,进而用科学 的眼光建构现代新型妇女观,用独特的具有发展性的思想提倡妇女 解放和独立周作人对于妇女问题的关注贯穿在他的一生,特别是对于封建纲常 伦理道德进行了严酷的抨击和批判,他同情封建纲常下的女性, “三 从四德 ”等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伦理,限制了她们该拥有的一切,因 而周作人在探讨和透析妇女问题上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新型观点, 妇女思想的独立在于对其固有的封建意识的根除,周作人在意识形 态层面对封建礼教歧视妇女的观念作了彻底的否定: (1)对中国历来女性的 “不净观”的批判和对封建 “贞洁观 ”的鞭笞: “净观的性教育则是认人生,是人生的一切欲求,使人有关于两性的 事有正确的知识,再加以高尚的趣味之修养,庶几可以有效 ”。
周作人提出了自己关于 “性”的认识,倡导性解放,以此批判了封建 的“不净观 ”,抨击了古来认为女人是 “污秽”是“祸害”;同时抨击了 殉节贞守,要求重新发现妇女,并形成了周作人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的重心2)周作人还提出了女性的思想解放,要能够自觉觉醒,向科学文 化知识靠齐:“中国妇女问题运动之不发达实由于女子缺少自觉而其原因在于思想 不透彻,故思想改革实为现今最应重视之一件事我们 无论做什么事情,科学思想是不可少的,但在妇女问题上尤为要【区 ”紧 ”在这里,周作人认为妇女缺乏 “自觉 ”,而就不能够从思想上跳脱封 建伦理纲常的牢笼,因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