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孔丘教育思想述评.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2996422
  • 上传时间:2022-06-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6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孔丘教育思想述评    徐诗葭【Summary】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修养等问题上都具有丰富的、系统的伦理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影响了中国2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史,在当今社会他的许多思想依然能指导我们但是孔子出生于贵族家庭,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在教育思想上突出表现为:把人生来就分成了上智和下愚、学而优则仕、重理论轻实践等,对我国的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Key】办学思想 教育方针 教学方法 缺陷G529 A 2095-3089(2017)30-0204-02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政治上,王权已经衰落,政权的控制在逐层下移,旧贵族的没落和新势力的兴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的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

      时代的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孔丘生长在鲁国,鲁国的社会变革开始的较早,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标志着经济变革的开始,新旧势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给他留下较深的烙印,是他在政治观、教育观上存在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两重性矛盾的重要根源孔丘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里,父亲是一个下级武官,因此家中重视礼仪之教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迁居曲阜,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青少年时期,他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仓库管理),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了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丘自述“吾十又五而至于学”他自觉努力的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成为士以求做官的条件大约在30岁前后,开始设教讲学,34岁时去齐国,51岁时出任番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司寇,54岁时离开会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东周乎!”而各诸侯国君不能采纳他的主张,再度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孔子没有给后代留下直接的著述,他的言行主要由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

      封建统治者、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运用和发展孔子的学说,致使孔学原貌难辨因此,有必要以《论语》为直接依据,对孔子的教育思想重新加以述评,以便概括地理解它的原意一、办学思想“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崩溃,由“学在官府”变成学术下移,许多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从贵族宫廷中流落到社会上,有的成为出卖知识的自由民他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是古人见面时所用的一种最薄的礼物这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都进行教育这种“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儒学团体中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出身不同阶层的学生,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国别和阶级的界限,把受教育范圍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二、教育方针在学科设置方面,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丘继承了西周贵族“六艺”传统教育,吸收采用了有用的学科;又根据现实的需要创设新的学科,虽然沿用“六艺”名称,但是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关于“六艺”,史书记载有所不同,此处不做详解孔子说过:“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可见,孔子虽然重德尚智,但也重视体育,“以德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以德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孔子办学收徒,目的在于给奴隶主贵族培养一批有学问的人才,希望通过他们参与政治,实现其复兴西周奴隶制的理想他的学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行”、“忠”、“信”是属于奴隶制道德规范方面的,“文”是属于文化知识方面的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了奴隶制道德品质教育,然后学习的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学生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接受了周礼的系统教育,一个人在道德方面才算“立”住了脚,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符合奴隶制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如果丢弃掉奴隶制道德的阶级内容,其“以德为本”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价值三、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自述自己的学习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日常教学中,他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对不懂装懂,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他主张学习要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精神,主张“毋意(不凭主观臆测)、毋必(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唯我正确)。

      孔子还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他说:“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以此教育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本人则以身作则,经常请教别人,学生因而称颂他学无常师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1.学、思、行结合,提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谈到自己学习的体会时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学与思两者辩证关系中,学是主要的,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偏差;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