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德育新模式.pdf
2页分类号:B I 2 6中国教育报/ 2 0 0 1 年/ 0 4 月 / 0 4日 / 第 0 0 4版 /基础教育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探索德育新模式本报记者? ? 储召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蔓博士和学校德育很有缘分7 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 她就开始从事大学学生工作和共青团工作; 读硕士和博士时, 其毕业论文又同学校德育有关; 近几年虽然担任了学校行政领导职务, 但她仍然没有中断对德育基本理论以及学校德育模式的探索近日, 记者就如何改进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采访了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朱小蔓认为,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 主要是知识性德育, 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 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而德育的根本任务, 是在于影响人格, 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 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 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 双重人格? : 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 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朱小蔓认为, 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
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 主要注重于考察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 而没有注重他 ( 她 ) 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察, 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 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 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 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 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 同时,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 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 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 人? 个体的德性形成, 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 关于道德? 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 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 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朱小蔓及其合作者近几年提出了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框架, 并在江苏、上海等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 对婴幼儿依恋感的培养, 有利于其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从而进一步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而孩子的自信心, 是他建树德性的最基本的情感品质研究者因此也提出,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许多? 规矩? , 容易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 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朱小蔓还提出, 要加强对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 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 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 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 有谁想要远离它, 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 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对自然的亲近, 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 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 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 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朱小蔓认为, 在中小学阶段, 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 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 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 这样, 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 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 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 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朱小蔓认为, 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 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 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