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专接本-大学语文考前提分综合测验卷(附带答案及详解)套卷14.docx
13页2022年专接本-大学语文考前提分综合测验卷(附带答案及详解)1. 单选题佛经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是( )问题1选项A.酒的代称B.佛塔C.屠夫D.屠苏【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解析】浮屠在佛教用语里有指佛教,佛塔,和尚等义此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造”后面只能跟名词,故翻译成了佛塔故本题选B点拨】浮屠,佛教术语①佛陀②佛教③和尚④佛塔⑤旧时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故名⑥博戏中掷骰子所成的一种贵彩⑦指浮屠镇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戏剧显著特点的是( )问题1选项A.纪实性B.表演性C.冲突性D.台词的个性化和动作性【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解析】戏剧三要素是: 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台词其中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给导演和演员文字提示故本题选A点拨】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舞台”和“观众”3. 单选题关于白居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问题1选项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B.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C.《长恨歌》《琵琶行》都是白居易的作品D.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艇为中州司马【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白居易【解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过新乐府运动,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815年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艇为江州司马故本题选D点拨】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4. 判断题在西周初年,先人就用“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来认识自然世界和政治社会问题1选项A.对B.错【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解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西周初年,先人就用“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来认识自然世界和政治社会故本题说法正确点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自《论语•子路篇》翻译为:君子在不违背自身处事原则的前提下与人和睦相处,小人没有底线地与对其有利之人亲近,但内心却并不与其亲和5. 单选题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问题1选项A.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姑:姑姑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供养,给……吃C.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馆,辟易数里 瞋:瞪大眼睛D.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道歉【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语言知识-古代汉语知识【解析】A选项“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姑”翻译成姑且原句翻译为不道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姑且耐心等待结果故本题选A点拨】(1)丈夫的母亲;婆婆《柳毅传》:“既而将诉于舅姑2)父亲的姊妹《诗经.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3)丈夫的姊妹《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4)姑且;暂且《黄生借书说》:“姑俟异日观云尔6. 单选题关于《牡丹亭》说法错误的是 ( )问题1选项A.作者是汤显祖,清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文学家B.《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为“临川四梦”C.女主人公是杜丽娘,她渴望爱情自由,追求个性解放D.《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他最得意之作【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解析】“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都有梦境,所以才有“临川四梦”之说。
故本题选A点拨】《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个被封建时代扼杀的悲剧人物,又有一段被艺术塑造的浪漫人生7. 填空题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答案】【答案】山岛竦峙【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指定篇目-诗词曲赋单元-观沧海【点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8. 填空题鲁迅先生说:“自有《_____》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答案】【答案】红楼梦【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点拨】《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9. 填空题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_____》答案】【答案】繁星【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点拨】《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作者冰心的话说,就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10. 写作题根据所给的情境和要求,完成应用文写作××大学机电系学生张××到院团委借一套音响,请替他拟一则借条要求:信息齐全,格式规范,结构完整,语言得体答案】答:范文示例:借条【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事务公文-借条【点拨】借条通常是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性文书,通常由债务人书写并出具给债权人内容完备的借条的应包括以下内容:债权人及债务人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联系地址等信息;借款金额(本外币)、借款用途、利息计算、借款日期、还款时间;违约(延迟偿还)罚金、纠纷处理方式等如有证明人或担保人,还应注明证明人或担保人信息并由此签字借条应在完整的纸张上书写、字迹清晰、内容明确具体11. 填空题执子之手, 。
答案】【答案】与子偕老【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击鼓》【解析】选句出自《诗经•击鼓》诗歌描写了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爱情直白宣言的名句点拨】《诗经》先秦是叫做《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是被奉为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成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1)文学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分类:①按音乐性质和地区可分为风、雅、颂 a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b王都京畿地区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 c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寺庙祭祀 ②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a“赋”是直陈其事 b“比”是借物譬喻 c“兴”是托物起兴12. 单选题 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问题1选项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能:能人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舍弃D.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解析】A选项“学而不思则罔,恶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故本题选A点拨】“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危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几乎;差不多:敌人伤亡殆尽13. 案例题寓居吴兴曾几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1.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3分)2.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答: (1)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 (2)用语巧妙,“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 (3)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绕树的飞鹏和不善营巢的拙鸠,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 (4)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了惆怅与不平的情感 2.答: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优己的伤感之情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国家灭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郁郁的愁情。
解析】1.【考点】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课外诗词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点拨】“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由国事的伤感转到自己的处境,在格调上与前保持一致诗用了两个比喻,一说自己像盘旋绕枝的乌鹊,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示惆怅与不平一说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用鸠不会营巢的典故,自叹无能,没法为自己谋个安乐窝,对中原沦陷后,由于自己不善逢迎,没人援引,从而生活困难表示不满2.【考点】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课外诗词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点拨】(1)“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如今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是何等的凄清,自己又怎能长久淹留这里呢?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