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班级上文言文复习学问点归纳(精品、全面).docx
17页八班级上文言文复习学问点归纳(精品、全面)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重点及要求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得文章及文学知识)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默写(要求背诵得古诗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实词翻译(以书中解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解释中有“这里指什么”得要注意 )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要点词含义)文章内容重点(文章中心思想,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得感受 补充事例 及名言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得诗文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二、要点字词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得地方 (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的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一词多义(1)志处之志之(作标记)寻向所志(标记,)(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为 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要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缘:沿着 (2)欲穷其林穷:穷尽 (3)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6)并怡然自乐并:都 (7)咸来问讯咸,都 (8)具答之具:详尽地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得、旧得 三、理解性默写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得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得自然环境得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得安宁,人们生活美好得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得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交代桃源人来历得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四、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得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得超脱现实得安乐美好得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得样子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寻 访问路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得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得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得暮春天气 五、课文内容理解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得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怎么得社会风尚?(简答):生活幸福;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本文得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得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的路;未果,寻病终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得情形得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暗 示这是一个虚构得无法实现得理想世界描绘得理想社会有怎么得特点?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各的其所,平等自由,和谐幸福得社会 同当时得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桃花源”是虚构得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得,为什么还要写它呢?寄寓了得政治理想,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社会得不满,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得美好愿望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陋室铭一、文学常识文章得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得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得 二、语音馨(xin)鸿儒(r)调(tio )素琴案牍(d)三、词语解释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 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 无案牍这劳形劳:使劳累 要点词语解释(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异,神奇。
(2)谈笑有鸿儒鸿:大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此,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得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得声音 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7)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四、要点语句翻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得屋子,只是我( 住屋得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得呢?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得)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得公文劳累身心 五、理解性默写陋室铭一文认为陋室不陋得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得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得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得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高尚情趣得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 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得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得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表现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得欣喜之情得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六、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得例子有何作用?以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作比,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得志趣和抱负 结尾引用孔子得话有何作用?引用孔子得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呼应,是全文点睛之笔,隐含“陋室”主人是君子之意,突出表明了高洁傲岸得节操和安贫乐道得情趣 文章表达了 怎么得思想感情?表达了高洁傲岸得节操和安贫乐道得情趣 七、开放性试题“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得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常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得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得“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莲说一、文学常识(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二、语音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三、词语解释词类活用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要点词语解释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更 (3)亭亭净植植: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 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四、要点语句翻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得爱好,同我一样得还有谁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得人),(从)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得君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得人,应当是很多了 五、划分朗读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六、理解性默写描写莲美好形象得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庄重得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得语句是:香远益清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得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得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 者也 七、课文内容理解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得?这些描写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与恶浊得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文中得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得人),写“菊花”和“牡丹”得作用是什么?衬托莲花中君子得美好形象。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得“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什么感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得恶浊世风得鄙弃 本文采 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得写法 课文中得“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得人?对莲得描述和赞扬寄寓着他怎么得思想感情?(1)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得人 (2)菊,象征追求独立人格得隐士 (3)莲,象征品行高尚得君子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得世间保持高洁得品格和坚贞得节操 本文所用得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法有:记叙、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得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得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得生活态度 八、开放性试题短文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得高贵品质, 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