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默写题.docx
15页初一上册语文古诗默写题●古诗(10首) 1、《次此北固山下》(王湾):小景与大景相互衬托,为后人所称道的名句: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示意时间消逝,蕴含自然理趣的名句: , 集中表达对家乡洛阳的思念,点明主旨的句子: , 2、《赤壁》(杜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的句子: ,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的名句: , 说明诗人有感而发的两句: , 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句子: , 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抑郁之气的句子: , 3、《浣溪沙》(苏轼):反用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感慨老当益壮,表达喜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的句子: ? , 4、《十五夜望月》(王建):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素洁之感的句子: , 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名句: , 用他人对月相思来暗写自己的相思之情的句子: , 诗人采纳委婉的疑问语气,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肤浅的句子: , 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的诗句: , 。
5、《水调歌头》(苏轼):对月抒怀,道尽千载离人心声的名句: , 表达豁达胸襟的哲理句: , , 想象绮丽,描绘仙界空灵的名句: , , 表达美妙的愿望的名句: , 借咏月表达思念、祝福之情的千古名句: , 写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无可奈何的发问的句子: , 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句子: , , 表现苏轼对人生的感悟的句子: , , 表达自己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并表达他乐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 , 用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来表现人的“悲欢离合”是自然的常理,提醒了不必为不如意的事情而伤感的人生哲理的句子: , ,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出细雨蒙蒙,春草乍生,似有似无的诗句: , 让人感到春雨珍贵的诗句: 写出早春小草的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 以比照的手法,谈论抒情,突出早春的得意的诗句: , 7、《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获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亮深刻的句子: , 诗人奇妙运用数字入诗写景的句子: , 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相近的句子: , 描写山乡骤雨将至的诗句: , 。
8、《秋词》(刘禹锡):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提醒秋日赛过春天的诗句: ,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图景:“ ”,并由此引发了诗人“ ”的豪情 “ , ”直抒胸臆;“ , ”写出了秋天赛过春天的缘由 运用比照手法,表现诗人对秋不同于古人的独特看法的句子: , 运用特写镜头,融合诗人引发的豪情,制造出奇妙的诗情画意的句子: , 抒发壮志凌云的诗句: , 9、《迢迢牵牛星》:突出织女漂亮而勤劳的诗句: , 织女手弄机梭,却织不出布莱,而且哭得泪如雨下,其缘由是: , 写织女牛郎虽只有一条清浅的银河之隔,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相视不能相语的句子: , ? ,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予自己离愁的诗句: , 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而“ ”句写闻讯,暗含哀思之意,表现旅途困难 诗歌赏析 ①体会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精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含意。
认真体会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写的情怀③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会诗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一、《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新课 标第 一 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呈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美风光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示意着时间的消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敞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客路”: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到达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宽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衬托,画面特别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示意着时间的消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妙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乐观、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气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白主旨 ●二、《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便利,结局唯恐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幸运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漂浮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间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确实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不适宜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幸运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胜利之处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三、《浣溪沙》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整体赏析(课本):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表达出喜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清泉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怀,表现了乐观乐观的人生态度 4、“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亮,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对上生长的勃勃生气。
5、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6、“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间消逝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表达出喜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而最终一句反用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其意,更表现了他进一步自勉:虽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着为年轻叹息!写作此词时,苏轼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乐观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8、绽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特别干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悦耳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爽自然,布满生气的画面 9、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表达出喜爱自然,喜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整体赏析(主题):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特别委婉动人。
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醉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衬托了月的安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快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地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纳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肤浅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奇稳妥,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5、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安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奇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奇稳妥,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五、《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