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地区粮食储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8页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 项目名称 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及法定代表人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1.4 报告研究内容 21.5 项目实施单位情况介绍 21.6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31.7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41.8土地资源利用 41.9 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51.10 财务分析 51.11 研究结论及建议 6第二章 项目建设意义及必要性 72.1**县概况 72.2 我国的粮食储备发展较快 82.3 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92.4 是适应国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需要 102.5 实施本项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2第三章 市场需求分析 143.1 粮食的连年丰收,为粮食储备仓库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143.2**县地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对粮食储备仓库的需求空间巨大 153.3未来我国物流需求将高速增长 16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184.1 建设规模 184.2 建设内容 18第五章 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 195.1 建设地址 195.2 建设条件 19第六章 建设方案 226.1 技术方案 226.2 工程建设方案 25第七章 环境保护 297.1 环境保护标准 297.2 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97.3 环保措施 297.4 结论及建议 30第八章 资源节约 318.1 国家节能的相关法律及设计规范 318.2 项目的能源消耗情况 318.3 项目的节能降耗措施 32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349.1组织机构 349.2 人力资源配置 349.3劳动制度 359.4人员来源、管理和培训 35第十章 劳动安全与消防 3610.1 劳动安全 3610.2 消防 37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911.1 项目管理 3911.2 项目建设工期安排和施工进度 40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4212.1 投资估算 4212.2 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44第十三章 财务分析 4513.1 财务分析依据和范围 4513.2 参数及基础数据的确定 4513.3 财务测算 4513.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4713.5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4913.6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4913.7 经济评价结论 50第十四章 社会效益 5214.1社会的影响分析 5214.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5314.3 社会风险分析 5414.4 社会评价结论 54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蔬菜销售有限公司建设粮食储备项目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及法定代表人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试用版);2、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政办发[2008]25号文件附本《**省建设用地指标》(2007年版);4、《**省建设项目资源节约管理规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6]352号《关于印发(**省建设项目资源节约管理规定)的通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6、《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7、《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8、《**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9、****蔬菜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10、项目调研收集的有关资料。
1.4 报告研究内容本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地址和条件、项目建设方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劳动安全卫生、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等1.5 项目实施单位情况介绍本项目实施单位为****蔬菜销售有限公司,该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如下:名 称:****蔬菜销售有限公司住 所:**县**大街东段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叁佰万圆整实收资本:叁佰万圆整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蔬菜批发、零售;粮食收购、储存、批发以上经营范围凡涉及国家有专项专营规定的从其规定)成立日期:2005年10月12日注 册 号:登记机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蔬菜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以挂牌出让方式经**县土地局认可购买的土地使用权,是**县招商引资项目地处**县**大街,占地面积37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司系企业法人领导制公司法人代表***,在10多年的从商经历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策略2006年公司被市政府及市农发行批准确定为具有粮食收购资格和贷款资格的粮食收储企业,在历经2年的经营中,依靠农发行在信贷上的大力支持及公司收销并存、薄利多销、有效使用资金的原则下,两年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2年多的经营中,公司先后已与高陵火箭面粉厂、**秦兴面粉厂等几家面粉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并在四川、广西等地开拓了玉米直销点 总之,公司将本着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自身上的价值,为**经济做出更好贡献1.6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市**县**乡,东临201国道,西、南临**乡耕地,北临**乡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占地面积13.35亩(8906平方米)该地区空气清新、环境良好本项目建设地距**市中心约50公里,距****国际机场约25公里,距**县县城10公里,紧临201国道,交通、货运方便,区位优势明显水源由县城市政给水管网供给;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直接排入场外沟渠电源由**县变电站公网引入,可满足项目用电需要1.7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1.7.1建设规模根据**县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的需要,并考虑项目资金能力和建设场地等多种因素本项目建设规模为5000吨粮食储备库,配送规模为200吨/日,每年按365天计,7.3万吨/年,其中:小麦5万吨/年,玉米2.3万吨/年需净用地面积13.35亩(8906平方米)。
1.7.2建设内容建设总建筑面积5490平方米内容包括1号储备仓库、2号储备仓库、办公搂(含电脑控制室、检验室等)、附属用房(单身宿舍、浴室、食堂、门房),需购置粮储设备34台/套,以及配套的给排水、消防、供电等公用配套工程1.8土地资源利用根据*政办发[2008]25号《**省建设用地指标》中“**省仓储、配送行业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日流通量小于1000吨,单位用地指标为6.75~5.85亩/百吨,45~39平方米/吨表1-1 **省仓储、配送行业用地指标分级日流通量(吨/天)单位用地指标平方米/吨亩/百吨大型>5000213.15中型3000~500031~214.65~3.151000~300039~315.85~4.65小型≤100045~396.75~5.85本项目年流通量7.3万吨,按365天/年计算,日流通量为200吨,征地13.35亩(8906平方米),单位用地指标为6.68亩/百吨,44.5平方米/吨因此,符合国家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定1.9 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1.9.1投资估算经估算,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为121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868万元,其它费用220万元,预备费用96万元,流动资金32万元。
1.9.2融资方案根据国发(1996)35号文《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精神,本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本项目资金来源为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1.10 财务分析经计算,本项目各项财务评价指标较好总投资收益率为16.24%;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和得税后分别为18.10%和14.04%,均高于设定所得税前和所得税后收益率8%和7%;Ic=8%和7%税前、税后财务净现值分别为875万元和630万元;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为12.18%;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14.04%,高于设定基准收益率9%;项目税前投资回收期为6.34年;不确定性分析显示本项目盈亏平衡点不高;固定资产投资及原材料的变化对项目收益的影响较小,而粮食储存价格及负荷的变化对项目收益的影响较大,但在粮食储存价格及负荷分别降低10%的不利因素影响下,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仍为12.97%和15.01%,均高于设定的8%的行业基准值表明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综上所述,本项目经济可行1.11 研究结论及建议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强我国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储备条件,确保储粮安全的需要;是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的需要;是改善**县地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地区粮食储备事业的发展,确保**县地区粮食安全的需要。
经研究分析,本项目的实施能满足市场所需,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方案可行,外部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批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项目能及早开工实施,早日取得效益第二章 项目建设意义及必要性2.1**县概况**县位于**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南距**、西距**、北距**、东距**等省内大中城市均约30公里左右,处于得天独厚的“弧心”位置一级公路、**铁路穿境而过,距****国际机场22公里,规划建设中的**至平凉铁路、正在建设中的107省道**城镇快速干道环线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道路交通网络2007年,全县辖10镇4乡,人口40.67万,其中农业人口32.46万人.东与**相连,南与**接壤,西邻**,北靠**,总面积577.4平方公里县辖城关镇、**乡、**乡、**镇、**镇、**镇、**镇、**镇、**镇、**乡、**镇、**镇、**镇、**乡等10镇4乡,20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81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52万亩,县城面积10平方公里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文化强县,促进经济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用系统和统筹的观念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实现以文化提升品位,以文化彰显特色,以文化增强优势目前,全县共有文化经营企业(含个体经营户)243家,涉及图书音像、印刷复制、文化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培训、广告装裱等多个门类,从业人员约1120余人全县文化产业固定资产达4700余万元,年上缴税金350余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6亿元,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537元,增长35.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832元,增长23.2%新农合制度深入实施,农民参合率达93.76%,全年为群众报销医药费24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88‰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356个,城镇新增就业7932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7%以内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保持在13.5%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规模内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